-
公开(公告)号:CN117404828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311244476.5
申请日:2023-09-2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介质循环的地埋管供暖制冷系统,涉及能源应用领域,该系统中控制总站与集水器连接;集水器布置与建筑下方;地埋管和双介质循环地埋管分别布置在建筑的两侧的空地之下;地埋管与集水器通过管路连通;双介质循环地埋管的内部为同心管结构;同心管结构为内侧管路套设在外侧管路中;外侧管路的直径大于内侧管路的直径;双介质循环地埋管的内侧管路与CO2循环器连通;双介质循环地埋管的外侧管路与集水器连通;内侧管路内的介质的流向与外侧管路内的介质的流向相反;CO2循环器通过管路使内侧管路;CO2循环器的出口端通过CO2管路与储藏点连通。本发明能够在对土壤取热取冷的同时大幅降低土壤的冷堆积或者热堆积。
-
公开(公告)号:CN111878168B
公开(公告)日:2021-11-30
申请号:CN202010657389.2
申请日:2020-07-0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利用废弃矿井储存天然气及供暖的系统,包括废气矿井、气源热泵和热交换系统,所述废气矿井具有采空区、天然气注气井和天然气采气井,所述天然气注气井和所述天然气采气井均与所述采空区连通,且其内均配置有井下安全阀,所述气源热泵的进气端与所述天然气注气井连通,其可实现对废气矿井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解决了现有煤矿井被弃用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了废弃矿井重复利用率,推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可实现对夏季过剩的天然气进行储存,并于冬季用气时取出,不仅扩大了天然气的存储空间,还能有效缓解天然气需求高峰期的保供压力,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2197449A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2010934662.1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F24T1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目标地热储层的上方钻取与目标地热储层连通的第一井筒和第二井筒;S2向所述第一井筒内注入取热介质,待取热介质与目标地热储层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二井筒对热交换后的取热介质进行采出;S3向第二井筒内注入取热介质,待取热介质与目标地热储层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一井筒对热交换后的取热介质进行采出;S4循环操作S2和S3的步骤,直至完成对目标地热储层的地热能开采。本发明所述方法,防止溶解在取热介质中的矿物质在地热储层的某一固定位置不断沉积,以缓解沉淀的矿物质对地热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879480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658308.0
申请日:2020-07-0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1M3/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天然气储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弃矿井气密性的检测和治理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S1、对废弃矿井进行预处理;S2、检测废弃矿井的气密性;S3、对废弃矿井中各个巷道进行编号;S4、排查主井井筒的气密性;S5、排查第一巷道的气密性;S6、检测第一巷道的气密性;S7、排查各个巷道的气密性。本发明所述的废弃矿井气密性的检测和治理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检测结果精准度高和实施成本低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5951898A
公开(公告)日:2016-09-21
申请号:CN201610497755.6
申请日:2016-06-29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E02D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33/00
Abstract: 一种环箍式扭转激振装置及其测量桩参量并求解相应虚拟时域响应曲线的方法,装置包括内环箍、外环箍、滚珠、滚珠定位箍、抱桩螺栓和传力杆,滚珠定位箍设置于内环箍和外环箍之间,滚珠嵌于内环箍的外滚槽和外环箍的内滚槽之间,并由滚珠定位箍定位;内环箍上穿设若干抱桩螺栓,传力杆对称焊接在垂直于内环箍切线的外侧,两根传力杆分别从外环箍的两个传力杆位置孔中伸出。本发明通过装置所测荷载换算出作用在桩身上的扭矩,结合求出的扭矩和消除影响后的桩身扭转切向线速度求出相应的阻抗函数,进而通过数值分析方法得到更为准确的虚拟的时域响应曲线;减少甚至消除附加动力荷载对切向线速度的影响,数据更加精准,有利于对桩身性能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4330311A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410654329.X
申请日:2014-11-1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G01N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管道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装置包括管道系统和检测控制系统,管道系统设有通过管道连接的蓄水槽,多级离心泵,单向阀,两个电磁阀,压力控制阀和手动压力阀,两个电磁阀与被测管道连接。检测控制系统设有通过电缆连接的直流稳压电源、24V直流电源、压力传感器、操作面板、控制主板和监视器,检测方法是根据对被测压力管道的工作条件、特点进行工况模拟,设计出模拟参数在脉冲高压循环加载情况下进行疲劳测试,从而获得比较精确的压力管道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定量检测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出预算的被测管道在其工作条件下的使用寿命。本装置及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自来水管道、石油及天然气管道等压力管道的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19778056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778036.2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地热利用原理的风光电储能系统,涉及地热发电领域,系统包括:供电装置、加热装置、换热装置以及发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用于利用风能发电机组和太阳能板储存的电能,通过输出端电缆传递给井筒内加热线圈;加热装置用于通过加热线圈产生的热能对含水层和花岗岩层进行加热,对热能进行存储;换热装置用于将含水层和花岗岩层的热能转换为水的内能,得到水或水蒸汽;发电装置用于将水或水蒸汽转换为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运行进行发电。联合风能、太阳能产生的电能对地层中的含水层和花岗岩层进行加热,使岩层中的热源大大提高,使换热介质采出温度提高,达到地热发电所要求的温度,实现地热发电。
-
公开(公告)号:CN117735134B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311714172.0
申请日:2023-12-12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IPC: B65G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心穿梭车的自动限位装置及其限位方法,所述自动限位装置包括水平穿设在穿梭车上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水平安装在穿梭车内的驱动电机、竖直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旋转盘、沿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对称布置的连杆和插销轴及导向固定板,所述导向固定板竖直对称安装在驱动电机的端面上;所述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旋转盘上,另一端铰接在插销轴上,且所述插销轴上适于套设有自润滑铜套,所述导向固定板的外端适于支撑连接在自润滑铜套上;当所述驱动电机工作时,所述旋转盘以一定幅度旋转,带动连杆移动,从而驱动插销轴沿所述自润滑铜套水平伸缩运动。本发明使得穿梭车能够稳固的固定在当前的位置上,实现自动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8203890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544328.3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河南省地质研究院 , 舟山市普陀区启迪海洋科技产业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热尾水回灌过滤装置,涉及过滤装置技术领域,回水管能够在输料泵的作用下将过滤筒内过滤后的水导入至过滤筒的上部并再次过滤;过滤驱动模块与位于过滤筒内部的转动模块传动连接,转动模块上设有上排污口和多个不同孔径且位于同一平面的滤网,过滤筒内对应转动模块下端的位置固定有隔板,隔板上开设有排水口和下排污口,转动模块转动能使排水口与不同的滤网对齐,以及使下排污口与上排污口对齐,下排污口通过一导料通道连接过滤筒外壁上的排污阀;搅拌驱动模块能够带动位于过滤筒内部的搅拌模块转动,搅拌模块的清理元件能够对过滤筒内壁和转动模块上端面清理。本发明占用体积小,能够实现滤网的自动清理及排污。
-
公开(公告)号:CN114033346A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2111246127.8
申请日:2021-10-26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二氧化碳介质的深层地热开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钻取注入井和生产井:S2:注入井和生产井致裂;S3:CO2压裂;S4:CO2热能利用;S5:CO2循环利用;步骤S6:CO2封存。本发明有益效果为:该方法采用CO2为压裂介质和换热介质,CO2作为压裂介质可降低压裂液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和压裂难度,且可增大储热地层的换热面积,促进微裂隙网络体系的相互贯通,节约储层改造的时间;同时CO2作为换热介质可提高对储热地层的热提取能力,且在换热过程中和换热后可将大量的CO2封存于地下深部,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