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210135601U
公开(公告)日:2020-03-10
申请号:CN201920555554.6
申请日:2019-04-2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马春阳 , 盖轶 , 申海燕 , 余五星 , 周鹰 , 冉杰 , 隗祥俊 , 王炜 , 郭伟 , 解巍 , 高海娜 , 付强 , 潘成 , 刘浩 , 庞茜 , 盛寒秋 , 范香春 , 韩海 , 顾杨 , 周凤 , 杨立华 , 张伟
IPC: F23L1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炉引风管路,锅炉连接鼓风机,锅炉引风管路设置在锅炉上方,与鼓风机连通,锅炉引风管路包括引风口,设置在锅炉的辐射段上方。锅炉引风管路通过引风口不断吸收高温空气,通过锅炉引风管路输送至鼓风机,高温空气经鼓风机增压后供给至锅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锅炉引风管路设置在锅炉上方,通过引风口不断吸收锅炉的散失热量,尤其是锅炉辐射段的散失热量,可以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06457882U
公开(公告)日:2017-09-01
申请号:CN201720034547.2
申请日:2017-01-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马春阳 , 余五星 , 申海燕 , 周鹰 , 冉杰 , 张建英 , 隗祥俊 , 盖轶 , 陶玉文 , 邱玉梅 , 庞茜 , 潘成 , 付强 , 马子雁 , 林云涛 , 盛寒秋 , 刘浩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20/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包括用于存储工业软化水的卸水槽、储水罐和用于水处理的水泵房;卸水槽和水泵房安装在撬座上;水泵房内设有一供水泵、一卸水泵及一备用泵;卸水泵的进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水槽,卸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储水罐;供水泵的进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储水罐,供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锅炉;备用泵分别通过带阀门的管路同时与供水泵及卸水泵并联。本实用新型能高效利用设备,合理简化供水工艺,有效降低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203628694U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320630417.7
申请日:2013-10-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集成储供油装置,其为撬座安装式结构,包括储油箱、卸油槽、泵组间;卸油槽内嵌于储油箱内,且位于储油箱底部,卸油槽的卸油口开设于储油箱的侧壁上,该卸油口距离储油箱底部一固定距离;储油箱的排油口设置于其底部,卸油槽的供油口开设于卸油槽底部;泵组间设有卸油泵及供油泵,卸油泵的进口与供油口连通,其出口连接有供油管路一端,供油管路的另一端延伸至储油箱的顶部;供油泵的进口与储油箱底部的排油口经由管路连通,供油泵出口连接输油管路的一端,其另一端连通至锅炉。本实用新型使储供油装置占地面积大大缩小,卸油现场方便灵活,并可迅速提升油箱内的油温,达到快速启炉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207569913U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721473960.5
申请日:2017-11-0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F23M11/0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观火装置,其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基座,基座内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一开口通过第一通道与第二开口相连通;第一开口用于与炉膛相连通;基座内设置有靠近第一开口的密封部;基座的侧壁上设置有开孔;观察部,其设置于第二开口内;阀芯,阀芯能转动地设置于第一通道内且阀芯与密封部滚动接触;阀芯内设置有将其贯穿的第二通道,阀芯至少具有两个工作位置:在第一工作位置时,炉膛能通过第二通道朝向观察部敞开;在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一开口被密封;操作件,操作件穿设于开孔内,操作件能带动阀芯在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之间转动。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既能保证密封性,又能灵活开闭的观火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203810700U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20076267.4
申请日:2014-02-21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油田注汽作业的电加热器,所述用于油田注汽作业的电加热器包括:从外向内依次嵌套在外壳中的外层预热管和内层混流管;中层加热管,设置在所述外层预热管和内层混流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外层预热管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一开口,所述内层混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之间设有第三开口;预热室,由所述外壳与所述外层预热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加热室,由外层预热管与内层混流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形成;混流室,由内层混流管的内部管腔形成;迂回的加热通道,从所述油入口进入到所述预热室中,经过第一次折返进入所述加热室,然后经过第三开口进行再次折返进入所述混流室,从油出口离开所述混流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