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96646B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1910668369.2
申请日:2019-07-23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22C38/44 , C22C38/46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06 , C22C38/04 , C21D1/18 , C21D8/02 , G01N21/8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碳高强船板钢的屈强比调控和评估方法,属于金属材料领域。通过工艺调控,达到所需屈强比的方法。材料成分如下:0.05~0.07wt%C、≤0.001wt.%Si、1.2~1.5wt.%Mn、5.1~5.3wt.%Ni、0.45~0.80wt.%Cr、0.55~0.80wt.%Mo、0.03~0.04wt.%V、0.05~0.06wt.%Nb、0.008~0.0012wt.%Ti、0.02~0.03wt.%Al、≤0.01wt.%P、≤0.004wt.%S、其余为Fe和一些避免不了的杂质。本发明的优点是:低碳低合金条件下,通过纳米颗粒的强化作用保证高的材料强度;当材料化学成分一定时,可以通过轧制、热处理工艺改变相的形态、种类、比例等以得到所需屈强比;本发明涉及高强、超高强船板钢,因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277315A
公开(公告)日:2022-04-05
申请号:CN202111465116.9
申请日:2021-11-30
申请人: 莱芜钢铁集团银山型钢有限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22C38/02 , C22C38/04 , C22C38/58 , C22C38/48 , C22C38/06 , C22C38/50 , C22C38/46 , C22C38/42 , C22C38/44 , C21D8/02 , C21D1/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规格的正火工艺抗疲劳风电用钢板及其制备方法。该风电用钢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百分比为:C:0.13~0.17%,Si:0.35~0.45%,Mn:1.45~1.60%,Nb:0.025~0.040%,Al;0.025~0.045%,Ti:0.01~0.02%,Ni:0.30~0.50%,Cr:0.10~0.20%,V:0.05~0.07%,Cu≤0.10%,N≤0.01%,Mo≤0.001%,P≤0.012%,S≤0.005%,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该风电用钢利用钢坯加热、轧制、快速冷却和正火热处理等方法制备。本发明获得厚度大于90mm的风电用钢,其屈服强度≥400MPa,抗拉强度≥520MPa,抗疲劳强度≥400MPa,板坯心部‑40℃冲击功≥100J,满足风电用钢未来发展的高性能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39664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68369.2
申请日:2019-07-23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22C38/44 , C22C38/46 , C22C38/48 , C22C38/50 , C22C38/06 , C22C38/04 , C21D1/18 , C21D8/02 , G01N21/8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低碳高强船板钢的制备及屈强比的调控和评估方法,属于金属材料领域。通过工艺调控,达到所需屈强比的方法。材料成分如下:0.05~0.07wt%C、≤0.001wt.%Si、1.2~1.5wt.%Mn、5.1~5.3wt.%Ni、0.45~0.80wt.%Cr、0.55~0.80wt.%Mo、0.03~0.04wt.%V、0.05~0.06wt.%Nb、0.008~0.0012wt.%Ti、0.02~0.03wt.%Al、≤0.01wt.%P、≤0.004wt.%S、其余为Fe和一些避免不了的杂质。本发明的优点是:低碳低合金条件下,通过纳米颗粒的强化作用保证高的材料强度;当材料化学成分一定时,可以通过轧制、热处理工艺改变相的形态、种类、比例等以得到所需屈强比;本发明涉及高强、超高强船板钢,因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676999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510252.8
申请日:2023-05-08
申请人: 北京科技大学
IPC分类号: C21B13/14
摘要: 一种全氢冶炼铁矿石制备液态金属的炼铁工艺,属于冶金材料领域。该方法将流化床反应装置与熔融还原反应器的相结合,铁矿粉经预热后进入如循环流化床,在低温700℃左右采用纯氢进行预还原,同时利用流化床装置进一步加热;将预热预还原后铁矿与熔剂喷吹铁浴炉内的液态金属中,同时向液态金属中喷入富氢气体,完成铁氧化物的还原,在铁浴炉上部插入喷吹管,向炉内喷入富氧气体进行氢气燃烧,提供炉内反应所需热量,产生的液态金属排出后进行后续开发处理。本发明实现能源介质的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全流程绿色环保,无CO2产生。该工艺思路实现了以“氢”代“碳”,工业应用前景广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