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式铅蓄电池
    1.
    发明公开
    液式铅蓄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134644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180058439.8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正极格栅体的电位分布良好且在取出电流较高的用途中也可以获得稳定的性能的新的液式铅蓄电池。正极集电体(5)的格栅状基板(51)具有形成长方形的四边的框骨架、以及与框骨架连接且存在于比框骨架更靠内侧的多根中骨架。存在于一对纵框骨架(513、514)间的中心与不存在极耳(11)的一侧的纵框骨架、即第一纵框骨架(513)之间的范围的多根纵中骨架的至少一部分是从下框骨架侧朝向上框骨架侧倾斜地扩展并延伸而直接到达上框骨架(511)的第一纵中骨架(61~66),从下框骨架侧朝向上框骨架侧倾斜地扩展并延伸的纵中骨架全部直接到达上框骨架,在第一纵框骨架侧,第一纵中骨架与上框骨架所成的角小于90°,第一纵中骨架的与上框骨架的连接点仅存在于上述范围。

    液式铅蓄电池
    4.
    发明公开
    液式铅蓄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5668551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180037053.9

    申请日:2021-04-30

    Abstract: 提供寿命特性优异的液式铅蓄电池。构成本发明的液式铅蓄电池的正极集电体(5)由具有轧制组织的铅合金形成,正极集电体的格栅状基板(51)具有框骨架和多个中骨架。框骨架具有:位于格栅状基板的上侧且沿横向延伸的上框骨架(511);位于下侧且沿横向延伸的下框骨架(512);以及沿纵向延伸的一对纵框骨架(513、514)。极耳(22)从由上框骨架的长边方向中心向接近一对纵框骨架的任一个的一侧偏离的位置向上侧突出。中骨架具有:从上框骨架的各位置朝向下框骨架侧的多个纵中骨架(516);以及连接一对纵框骨架的多个横中骨架(517)。多个横中骨架中的至少一个是具有比多个横中骨架的截面积的平均值A大的截面积B的粗横中骨架(517a、517b),且截面积之比B/A为1.15以上。

    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1164809B

    公开(公告)日:2021-06-15

    申请号:CN201880064041.3

    申请日:2018-05-10

    Abstract: 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具备:矩形框状的框骨架,具备在横向延伸的第一横框骨架和第二横框骨架、以及在纵向延伸的第一纵框骨架和第二纵框骨架;内骨架,配置于框骨架内,具备与框骨架连接且被设为格栅状的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多个开口部,由通过框骨架及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围成的区域、以及通过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围成的区域规定;以及正极集电极耳,与位于第二纵框骨架侧的第一横框骨架连接。对于从第一横框骨架侧朝向第二横框骨架侧至少位于第一横框骨架侧的多根所述横筋条,在从第一纵框骨架起横筋条的横向的至少开口部一格的量以上的长度的第一区域中,从第二纵框骨架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

    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以及铅蓄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1164809A

    公开(公告)日:2020-05-15

    申请号:CN201880064041.3

    申请日:2018-05-10

    Abstract: 本发明的铅蓄电池用正极板栅具备:矩形框状的框骨架,具备在横向延伸的第一横框骨架和第二横框骨架、以及在纵向延伸的第一纵框骨架和第二纵框骨架;内骨架,配置于框骨架内,具备与框骨架连接且被设为格栅状的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多个开口部,由通过框骨架及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围成的区域、以及通过多根横筋条和纵筋条围成的区域规定;以及正极集电极耳,与位于第二纵框骨架侧的第一横框骨架连接。对于从第一横框骨架侧朝向第二横框骨架侧至少位于第一横框骨架侧的多根所述横筋条,在从第一纵框骨架起横筋条的横向的至少开口部一格的量以上的长度的第一区域中,从第二纵框骨架侧朝向与第一纵框骨架连接的部分截面积变大。

    铅蓄电池
    1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866405U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921818041.6

    申请日:2019-10-25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搭板的体积减少而高温环境下的电解液的早期液体枯竭且能够兼顾低温放电特性的确保的铅蓄电池。负极搭板(310)以及正极搭板(320)形成为,平面形状为长方形且其长边与电池单元室的配置方向(X)平行,长边的长度(L1)为23.5mm以上且26.4mm以下,短边的长度(L2)为11mm以上且15mm以下,两者之比(L1/L2)为1.6以上且2.4以下,通过金属部(34)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1)为5.5mm以上且6.0mm以下,未通过金属部进行连接的一侧的厚度(T2)为4.8mm以上且5.5mm以下,两者之比(T1/T2)为1.0以上且1.25以下,在长边的方向上厚度连续地发生变化,在短边的方向上厚度恒定。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