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方法及印刷图像
    9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0865528B

    公开(公告)日:2023-01-20

    申请号:CN201910788691.9

    申请日:2019-08-26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对于纸介质、即使对于塑料膜等耐热性低的记录介质也在需要的部分形成具有装饰表现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印刷图像,特别是提供一种可以利用同一粉体实现从镜面风格/珠光风格到闪光风格的再现的图像形成方法及印刷图像。本发明的图像形成方法是形成包含记录介质、和配置在该记录介质上的含有光软化化合物的层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方法,该方法包括:用于使粉体附着于所述图像的粉体供给工序、和用于使所述图像熔融或软化的光照工序。

    拍摄光学系统、拍摄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公开(公告)号:CN112882192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011350782.3

    申请日:2020-11-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拍摄光学系统,在与以往相比大口径且广角的光学系统中,良好地修正像差并实现光学全长的小型化。拍摄光学系统(10)具备:第一透镜(L1),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凹面朝向物体侧;第二透镜(L2),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镜(L3),具有负的折射力;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具有正的折射力;以及第六透镜(L6),具有负的折射力且凹面朝向像侧。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为非球面形状,在与光轴(Ax)的交点以外的位置具有极值。拍摄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的条件式。即ν6<35.0▪▪▪(1)、‑2.50<f1/f<‑8.50▪▪▪(2),其中,ν6:第六透镜的阿贝数,f1:第一透镜的焦距,f:拍摄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

    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云服务器及记录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1327776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1911254740.7

    申请日:2019-12-10

    Inventor: 小林美奈子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装置、云服务器及记录介质,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在图像处理装置中不必要地发生自动复位的技术。MFP(10)根据从云服务器发送来的接收指示和基于用户的手指的操作输入指示的至少一方,设定与MFP(10)的动作有关的设定信息。MFP(10)能够执行响应于预定的无指示期间的经过对与MFP(10)有关的设定信息进行复位的自动复位。云服务器(50)从外部装置(70)获取用于操作MFP(10)的在用户与外部装置(70)之间的会话中由用户授予的声音指示,将基于该声音指示的指示命令发送到MFP(10)。MFP(10)在基于声音指示的MFP(10)的操作开始的情况下,根据来自云服务器(50)的自动复位抑制指示等抑制自动复位的执行。

    喷墨头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9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88094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1880093175.8

    申请日:2018-05-09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喷墨头以及使用了该喷墨头且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喷墨记录图像的图像成形方法,其中,该喷墨头具备喷嘴板,该喷嘴板疏液性和喷射油墨时的除电荷功能优异,能够防止油墨液滴附着在喷嘴面上,且具有良好的喷射稳定性和结构层粘接性。本发明涉及的喷墨头,其是具备具有喷嘴孔的基板、以及在该基板的喷墨面一侧的最表面上具有疏液层的喷嘴板的喷墨头,其中优选:在所述喷嘴板在所述基板和所述疏液层之间具有导电层,该导电层的薄层电阻为所述疏液层的薄层电阻的2/3以下,或者包含在所述基板的喷墨面一侧上形成的所述导电层和疏液层的结构层整体的复合薄层电阻为5.0×1014Ω/sq.以下。

    树脂组合物以及其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49150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0624263.4

    申请日:2022-06-02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以稳定的品质经济地生产机械强度、阻燃性以及外观优异的注塑成型品的用于注塑成型的树脂组合物以及其制造方法。[解决手段]本发明的树脂组合物为含有聚烯烃树脂的用于注塑成型的树脂组合物,其中,相对于所述树脂组合物的总量,所述树脂组合物分别含有:选自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以及磷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10~60质量%;NOR型受阻胺化合物0.05~5质量%;以及长径比为10以上的纤维状填料1~20质量%,并且,相对于所述树脂组合物的总量,磷含量为5质量%以下。

    光学膜制造方法
    9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239551B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申请号:CN202010677025.0

    申请日:2020-07-14

    Inventor: 松本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用于制造光学膜的方法,其在使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或环烯烃系树脂作为原料树脂、通过溶剂而溶解了时,不会发生粉团这样的溶解不良,能够提高生产率,即使在以薄膜且提高生产速度而进行膜的制造的情况下,也不会在制造的膜的面品质、特别是膜厚不均方面产生问题。其为包含规定的树脂的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包含:将光学膜的制造工序中产生的回收料破碎而得到堆积密度为0.05~0.20g/cm3的破碎物的破碎工序;以1.25~7倍的压缩比将所述破碎物压缩的压缩工序;使包含所述压缩工序中所得到的压缩物的原料溶解于溶剂而制备胶浆的胶浆制备工序;和将所述胶浆制备工序中所得到的胶浆在支承体上流延后、干燥及剥离而得到膜状物的工序。

    磁辊、显影辊、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960123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1811509484.7

    申请日:2018-12-11

    Abstract: 磁辊具备以在磁力分布中形成多个峰值的方式产生磁力的磁部。磁部包含沿着周向排列的多个磁极。磁部的与磁辊的轴向正交的剖面形状构成为,包含从磁部的轴心到磁部的外缘的距离在周向上连续地变化的部分。显影套筒的表面上的分别与多个磁极对应的位置处的磁力由显影套筒的径向上的从磁极到显影套筒的距离和磁极中的磁力的大小决定,在显影套筒的径向上从多个磁极中的各磁极到显影套筒的各距离彼此不同。

    图像形成装置
    9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487853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010074852.0

    申请日:2020-01-22

    Inventor: 小野寺正泰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在对纸张上的图像面与定影带之间赋予剪切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浓度不均的产生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有图像形成部(130)、定影部(200)以及控制部(500)。图像形成部(130)将由包括调色剂的多个点构成的调色剂图像(10)形成在片材上。定影部(200)具备以第一速度移动的定影部件(230)、和与定影部件(230)形成定影辊隙部N并以第二速度移动的加压部件(240),在定影辊隙部N中将调色剂图像(10)定影于片材。在定影辊隙部N处的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不同的情况下,控制部(500)决定附着到片材上的调色剂量,以使得定影前的每个点内调色剂量的分布不同。

    动态品质管理装置、记录介质以及动态品质管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45341A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210469623.8

    申请日:2022-04-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动态品质管理装置、记录介质以及动态品质管理方法。可以适当地进行由多个帧构成的动态摄影的品质管理。动态品质管理装置(2)进行与动态摄影有关的品质管理,该动态摄影通过对被摄影体照射放射线而拍摄被摄影体的动态,具备:生成单元,从构成通过动态摄影而得到的动态图像的多个帧图像中决定成为品质管理的对象的帧图像,并使用所决定的帧图像来生成与动态摄影的品质有关的信息(表示动态图像的低对比度分辨率的信息、表示条纹的有无以及不均匀的有无中的至少一方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以及输出单元,输出与动态摄影的品质有关的信息。

    加热元件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805624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010534440.0

    申请日:2020-06-12

    Abstract: 一种加热元件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加热元件温度控制方法包括:在进入第i加热周期时,执行第i加热周期对应的加热操作,包括:确定第i加热周期对应的PWM波的占空比;采用所确定的PWM波的占空比控制输入电流的波形以对加热元件的温度进行控制;实时检测加热元件的当前温度值是否达到预设的目标温度值;当加热元件的当前温度值达到目标温度值时,保持第i加热周期对应的PWM波的占空比;当加热元件的当前温度值未达到目标温度值时,进入第i+1加热周期,并将第i+1加热周期作为第i加热周期并执行第i加热周期对应的加热操作。上述方案能够提高加热元件的加热速度,防止电磁干扰。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