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649856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575346.X
申请日:2020-06-22
Applicant: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靠泊力监测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包括传感器单元、现场测控单元和中央控制单元;所述传感器单元包括设置在橡胶护舷的应力监测传感器,所述应力监测传感器与橡胶护舷相匹配,所述应力监测传感器用于获取预设位置的应力数据;所述现场测控单元连接传感器单元,并接收传感器单元传输的数据,根据传感器单元传输来的数据得到靠泊力信息;所述中央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现场测控单元,并接收现场测控单元传输的靠泊力信息。本发明所述靠泊力监测系统可准确了解高桩码头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应变、桩周土体压力情况,为设计验证及码头健康安全运营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8483970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0226003.5
申请日:2018-03-19
Applicant: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构件脆性调控材料及其养护方法,其中,所述调控材料包括:硫酸铝、矿渣粉、粉煤灰微珠、可再分散乳胶粉和聚乙烯醇纤维,并按以下质量份数制备:硫酸铝为0.04~0.1份;矿渣粉为1.0~2.0份;粉煤灰微珠为0.1~0.5份;可再分散乳胶粉为0.01~0.08份;聚乙烯醇纤维为0.01~0.05份。所述养护方法包括:对混凝土预制构件掺入所述调控材料,对掺入调控材料后的混凝土预制构件进行养护的升温速率小于2.0℃/小时,恒温温度控制不大于45℃,降温速率小于10.0℃/小时。从而改善混凝土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98135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350865.X
申请日:2019-12-24
Applicant: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大流动度高粘结补偿收缩UHPC及制备方法,所述大流动度高粘结补偿收缩UHPC由硅酸盐水泥、石英粉、粉煤灰微珠、硅灰、氧化镁、石英砂、钢纤维、减水剂、消泡剂、聚合物乳液和水组成,通过在UHPC中加入氧化镁,可以有效的抑制UHPC在早期、中期和后期的收缩,能够随着UHPC龄期的延长,实现与浆体相匹配的同步补偿收缩性能,进而有效控制UHPC的体积,保持良好的体积稳定性,减少收缩裂缝,提高与钢板、套筒、旧混凝土等外部结构的粘结力,进而防止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滑移或者空鼓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162154B
公开(公告)日:2020-01-14
申请号:CN201711386704.7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B28B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管桩免蒸养的养护方法,本方案针对成型未脱模的大管桩进行免蒸养养护,该过程不包括蒸汽养护,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为离心、振动和辊压成型后脱模前,该阶段的养护为养护池内保温养护;第二阶段为脱模后,进行水养池水养,该阶段为保湿养护;第三阶段为管节出水养池后进行养护,该阶段的养护为自然养护;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了基于上述养护方法的大管桩免蒸养生产工艺。本发明提供的大管桩的免蒸养生产工艺,免除了大管桩制桩过程中蒸汽养护的环节,大幅度降低大管桩制作难度、降低成本,并节约能源,且制备的大管桩的性能满足规范的各项要求,并有效提高大管桩混凝土的性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511579A
公开(公告)日:2019-11-29
申请号:CN201910708670.1
申请日:2019-08-01
Applicant: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老化沥青改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及耐老化沥青,所述耐老化沥青改性剂由质量百分比为0%~30%的水滑石和质量百分比为70%~100%的水杨酸根插层水滑石组成,其中,水杨酸根插层水滑石的制备以水滑石和水杨酸为原料,水滑石和水杨酸的摩尔比为1:4。本申请得到的耐老化沥青改性剂成本低廉,制备简单,且在对沥青改性后能显著提高沥青的抗老化性能,本申请使用的耐老化沥青改性剂对沥青改性后能提高沥青的抗老化能力,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0389002A
公开(公告)日:2019-10-29
申请号:CN201910718028.1
申请日:2019-08-05
Applicant: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测量码头靠泊撞击力的传感器组件,包括:第一定位防护板、第二定位防护板以及传感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其设置在靠船构件上,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与橡胶护舷接触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和所述第二定位防护板相对设置;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防护板和所述第二定位防护之间的预留空间内。本申请适配于码头靠船结构、能较精确测量码头船舶撞击力,并且具有良好防水及耐腐蚀性能的传感器,对于码头船舶撞击力的监测具有重大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080261A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810074872.0
申请日:2018-01-25
Applicant: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桶式结构的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上位机、桶式结构、PLC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及排水泵,其中,所述PLC控制模块与所述桶式结构相连,用于控制所述桶式结构的姿态及下沉;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桶式结构相连,用于采集所述桶式结构的姿态数据及位置数据,并将所采集的数据传输至所述PLC控制模块及所述上位机;所述排水泵一端与所述桶式结构相连,另一端与所述PLC控制模块相连,用于产生负压控制所述桶式结构负压下沉;所述上位机用于接收所述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对所述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根据分析的结果调整所述桶式结构的姿态。从而获取桶式结构的姿态信息并自动纠偏,保证桶式结构的浮运平衡和平稳下沉。
-
公开(公告)号:CN109748556A
公开(公告)日:2019-05-14
申请号:CN201910185903.4
申请日:2019-03-12
Applicant: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离析重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每立方米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如下组分:硅酸盐水泥220~300kg,粒化高炉矿渣粉50~80kg,硅灰2~5kg,铁矿粉1800~2500kg,铁矿砂700~1000kg,铁矿石2000~2500kg,第一外加剂8~15kg,第二外加剂0.01~0.05kg,聚丙烯纤维0.5~1.5kg,拌合水150~160kg。制备方法,包括:将所述硅酸盐水泥、粒化高炉矿渣粉、硅灰、铁矿粉、铁矿砂和聚丙烯纤维加入到混凝土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再加入拌合水、第一外加剂和第二外加剂,继续搅拌;最后加入铁矿石搅拌均匀即可。本申请制备的重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可进行泵送施工。
-
公开(公告)号:CN109594580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910044958.3
申请日:2019-01-17
Applicant: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港湾(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非嵌岩后桩法斜桩导管架施工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导管架测量定位和扫海整平;导管架安装船近点驻位;导管架起吊安装;钢管桩起吊安装及插桩作业;导管架初步调平;在导管架底部铺设防冲刷护底;钢管桩沉桩;导管架精准调平和固定;在导管架和钢管桩形成的环缝中灌浆;固定导管架和钢管桩。该系统包括:导管架、钢管桩、导向块和封隔器,钢管桩沉入导管架设置且其环缝内灌有浆料,封隔器设在导管架的底部内侧,导向块设在导管架的内壁上;导管架顶部与钢管桩之间通过“7字板”临时固定;解除临时固定后,导管架顶部与钢管桩之间采用环板焊接。本申请施工精度高,节省海上作业时间,为确保导管架安装施工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09537626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1474037.2
申请日:2018-12-04
Applicant: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29/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车站混凝土的控裂方法,在施工缝附近、侧墙、倒角处均布置了水管,且采用了非等间距方式布置水管,在所有的施工缝附近均密集布设了水管。直到混凝土完全覆盖水管后开始通水;控制水管的水流量在4~6m3/h范围内,直到混凝土内部温度达到最大值;降低水管水流量至2~4m3/h范围内,继续通水12~24小时;施工结束后用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的水泥净浆或砂浆对冷却水管进行灌浆处理。本发明能较好的利用上部新浇筑混凝土产生的水化热来加热下部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大大降低了施工缝上下混凝土之间的温差应力,有效地解决了因混凝土温度应力而在施工缝附近产生大量裂缝的历史性难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