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用加热棒

    公开(公告)号:CN105007641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451490.1

    申请日:2015-07-29

    IPC分类号: H05B3/44

    CPC分类号: H05B3/4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用加热棒,其包括镍棒、加热管、镍管、铜管、陶瓷件、铜片及热电偶,加热管、镍管及铜管依次对接且密封的固定连接,并形成呈中空结构的棒体,镍棒与外界上部带电设备连接,铜管与外界下部带电设备连接,陶瓷件附着于棒体的内壁上并环绕形成热腔,铜片呈均匀的横向设置于热腔中并位于加热管内,热电偶呈悬空的设置于热腔内并藉由铜片固定;本发明加热温度高、热流密度高且结构紧凑,满足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所需,并将温度参数通过热电偶实时测量和输出,能精准实现模拟核燃料释热且能有效满足临界热流密度试验要求,还能测量不同运行工况下核燃料棒的临界热流密度,对新型核燃料组件研发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次临界能源包层事故缓解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269193A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410477895.8

    申请日:2014-09-18

    IPC分类号: G21C9/02

    CPC分类号: Y02E30/40 G21C9/02 G21C15/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次临界能源包层事故缓解系统,包括非能动注水系统及至少一组非能动冷却系统,非能动注水系统设于安全壳内用于对安全壳内设置的次临界能源包层注水,以将次临界能源包层的热量导出至安全壳内,非能动冷却系统密封地贯穿安全壳以将安全壳内的热量导出至安全壳外。非能动注水系统将次临界能源包层产生的热量自动导出至安全壳内,冷却介质在非能动冷却系统内循环从而将安全壳内的热量导出至大气环境;实现事故下从混合堆堆芯到安全壳内、安全壳内到安全壳外的非能动热量导出,全面覆盖次临界能源包层运行过程中所有位置的余热排出,有效防止混合堆堆芯熔融、高压熔堆、氢气爆炸等严重事故的发生,保证次临界能源包层完整性。

    一种用于核主泵轴封的非能动应急注入水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06293169U

    公开(公告)日:2017-06-30

    申请号:CN201621342693.3

    申请日:2016-12-08

    IPC分类号: G21D3/06 F04D29/58

    CPC分类号: Y02E30/4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核主泵轴封的非能动应急注入水系统,包括:主泵;旋液分离器,旋液分离器通过多个阀门与主泵连接形成可导通的第一循环回路;以及高压冷却器,旋液分离器、高压冷却器以及主泵通过多个阀门连接形成可导通的第二循环回路,其中:主泵运转,由轴封注入水管路输入轴封注入水经旋液分离器后注入主泵的轴封腔中;或者由应急轴封注入水管路输入的轴封注入水经旋液分离器和高压冷却器的冷却后注入主泵的轴封腔中。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核主泵轴封的非能动应急注入水系统,能够与核主泵现有化容控制系统形成互补,保证主泵轴封注水在多种情况下的可靠性;采用非能动方式,进一步降低轴封损伤,安全环保,便于设备维修和维护。

    管束式稳压器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4790610U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520470079.4

    申请日:2015-07-02

    IPC分类号: G05D16/1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管束式稳压器,其包括调节阀、安全阀、排气阀、排液阀及至少两个稳压器罐,稳压器罐的顶部藉由管道相互连通形成上通路,稳压器罐的底部藉由管道相互连通形成下通路,上通路上相邻的稳压器罐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调节阀,排气阀及安全阀呈并联的设置于上通路上,下通路上相邻的稳压器罐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呈串联的调节阀和排液阀,所述稳压器罐藉由上通路及下通路形成并联式的管束式稳压器罐;通过调节上通路及下通路上的调节阀的开关,可改变稳压器罐的连通数量,进而改变管束式稳压器罐的容积,以满足不同容积回路对于压力控制、压力保护的需求,应用范围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结构简单且设计合理。

    棒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4884582U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20417009.2

    申请日:2015-06-16

    IPC分类号: G21C17/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棒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装置,包括承压壳、流道、加热棒束以及供加热棒束固定安装可导电的安装板。承压壳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内腔连通以供实验工质进出的出口和入口。流道沿轴向设置在承压壳内,且两端侧分别与出口和入口连通。安装板可分离地与出口所在端对应的承压壳的端面配合,以使安装板上的加热棒束穿设到流道内。安装板与加热棒束电性连接,并与承压壳之间绝缘。本实用新型中的安装板与承压壳之间绝缘,在安装加热棒束后安装板可与加热棒束电性连接,通过安装板与电源连接,简化了加热棒束的安装,还能保证试验装置主体部分与电源的绝缘效果。

    内置式蒸汽稳压器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104238U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20828950.3

    申请日:2015-10-23

    IPC分类号: G21C1/09

    CPC分类号: Y02E30/4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内置式蒸汽稳压器,与压力容器的上封头一体化布置,其包括隔板、电加热管及喷淋设备,隔板设置于上封头的底部以将压力容器的内部分隔成冷却剂空间及稳压器空间,隔板上开设有多个连通冷却剂空间、稳压器空间的波动孔,电加热管设于隔板的上方并位于稳压器空间内,喷淋设备设于上封头的顶部并连通一回路冷却剂系统。将稳压器与上封头一体化布置,结构简单紧凑,制造方便,降低成本;而通过波动孔来代替波动管结构,消除了波动管发生破口的可能性,强化了反应堆与稳压器之间的流量波动;同时,稳压器将上封头与反应堆冷却剂隔开,降低了上封头法兰的热应力,该内置式蒸汽稳压器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及更高的安全性。

    汽液两相流体混合冷凝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061796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410269498.1

    申请日:2014-06-17

    IPC分类号: F28B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液两相流体混合冷凝装置,包括内筒及外筒,所述内筒的第一端与汽相管连通,所述内筒的第二端封闭;所述外筒套接于所述内筒外部,且所述外筒的第一端封闭,所述外筒的第二端与热水管连通;所述外筒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外筒内部的液相流体管;所述液相流体管到所述内筒的第二端之间的所述内筒的外壁设有使无孔区及开孔区,所述无孔区通过所述内筒的侧壁隔离液相流体及汽相而使其初步间接接触,所述开孔区开设有若干连通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的通孔,所述通孔使液相流体及汽相直接接触而混合。本发明所述汽液两相流体混合冷凝装置结构简单、混合冷凝效果显著。

    汽液两相流体混合冷凝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061796B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410269498.1

    申请日:2014-06-17

    IPC分类号: F28B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汽液两相流体混合冷凝装置,包括内筒及外筒,所述内筒的第一端与汽相管连通,所述内筒的第二端封闭;所述外筒套接于所述内筒外部,且所述外筒的第一端封闭,所述外筒的第二端与热水管连通;所述外筒的一侧设有连通所述外筒内部的液相流体管;所述液相流体管到所述内筒的第二端之间的所述内筒的外壁设有使无孔区及开孔区,所述无孔区通过所述内筒的侧壁隔离液相流体及汽相而使其初步间接接触,所述开孔区开设有若干连通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的通孔,所述通孔使液相流体及汽相直接接触而混合。本发明所述汽液两相流体混合冷凝装置结构简单、混合冷凝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