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互连逆变器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04078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0980144163.4

    申请日:2009-07-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1/12 H02M200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逆变器(1),对直流电源(5)的输出进行脉宽调制;第一电容器对(41),配置在逆变器的输入侧,由以形成中性点的方式串联连接的两个电容器构成;第二电容器对(42),配置在逆变器的输出侧,由以形成中性点的方式串联连接的两个电容器构成;漏电流的旁路(g),通过连接第一电容器对的中性点和第二电容器对的中性点而形成;至少一个共模扼流圈(3),设置在第一电容器对与第二电容器对之间,抑制在逆变器产生的共模电流;以及输出滤波器(2),将从逆变器输出的脉宽调制后的电压转换为正弦波状。

    电力变换装置及电力变换装置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00449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011056103.1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设置有多个共用直流电压部的转换器及逆变器(11、21、12、22;11、21、12、22、13、23),各直流电压部与其他直流电压部相独立,各逆变器(21、22;21、22、23)的输出侧相互连接,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控制装置(10),通过对逆变器间的横流的检测值实施规定的坐标变换来求出逆变器间的横流量,基于该横流量来控制各个转换器(11、12;11、12、13)或者各个逆变器(21、22;21、22、23)的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

    电力变换装置及电力变换装置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00449A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11056103.1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设置有多个共用直流电压部的转换器及逆变器(11、21、12、22;11、21、12、22、13、23),各直流电压部与其他直流电压部相独立,各逆变器(21、22;21、22、23)的输出侧相互连接,所述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控制装置(10),通过对逆变器间的横流的检测值实施规定的坐标变换来求出逆变器间的横流量,基于该横流量来控制各个转换器(11、12;11、12、13)或者各个逆变器(21、22;21、22、23)的输出电压或者输出电流。

    电力变换装置及电力变换装置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380636A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10292624.8

    申请日:2019-04-12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电力变换装置具备控制装置(10),该控制装置(10)具有切换并实施第1控制模式和第2控制模式的机构,在第1控制模式下,根据对电力变换器(100)的各相的电压指令值叠加该电力变换器(100)的零相电压而得到的新的各相的电压指令值生成上述第1电压指令值和上述第2电压指令值,在第2控制模式下,基于上述电力变换器(100)的各相的电压指令值和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生成上述第1电压指令值和上述第2电压指令值。

    系统联合逆变器
    1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714469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180006038.4

    申请日:2011-0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1/126 H02M7/48 H02M2001/007 H02M2001/123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系统联合逆变器具备:单相或三相的逆变器(1),对从直流电源(5)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第一电容器电路(41),以形成中性点(c)的方式与逆变器(1)的输入侧连接;第二电容器电路(42),以形成中性点(c)的方式与逆变器(1)的输出侧连接;共模电流的旁通路(g),将第一电容器电路(41)的中性点(c)和第二电容器电路(42)的中性点(f)连接而形成;接地电容器(11),设置在旁通路(g)与地线之间;第一共模扼流线圈部(31、32),在第一电容器电路(41)与逆变器(1)之间或逆变器(1)与第二电容器电路(42)之间的至少一方具备共模扼流线圈(31、32),抑制在逆变器(1)中产生的共模电流;输出滤波器(2),将从逆变器(1)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后的电压波形变换为正弦波状的单相或三相的交流电压。

    系统互连逆变器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204078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0980144163.4

    申请日:2009-07-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1/12 H02M2001/123

    Abstract: 本发明具备:逆变器(1),对直流电源(5)的输出进行脉宽调制;第一电容器对(41),配置在逆变器的输入侧,由以形成中性点的方式串联连接的两个电容器构成;第二电容器对(42),配置在逆变器的输出侧,由以形成中性点的方式串联连接的两个电容器构成;漏电流的旁路(g),通过连接第一电容器对的中性点和第二电容器对的中性点而形成;至少一个共模扼流圈(3),设置在第一电容器对与第二电容器对之间,抑制在逆变器产生的共模电流;以及输出滤波器(2),将从逆变器输出的脉宽调制后的电压转换为正弦波状。

    系统联合逆变器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14469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180006038.4

    申请日:2011-0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M1/126 H02M7/48 H02M2001/007 H02M2001/123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系统联合逆变器具备:单相或三相的逆变器(1),对从直流电源(5)供给的直流电压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第一电容器电路(41),以形成中性点(c)的方式与逆变器(1)的输入侧连接;第二电容器电路(42),以形成中性点(c)的方式与逆变器(1)的输出侧连接;共模电流的旁通路(g),将第一电容器电路(41)的中性点(c)和第二电容器电路(42)的中性点(f)连接而形成;接地电容器(11),设置在旁通路(g)与地线之间;第一共模扼流线圈部(31、32),在第一电容器电路(41)与逆变器(1)之间或逆变器(1)与第二电容器电路(42)之间的至少一方具备共模扼流线圈(31、32),抑制在逆变器(1)中产生的共模电流;输出滤波器(2),将从逆变器(1)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后的电压波形变换为正弦波状的单相或三相的交流电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