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MA‑ES优化算法设计声学超材料单元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5017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710050942.4

    申请日:2017-01-2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MA‑ES优化算法设计声学超材料单元的方法,该方法将CMA‑ES优化算法和有限元分析方法集合,CMA‑ES优化算法可以对0‑1排布的阵列进行优化,每一个尺寸维度的0‑1阵列,都对应一种声学超材料单元结构,其中,0和1分别代表由空气或光敏树脂构成的声学单元结构的子单元;在优化过程中,每一个声学超材料单元结构的等效折射率和阻抗值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提取,作为CMA‑ES优化算法中适应度函数的变量;通过对适应度函数的值进行优化,最终可以得到最优的、满足设计要求的声学超材料单元结构。该方法可设计出具有较高折射率的声学超材料单元,其折射率远高于现有的二维声学超材料单元,且其阻抗匹配也较理想。

    基于模态分解的水下目标壳体径向振动低频声辐射信号快速估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93571B

    公开(公告)日:2017-01-18

    申请号:CN201310597616.7

    申请日:2013-11-22

    申请人: 东南大学

    发明人: 方世良 安良 程强

    IPC分类号: G06F19/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模态分解的水下目标壳体径向振动低频声辐射信号快速估计方法,属于水下目标声辐射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基于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确定研究频段的范围;其次基于模态分解理论以及不同的模型结构,确定模拟声压方程;再次基于模态截断理论,采用较高的周向模态阶数,计算合适的较低阶轴向模态阶数;然后采用较高的轴向模态阶数,计算合适的较低阶周向模态阶数;最后计算得到仿真计算的辐射信号,从而对水下目标声辐射情况进行分析。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利用较少的模态阶数来准确模拟径向振动引起的水下目标声辐射信号,因而其计算复杂度低、准确性高。

    开关可控的各向异性零折射率器件

    公开(公告)号:CN103840263B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018050.2

    申请日:2014-01-15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Q3/44 H01Q23/00

    摘要: 一种开关可控的各向异性零折射率器件,由亚波长尺度上的多个加载PIN二极管的开口谐振环单元规则排列构成,所述单个谐振单元包括在介质基板上表面加工的开口谐振环结构,焊接在开口谐振环单元上端开口之间的PIN二极管,所述介质基板下表面加工两个金属条带以作为直流馈电线,在所述介质基板内部打两个金属化通孔,连接直流馈电线与PIN二极管的正负极,每个PIN二极管的正负极分别通过一个金属化通孔连接介质基板背面的直流馈电线,所有馈电线组合成馈电网络,所述介质基板下表面的馈电网络分为正、负两部分,分别连接每排所有PIN二极管的负极和正极,对介质基板上表面的所有PIN二极管施加偏置电压,以改变PIN二极管的工作状态。

    一种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044915A

    公开(公告)日:2011-05-04

    申请号:CN201110003760.4

    申请日:2011-01-10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2J17/00

    摘要: 一种基于串并联电路模型的非辐射性磁谐振能量传输系统,由一对全等的线圈和附加电容所组成的电路构成,其特征在于与线圈所连接的电路为串并联电路模型,即线圈两头引线并联一个电容,然后再将这个并联电路串联上另一个电容,最后将发射线圈连接高频发射电源,接收线圈连接接收负载。此新系统拥有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模型各自的优点,大幅度提高了传输效率,增大了传输距离。同时,可以通过调整串联电容和并联电容以实现不同距离下的最大能量传输效率。

    任意双频带3dB分支定向耦合器

    公开(公告)号:CN100495814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710025157.X

    申请日:2007-07-1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P5/12 H01P5/00

    摘要: 任意双频带3dB分支定向耦合器涉及一种微带线分支定向耦合器,该分支定向耦合器包括第一分支线(1)和第二分支线(2),在第一分支线(1)和第二分支线(2)之间设有第三分支线(3)和第四分支线(4),且上述四个分支线形成长方形,且在第一分支线(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输入端口(10)和第二输入端口(11),在第二分支线(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输出端口(12)和第二输出端口(13),在上述每个分支线的内侧分别设有分布式电感(5),在分布式电感(5)的端部设有金属化通孔(51),金属化通孔(51)连接在下金属板(8)上,本发明能工作于任意双频带、结构简单、损耗小、便于加工且成本低。

    任意双频带3dB分支定向耦合器

    公开(公告)号:CN101102003A

    公开(公告)日:2008-01-09

    申请号:CN200710025157.X

    申请日:2007-07-1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P5/12 H01P5/00

    摘要: 任意双频带3dB分支定向耦合器涉及一种微带线分支定向耦合器,该分支定向耦合器包括第一分支线(1)和第二分支线(2),在第一分支线(1)和第二分支线(2)之间设有第三分支线(3)和第四分支线(4),且上述四个分支线形成长方形,且在第一分支线(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输入端口(10)和第二输入端口(11),在第二分支线(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输出端口(12)和第二输出端口(13),在上述每个分支线的内侧分别设有分布式电感(5),在分布式电感(5)的端部设有金属化通孔(51),金属化通孔(51)连接在下金属板(8)上,本发明能工作于任意双频带、结构简单、损耗小、便于加工且成本低。

    一种具有超低功耗的双极化可编程超表面

    公开(公告)号:CN11853917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58998.5

    申请日:2024-06-1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H01Q15/00 H01Q15/14 H01Q1/3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超低功耗的双极化可编程超表面。该可编程超表面的单元结构整体分为反射层、金属地层以及直流馈电层,从上而下具体为反射层的金属贴片(1)、反射层的介质基板(3)、金属地层(4)、半固化片(5)、直流馈电层(2)的交直流隔离贴片(2‑1)、介质基板(6)以及直流偏置线(2‑2)。所提出的超表面能够实现单元和极化独立控,极大地提高了阵列对入射电磁波的调控能力。特别地,其大大减少了所需可调器件数量,并采用了超低功耗的器件(1‑3),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系统成本与功耗,功率消耗最大值仅为27.7mW。这款双极化可编程超表面能够在宽频带下正常工作。由于具备诸多优越特性,其在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可生成任意雷达微多普勒信号的时间编码超材料

    公开(公告)号:CN118068281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186016.X

    申请日:2024-02-20

    申请人: 东南大学

    IPC分类号: G01S7/41 G01S13/8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生成任意雷达微多普勒信号的时间编码超材料。当受时变周期信号控制时,时间编码超材料具有动态的散射电磁波频谱,因此能够模拟出雷达微多普勒特征。具有时变调制周期的时间编码超材料是在传统超材料硬件基础上通过软件定义的形式构造而成的,控制信号由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生成。通过精心设定控制信号周期的时变规律,时间编码超材料可以模拟出任意雷达微多普勒时频特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时间编码超材料可在省去传统射频链路的基础上直接生成任意具有微多普勒特征的射频信号。与雷达模拟器相比,本发明硬件结构具有低剖面、低复杂度、低功耗和低功耗等优点。基于本发明,成功实现了对人体微动特征信号的模拟。

    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无线通信与感知定位一体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025425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111294201.3

    申请日:2021-11-03

    申请人: 东南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超表面辅助的无线通信与感知定位一体化方法,首先,在感知定位子帧中利用智能超表面灵活调控电磁波的能力,对由用户终端UE入射至智能超表面的用于定位的单音信号进行空时调制和反射,由接入点AP接收智能超表面的反射信号并根据其频域各阶谐波分量求解出UE至智能超表面的信道信息和到达角,进而估计出UE的位置;接着,在无线通信子帧中根据估计出的信道信息和UE位置,确定并实施智能超表面的反射系数矩阵,用于实现智能超表面将UE发射的通信信号准确地反射至AP处,提高AP与UE之间的通信链路质量。本发明在支持高精度感知定位的同时,提高了无线通信链路的性能,从而实现了无线通信与感知定位的一体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