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16944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58822.4
申请日:2021-04-27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研究深层基岩回灌影响因素的装置,包括中央控制处理器、回灌处理机构、开采井和设置在开采井一侧的回灌井,所述回灌处理机构与中央控制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处理器实时监测回灌井和开采井的储层压力。本发明通过研究得出回灌压力升高,裂隙开度和渗透率增长幅度增加,导致储层降温幅度增加;回灌温度降低,裂隙开度和渗透率增长幅度增加,导致储层降温幅度增加;使得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回灌压力和回灌温度,以保证储层渗透率的合理性,提高采热效率保持储层温度,提高地热田增产。
-
公开(公告)号:CN111894531B
公开(公告)日:2021-03-23
申请号:CN202010594497.X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中深层地热的带旋流喷射口自净滤水筛孔井管。它解决了现有筛孔井管清堵除塞效果差等技术问题。包括抽水回灌管体、若干筛孔、筒状滤网、环形过水通道和连接固定结构,筒状滤网周向分别具有若干隔水带和过水区域且隔水带和过水区域一一交错分布设置,环形过水通道一侧分别和抽水回灌管体上的筛孔相连通,过水区域靠近隔水带的一侧设有水流斜向引导结构,过水区域另一侧具有水流径向引导结构。优点在于:通过径向水流和斜向水流两股水流的混合冲击下,使筒状滤网外壁、岩土井内壁及其形成的环形空间得到自净清理。实现通过压力水使得回灌井堵塞物得到清理刷新,重新恢复过滤通水功能,使井管达到自净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735218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728601.X
申请日:2020-07-27
Applicant: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耦合光热和地热集热器的超低能耗加热和制冷的联合系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地埋管换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系统和建筑室内辐射末端系统,还包括与建筑室内辐射末端系统的太阳能集热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地源热泵机组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并联接在建筑室内辐射末端系统上,太阳能集热系统连接有溶液除湿空调,且所述的溶液除湿空调与建筑室内辐射末端系统相连。优点在于:实现了冬夏两季以及过渡季节和间歇运行期间都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和地热能,在满足人们对热舒适性和较高空气品质要求的同时,充分挖掘其节能方面潜力,实现暖通空调系统的超低能耗,同时兼顾了舒适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142071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0915931.2
申请日:2018-08-13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江苏华安科研仪器有限公司
Abstract: 大尺寸干热岩原位压裂试验装置,涉及压裂技术设备领域。包括用于放置岩石的方形压裂箱,压裂箱的底部设置有下固定板,所述岩石置于下固定板上,压裂箱的四周与岩石之间分别设置有薄体重载荷加压板,薄体重载荷加压板连接有加压系统;岩石的中心预埋有注入井,岩石上方设置有上固定板,上固定板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注入井的管路,上固定板上安装有液压加载缸,液压加载缸的上方设置有与压裂箱连接的上支撑座,上支座与上固定板之间设置有推动上固定板下压岩石的液压加载缸。本发明采用柔性加载板,具有体积小、加载压力大的优点。薄体重载荷加压板内可以采用热流体,直接与岩石进行热交换,这样保证了干热岩真三轴加载情况下的高温加载。
-
公开(公告)号:CN107083955A
公开(公告)日:2017-08-22
申请号:CN201710265056.3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E21B47/06 , E21B47/07 , E21B47/0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7/06 , E21B47/011 , E21B47/06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高压数字地热测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承压外管和保温内管,承压外管的一端被仪器下接头完全封闭,承压外管的另一端通过仪器上接头封闭,保温内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仪器上接头和温度传感器接头封闭,保温内管中设置有测量组件,测量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NaI晶体、光电倍增管。本发明中,能够同时进行井温测井、压力测井和伽玛射线测井,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测量各项参数,且承压外管、保温内管分别形成一个独立的密封腔体;顺利实现保温内管内、外的隔热隔压,可靠工作温度区间达到‑10℃—+250℃,承压达到55MPa,顺利实现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测井。
-
公开(公告)号:CN118582853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1070586.9
申请日:2024-08-06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nventor: 刘彦广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热能源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深层裂隙热储井下换热的耦合系统,包括热井、基台以及耦合装置,其耦合装置安装在基台上方,所述耦合装置包括地下水箱、回流管、交互箱以及外水箱;所述地下水箱的内部从左向右依次划分为收集腔、流通腔以及分流腔,所述外水箱的左右两侧分别划分为出水腔和进水腔,其中收集腔与交互箱通过回流管连通;所述交互箱的内部设有三对U形管,每对所述U形管包括下管和上管。本发明通过将耦合装置设计呈地下水箱、交互箱以及外水箱三层设计,并且在交互箱内部使用U形管和流动的热水进行双重热量交互,这样可以高效的将深层裂隙中存储的热量利用在地暖、发电设备上。
-
公开(公告)号:CN11383422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111203577.9
申请日:2021-10-15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河北艾佳源地热能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光热能的低温地热利用品味提升器及方法,其包括光热能集热器、换热器;光热能集热器设置在地面以上;通过光热集热器的设置把自然界的太阳光能转换为热能,热能短暂存储在水箱内,水箱内的水流则通过出液管道而进入到换热器内,然后通过换热器的工作而把热量传送给周围的地下水源和岩石等固体物质,然后热量在换热器之间进行相互传递,并且在换热器覆盖的范围内均实现对于周围区域岩石的加热作用,从而提高地热能的利用品味。另外,通过拼接工位的设置,可以非常方便地对于换热器的数量进行调整,即在拼接工位实现管道的分离和拆装,然后增加换热器的数量,由此就实现了对于换热器对于地面以下的覆盖区域的调整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7083955B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1710265056.3
申请日:2017-04-21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E21B47/06 , E21B47/07 , E21B47/0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高压数字地热测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承压外管和保温内管,承压外管的一端被仪器下接头完全封闭,承压外管的另一端通过仪器上接头封闭,保温内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通过仪器上接头和温度传感器接头封闭,保温内管中设置有测量组件,测量组件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NaI晶体、光电倍增管。本发明中,能够同时进行井温测井、压力测井和伽玛射线测井,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测量各项参数,且承压外管、保温内管分别形成一个独立的密封腔体;顺利实现保温内管内、外的隔热隔压,可靠工作温度区间达到‑10℃—+250℃,承压达到55 MPa,顺利实现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测井。
-
公开(公告)号:CN111721739B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010433616.3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IPC: G01N21/3586 , G01N21/3504 , G01N21/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页岩热解气体分析装置,包括机座本体、细长管柱、保护罩、缓冲罐、样品瓶和加热装置。机座本体设有分析计算模块,上下分离的THz发射仪和THz接收仪;细长管柱顶端和底端均设有透光窗,安装在THz发射仪和THz接收仪之间,并使发射仪的发射窗、顶端透光窗、底端透光窗、接收仪的接收窗四者同轴固定。细长管柱的上端设有第一管接头、下端设有第二管接头。保护罩设于细长管柱外部,且设有穿孔能使第一、第二管接头穿出。第一管接头连接缓冲罐,缓冲罐连接非氧化性气源或抽真空设备,第二管接头连接气罩,气罩通过可拆卸接口连接样品瓶,样品瓶放置在一个能精确控温的加热夹套装置内。本发明无需预先调试光路,气密性好、可对热解气体按顺序跟踪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12032804B
公开(公告)日:2022-02-22
申请号:CN202010730110.9
申请日:2020-07-27
Applicant: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 中国地质科学院 ,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低温地热梯级开发利用的发电和集中供热系统及方法。它解决了现有技术设计不够合理等技术问题。包括中深层水热地热井采灌系统、地热发电系统、具有至少四个板式换热器的地热板换供暖系统与建筑室内系统相连,地热板换供暖系统的各个板式换热器依次首尾相连且均与建筑室内系统并联接,还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地热热泵的地热热泵供暖系统,且地热热泵供暖系统的地热热泵分别与地热板换供暖系统的板式换热器一一对应且相互串联在建筑室内系统上。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五级梯级利用地热能,可以根据实际项目地热水温度特点,进行部分梯级利用,但整体能源利用效率超过80%。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