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203651A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611250919.1

    申请日:2016-12-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9 G06N5/022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辫状河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构型解剖方法,建立辫状河地质知识库;确定5级界面对应的构型单元;确定井间构型单元边界;确定辫状河4级构型单元;采用测井曲线旋回法、落淤层发育位置判识法和心滩与水道垂向微相变化法确定心滩在平面上的位置;应用测井曲线确定心滩内部的3级构型单元边界;在3级构型单元边界内,识别和描述心滩增生体的形态与规模,结合物性与含气性分析,定量描述有效单砂体,从而形成一种精细描述辫状河储层构型的分级描述方法。本发明刻画强非均质致密砂岩储层不同级次的构型单元,实现心滩构型单元的大小与分布位置,进而有效指导气田合理井网井型设计与三维储层地质精细建模。优化了井网井型,提高了气田采收率。

    一种上覆地层稳定的水平井优化部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94682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1462117.2

    申请日:2022-11-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及水平井钻井领域,公开了一种上覆地层稳定的水平井优化部署方法,通过骨架井检测水平井区域内主地层面的上覆地层的情况,使得水平井部署能够结合上覆地层的情况进行部署,并通过上覆地层的情况优化水平井井身结构,便于对上覆地层通过水平井进行开采,提高水平井钻井时率,降低水平井等停时间,并可以提高次产层有效动用,确保水平井开发效果,综合优化水平井井身结构和轨迹,保障水平井进一步提高钻井速度、改造多套储层,进而提高水平井开发效果的井位部署方法。

    一种气井井下节流引起的变井储效应模拟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046530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11154429.5

    申请日:2019-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井井下节流引起的变井储效应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建立井下节流条件下的无量纲化井筒物质平衡方程,得到井下节流条件下的无量纲压力值;步骤2)以步骤1)所述无量纲压力值为基础,绘制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图图版,模拟井下节流条件下不同参数组合下变井储效应变化特征;步骤3)以节流条件下的实际压力恢复数据为基础,做出归一化拟压力差及其导数与关井时间的实测曲线图,并绘制在步骤2)所述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图的图版上,保持实测曲线图与双对数压力导数曲线图的图版重合,根据拟合关键点求解变井储阶段的相关参数,通过该相关参数描述气井井下节流引起的变井储效应。

    一种辫状河沉积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957549B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810672622.7

    申请日:2018-06-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储层地质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辫状河沉积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地质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辫状河储层内部构造模型;建立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以辫状河储层内部构造模型为格架,应用基于目标体的随机建模方法,输入辫状河储层地质知识库的参数,建立多个实现模型并选择符合率最高的实现模型作为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的训练图像,选用地震属性作为训练图像的软约束条件再次建立多个实现模型并选用符合率最高的实现模型即为辫状河沉积相模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建立此地质建模平均符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充分融合已有矿场资料,提高建立的地质模型的符合率。

    一种致密非均质储层剩余地质储量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57785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841172.X

    申请日:2018-07-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天然气开发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致密非均质储层剩余地质储量评价方法,本发明针对埋藏深、储层条件差、不能依靠自身能量而需通过人工辅助外加能量手段而获得的那部分储量来进行研究。综合测井、录井,试气以及生产等动、静态资料,通过优选适合气田勘探开发现状的储量计算方法,进行储量复算,建立致密非均质性多层系储层储量分类评价标准,评价已动用地质储量,落实气田剩余未动用储量分布,根据储层的不同叠置方式,结合地面条件,创建基于不同目标储层的三种井丛组合方式及三种部署模式,用于指导井型优化,以挖掘纵向相对优势储层。为气田井网、井型优化,井位优选等稳产技术对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