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723225A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2210242830.X
申请日:2022-03-11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避雷器质量评估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构建避雷器质量评估体系;获取待测评避雷器样本;基于灰色聚类分析法对上述待测评避雷器样本针对所有上述避雷器质量影响指标执行一级模糊综合评判操作以获取一级灰色聚类系数向量矩阵;根据上述一级灰色聚类系数向量矩阵执行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操作以获取质量隶属度矩阵;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在上述质量隶属度矩阵确定上述待测评避雷器样本所属的避雷器质量等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良好的避雷器质量评估方法,能够甄选不同厂家型号避雷器质量差异,为配网避雷器选型和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减少电网避雷器故障事故发生率和经济损失。
-
公开(公告)号:CN114005628A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2111153554.1
申请日:2021-09-29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B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度绝缘部件的制备方法,通过采用拓扑优化方法计算所述梯度绝缘部件结构内部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共同的空间优化目标;分别计算电导率最优分布和介电常数最优分布;获取高电导率和高介电常数的高介电区域,并计算所述高介电区域的均匀介电常数值和均匀电导率值;根据所述均匀介电常数值和所述均匀电导率值确定所述高介电区域中的制备材料中填料的添加量,完成所述高介电部分的制备,采用真空浇注手段完成绝缘部件剩余的低绝缘区域的制备。本方法能够快速优化出用于抑制局部电场畸变的梯度绝缘结构,并能够适应不同电压作用下的工作场合,能够实现梯度绝缘部件制备的精确控制,制造的梯度绝缘部件的绝缘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3787718A
公开(公告)日:2021-12-14
申请号:CN202111068876.6
申请日:2021-09-13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B29C64/386 , B33Y50/00 , G06T17/00 , G06T19/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绝缘部件备用件的快速建模制造方法,采用激光三维扫描和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结合的方法,获得绝缘部件的三维模型。在激光三维扫描中利用三角函数关系获得绝缘部件的外部轮廓数据,若绝缘部件表面存在自遮挡区域,通过移动激光扫描设备的位置可以对自遮挡区域进行补充扫描,进而获得完整的外部轮廓数据。根据绝缘部件备用件实际的应用环境选择相应的3D打印设备,若绝缘部件备用件的最高承受电压超过12kV采用立体光固化平台进行3D打印,获得的绝缘部件备用件成型精度高,内部缺陷少。本申请提供的绝缘部件备用件的快速建模制造方法采用三维扫描的方法建立模型,利用3D打印平台进行制造,流程简单,耗费时间少,提高了制造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640636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0982059.5
申请日:2021-08-25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力设备电晕放电检测的薄膜的制备方法,通过在透明聚合物绝缘薄膜上喷涂等规P3HT材料制备下层透明上层为暗红色的双层薄膜,能直接用于电力设备电晕放电检测,无需用检测设备去检测,检测结果直观,通过肉眼观测薄膜的颜色,即可确定是否存在电晕放电,不仅极大程度上简化了检测过程,还降低了检测成本,且检测材料为柔性材料,可方便贴在电力设备中容易产生电晕放电的部位,不会对设备本身的安全运行环境产生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161380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10342443.1
申请日:2019-04-26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覆冰地区电缆绝缘受损程度模拟测试系统,包括:测试箱体、电缆、制损装置、覆冰装置、控制台、电流发生器和控制器。控制台控制制损装置在电缆施加损伤,并使绝缘受损的电缆滑动到下部测试箱体,控制两扇隔离门处于水平状态,控制覆冰装置在下部测试箱体喷射水雾,控制制冷片制冷以提供低温环境,进而在电缆主绝缘层表面形成覆冰。覆冰形成后,通过电流发生器将高压电流通入缆芯;通过控制器获取温度传感器采集的覆冰主绝缘层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数据,计算获得安全测试系数,以利用安全测试系数对电缆绝缘受损程度进行测试。本申请系统实现了对覆冰地区电缆绝缘受损程度进行模拟测试,对电网的正常、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1596184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535955.2
申请日:2020-06-12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电荷量的绝缘介质绝缘性能检测方法,包括如下:将待测试样与所述测试电路进行串联连接;接通电源时,串联回路中的电流相同,因此,可用积分电容上的电荷量信息表示待测试样上的电荷量信息。根据试样上的电荷量信息,分别计算得到试样上的电流信息、电导率信息、介电常数、电容、电荷注入阈值、载流子迁移率以及电荷量变化比率等参数,通过以上参数判断待测试样的绝缘性能。本申请提高了测试灵敏性和稳定性;同时实现对片状试样的测试以及对整体绝缘件的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1025093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136903.1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临沧供电局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双端平衡因子的XLPE电缆绝缘寿命估算方法,本发明首先搭建电缆泄漏电流测试平台对长期运行的XLPE电缆进行泄漏电流测试;然后分别计算1号高频电流互感器(5)的扰动率 、偏移率 、位移系数和2号高频电流互感器(7)的偏移率、位移系数 、扰动率 ;最后计算泄漏电流差异因子 对XLPE电缆绝缘寿命进行估算。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实时、准确、简便地对待测XLPE电缆进行绝缘寿命的评估,尤其是对长期运行的XLPE电缆,可有效减少其停电检修次数,确保在运电缆安全、可靠工作,降低电网的停电频次和时间,保障电网可靠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1025091A
公开(公告)日:2020-04-17
申请号:CN201911136876.8
申请日:2019-11-19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临沧供电局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配电网电缆不均匀受潮状态的智能测评方法。城市配电网电缆不均匀受潮状态的智能测评方法可实现城市配电网三相电缆受潮程度不均匀现象出现时快速测试和判断的目的,智能测评方法包括现场测评准备、连接配电网电缆受潮状态的测试回路、进行A相电缆介电测试结果的函数分析、计算A相电缆受潮特征参量、分别计算B相电缆和C相电缆受潮特征参量、配电网电缆不均匀受潮状态的判断,进而判断出三相电缆的不均匀受潮状态与服役性能等。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可高效、准确、实时、方便地对城市电缆沟、变电站等区域使用的三相电缆不均匀受潮现象进行测评,避免因三相电缆不均匀受潮导致的击穿问题,实现配电网的可靠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0535089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964421.9
申请日:2019-10-11
Applicant: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G13/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配电网避雷线间接接地的敷设方法及装置,其中获取不同空气间隙距离下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和工频击穿电压;根据雷电冲击击穿电压得到99.9%概率的雷电冲击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函数;根据工频击穿电压得到0.1%概率的工频击穿电压和间隙距离的关系函数;根据雷电冲击电压导通阈值和单相接地短路工频电压分别得到空气间隙d和空气间隙s;根据空气间隙s和空气间隙d得到空气间隙距离范围(s,d);将距离范围为(s,d)的空气间隙与复合绝缘子并联得到并联结构;将并联结构敷设于接地极和避雷线之间;利用复合绝缘子的耐压特性和空气间隙的放电特性,将并联结构安装于避雷线与接地极之间,实现了避雷线与接地极之间的间接接地。
-
公开(公告)号:CN110221150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583662.9
申请日:2019-07-01
Applicant: 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拓扑结构自动识别系统,包括通讯终端、寻址终端、多个一次设备终端和识别终端。通讯终端设置在一次设备终端内部,通讯终端的多个接口模块分别设置在一次设备终端内部和电缆接口处;在一次设备终端的内部和多个一次设备终端之间连接电缆的两端设置有寻址终端。通过通讯终端获取寻址终端的地址编码信息,并生成地址编码信息包后,发送给识别终端;识别终端对地址编码信息包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多个一次设备终端之间的连接信息,从而自动识别真型配电网试验平台中多个一次设备终端之间复杂线路结构,实现真型配电网试验平台中拓扑结构的自动识别。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