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37859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57726.9
申请日:2024-05-08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接式AC/AC‑HV型混合配电变压器,属于改进配电网电压柔性调控技术领域。本发明用变压器高压侧分接头替代辅助绕组连接AC/AC变换器,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其拓扑结构中包含一台三相双绕组变压器与三组AC/AC模块,每个所述的AC/AC模块的输出端串接于变压器二次侧输出端与负荷之间。本发明在分析了直接式AC/AC变换器的拓扑结构与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直接式AC/AC‑HV型混合配电变压器的运行原理与运行特性,并给出了AC/AC‑HV型混合配电变压器的调控策略。经验证,AC/AC‑HV型混合配电变压器具有良好的电压调控能力、优化网络损耗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293801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34704.0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H02J3/00 , H02J3/38 ,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电弧炉负荷精细化建模的源荷协调调度方法。本发明为电力系统的需求侧响应提供了一种新的优化方法,进一步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采用加入电熔镁高耗能负荷调节后,大大增加了风电消纳量,火电机组出力平滑,相当于增大了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并通过双重优化方法,在提高风电利用率的保证下,还能降低系统总运行成本。电弧炉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启动和停止,实现快速调节,并且通过调节电弧炉的供电电流、电极形状和电弧稳定等因素,可以控制电熔镁负荷的功率和负荷特性,即电熔镁高耗能负荷参与源荷联合调节方式能够有效增加风电消纳量和降低系统运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922385B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111319785.5
申请日:2021-11-09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抚顺供电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Inventor: 叶德武 , 代子阔 , 王艺博 , 杨子康 , 张鑫怡 , 喻正直 , 靳双源 , 刘磊 , 葛长鑫 , 杜宇 , 刘俊田 , 李彦君 , 李新宇 , 何明 , 李天赐 , 鄂振伟 , 赵传宗 , 张磊 , 李岩 , 金钲沂 , 王兴晨 , 宋鸿飞 , 成孝楠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电容器组平衡电桥的桥差电流调整策略,面向电容器组中电容负荷规定而出现的不平衡电流的情况,基于排列组合思想与电容器组的结合,从而形成了选择最优方案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桥差电流求解,筛选的最优方案与原始方案桥差电流数据进行对比,电容得到了较好的平衡,对初始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后的方案具有合理性,同时由于程序选择,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05534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750329.9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接式AC/AC型混合配电变压器的建模方法,属于改进配电网电压柔性调控技术领域。其中混合配电变压器包含一台三相三绕组工频配电变压器与三组AC/AC模块,三相三绕组工频变压器包括三个一次侧主绕组、三个二次侧主绕组、六个用于电气隔离的二次侧辅助绕组,每个二次侧主绕组的一个输出端与负荷连接,另一个输出端与每组AC/AC模块一个输出端连接,每组AC/AC模块另一个输出端接地。基于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混合式配电变压器的松弛二端口网络模型,推导二端口模型的戴维南等效参数,进而得到了混合式配电变压器的支路模型。此模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且能够反应混合式配电变压器运行时的损耗并进行潮流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6316872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085701.9
申请日:2023-02-03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直接式AC/AC变换的配电系统电压质量控制器,包括对应不同相的三个AC/AC模块,三个AC/AC模块输入端均连接A、B、C相,三个AC/AC模块输出端连接负荷,每个AC/AC模块补偿调控电压由另外两个AC/AC模块对应相的电压确定,设定电网电压发生跌落或骤升时输入电压的调控范围;每个AC/AC模块中采用双极性直接式AC/AC变换器、旁路开关、隔离变压器构成,通过控制旁路开关,能够实现电压稳定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191486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211497213.0
申请日:2022-11-25
Applicant: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 吉林省长春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时雨 , 徐粤洋 , 高雪峰 , 王鼎衡 , 王嘉琛 , 刘元琦 , 刘鹏 , 于温方 , 吕长会 , 姜明磊 , 王鑫红 , 姚忆雯 , 张圆美 , 王冬 , 邢文洋 , 佘新 , 王艺博 , 王菁月 , 任洺瑶 , 刘闯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分时电价的储能系统选址定容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采集配电网络信息、负荷信息、储能电站基本参数,并计算储能电站的净收益、储能电站荷电状态、储能电站年投资的成本、网损成本;获取基于分时电价下的储能电站选址定容模型;将配电网络信息等数据输入至基于分时电价的储能选址定容模型,得到分时电价下储能电站的最大收益,将收益最大时对应的储能电站容量信息以及选址信息作为基于分时电价的储能系统选址与定容;本发明选址定容方法,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能够提高储能电站的收益。
-
公开(公告)号:CN11605114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62789.2
申请日:2023-01-17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Q30/0201 , H02J3/00 , G06Q30/0202 , G06Q10/0631 , G06Q10/067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用电侧新能源消纳责任的调峰费用分摊方法,首先,对东北地区调峰辅助规则进行分析,建立“阶梯式”调峰辅助服务费用快速计算模型;然后,根据Shapely边际贡献理论分析调峰市场各个参与方调峰价值,建立发用电两侧调峰费用分摊模型,对于发电侧内部调峰费用分摊问题按照上网电量占比的方式分摊;对于用电侧内部调峰费用分摊问题通过设置波动趋势差异度系数、波形幅值差异度系数参数考核负荷用电与新能源发电的不匹配度,以此计算不平衡用电量,确定各自调峰辅助服务费用承担金额;本发明所提方法在提高系统新能源消纳水平的基础上,可同时保证系统的公平性和经济性,并为电网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5330105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373556.X
申请日:2022-04-11
Applicant: 东北电力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考虑多形态高载能负荷的日前‑日内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对系统内可调高载能负荷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形态高载能负荷精细化数学模型;然后,综合考虑源荷两侧互补的低碳特性和需求侧多形态高载能负荷响应速度的差异性,并联合储能系统,建立日前‑日内两阶段低碳经济优化调度模型;本发明的调度方法经过CPLEX求解器对改进的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本发明所提方法在提高系统风电消纳水平的基础上,可同时保证系统的低碳性和经济性,并为电网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09617052B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1811499160.X
申请日:2018-12-08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风电消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规模电储热单元智能化分层控制方法,具体涉及在电‑热耦合系统中,通过大规模储热装置有效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灵活性,实现系统风电消纳能力的提升。本发明包括:电储热单元分层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建模以及算例分析。本发明通过对储热单元的控制,实现了包含储热单元的就地控制与远方控制策略,并在电网调度侧将储热负荷纳入日前调度计划,通过自动发电控制实现电网直接控制,建立含大规模储热单元的电力系统电热综合调度模型。通过利用电网的实际数据,仿真分析本发明所构建模型对风电消纳能力的提升效果,对比分析了不同控制策略下的运行差异,并对该模型下的电量效益进行了分析,从而验证其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377881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627155.8
申请日:2021-06-04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东北电力大学
IPC: G06F16/28 , G06F16/2457 , G06K9/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本发明一种配电网负荷的纵横混合聚类多维度分析方法,两次利用K‑means算法对负荷分别进行日负荷聚类、年小时负荷聚类分析,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确定负荷聚类中心数,对负荷进行精细化分类,有利于对于负荷特性进行精细化研究,进而提升负荷预测准度;其中,尤其是对负荷峰谷期持续时间的准确计算,解决以往由经验判定峰谷期的缺点,进而提升负荷预测准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