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94286B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510374544.9
申请日:2015-06-29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对用于选育高千粒重小麦品种的功能标记,该标记位于小麦7B染色体上,其核酸序列如序列表中的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该位点是前人未曾报道过的存在主效基因的位点,由于该功能标记是基于这个特定的基因序列设计的,是与该基因共分离的,相对一般SSR分子标记,有助于提高育种选择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大大提高了选择的准确性,可应用于小麦育种领域。将该分子标记用于小麦育种不受环境等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可在发育早期筛选小麦品种,节约了生产成本,加快育种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18325951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547868.7
申请日:2024-05-06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82 , C07K14/415 , C12N15/29 , A01H5/10 , A01H6/46 , A01H6/20 ,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节植物种子休眠水平和PHS抗性的TaMADS‑3B基因及其CAPS标记和应用,涉及植物遗传育种技术领域,所述TaMADS‑3B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所述TaMADS‑3B基因正调控植物种子休眠水平和PHS抗性;所述CAPS标记为Ta MADS‑3B‑931。本发明利用京411/红芒春21亲本及174份家系(JH‑RILs)和192份小麦品种组成的群体验证了上述CAPS标记TaMADS‑3B‑931与种子萌芽指数GI极显著相关,其中,携带HMC21基因型家系的种子萌发指数GI显著小于携带J411基因型家系的GI,说明本发明开发的CAPS标记能够有效区分强/弱休眠或抗/感PHS类型的小麦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1798759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63182.8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小麦TaOSBP‑4B基因分子标记在鉴定穗长和产量性状中的应用。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小麦TaOSBP‑4B基因分子标记在鉴定穗长和产量性状中的应用。本发明的检测小麦基因组中SNP的多态性或基因型的物质或检测单倍型的物质可应用于鉴定或辅助鉴定小麦产量及小麦育种。其中SNP为如下四种:SNP1为序列表中序列1的第726‑734位核苷酸,其核苷酸种类为含有5’‑CACCACCAC‑3’或缺失,SNP2为序列1的第1128位核苷酸,为G或A,SNP3为序列1的第10620位核苷酸,为A或G,SNP4为序列1的第10626位核苷酸,为A或G。
-
公开(公告)号:CN11798742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339060.X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12N15/82 , C12N15/11 , C07K14/415 , C12Q1/6895 , C12Q1/6858 , A01H5/10 , A01H6/2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麦种子休眠基因TaCDPK5‑6B及其CAPS标记和应用,涉及植物遗传育种技术领域,所述小麦种子休眠基因TaCDPK5‑6B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发现小麦种子休眠基因TaCDPK5‑6B会促进小麦种子萌发,小麦种子休眠基因TaCDP K5‑6B缺失会降低小麦种子萌发水平,并设计了用于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感性的两个CAPS标记,这两个CAPS标记与种子休眠显著相关,且携带HMC21基因型家系的种子萌发指数GI显著小于携带J411基因型家系的GI,本发明开发的两个CAPS标记能够有效区分穗发芽抗性/感性类型的小麦品种。
-
公开(公告)号:CN114959101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688401.5
申请日:2022-06-1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的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具体涉及遗传育种技术领域,SNP位点对应于参考基因组IWGSC RefSeq v1.0版本的小麦6B染色体677353376bp处的A/G碱基突变;根据SNP分子标记开发CAPS标记,所述CAPS标记被命名为6B‑4099,所述6B‑4099具有如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或者如SEQ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CAPS标记用于鉴定小麦抗穗发芽品种。本发明的检测方法简便,有助于提高小麦抗穗发芽分子育种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751466A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2010618732.2
申请日:2020-06-30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时测定谷物中DON毒素和NIV毒素的方法。本发明使用多功能净化柱净化样品后使用液相色谱仪同时检测DON毒素与NIV毒素的方法,极大的缩短了实验的流程并拥有较高的回收率与精密度。本方法简单有效、经济可靠,为谷物产品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1707753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587865.8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麦赤霉病籽粒ZEN毒素的检测方法。步骤包括:制备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小麦赤霉病籽粒经提取、柱净化、干燥后用流动相稀释,过有机滤膜,收集滤液即为供试品溶液;HPLC-DAD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水-乙腈-甲醇溶液,体积比为水:乙腈:甲醇=45-46:45-46:8-10;流速:0.8-1.0ml/min;检测波长:λ=270nm;柱温:38-40℃;进样量:18-20ul;测定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溶液的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回归方程,测定供试品溶液的峰面积,通过标回归方程,得出小麦赤霉病籽粒ZEN毒素的含量。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回收率良好,线性关系高,操作便捷,容易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06636372B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1611086699.3
申请日:2016-12-01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标记及其方法,所述分子标记为位于如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的第320、321位之间的33bp长度的插入/缺失序列,该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该分子标记与小麦穗发芽抗性紧密相关,可用以开发一种新的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功能标记,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资源,丰富了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资源库,为小麦穗发芽抗性的遗传育种奠定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8913698A
公开(公告)日:2018-11-30
申请号:CN201810825032.3
申请日:2018-07-25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12N15/11 , C12Q1/689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与小麦穗发芽抗性/感性相关的CAPS标记及其应用,涉及遗传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小麦种子休眠/穗发芽抗性的候选基因,所述候选基因被命名为TaGASR-7B,所述TaGASR-7B的核苷酸序列具体为SEQ ID NO.1,同时根据该候选基因开发了一个CAPS标记,该CAPS标记的序列表为SEQ ID NO.4,一种利用该CAPS标记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或感性的方法,利用引物对对所述CAPS标记扩增后酶切,若酶切产物为两条主带,则,该产物对应的基因序列被命名为GS7B1-R,其对应的小麦品种表现为抗穗发芽;若酶切产物为一条主带,则该产物对应的基因序列被命名为GS7B1-S,其对应的小麦品种表现为感穗发芽;本发明可以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和功能标记,拓宽其抗性遗传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4774852B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510205019.4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安徽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12Q1/6895 , C12Q1/686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涉及控制小麦千粒重的主效基因TaTGW‑2A,并且本发明还公开了涉及控制小麦千粒重的主效基因TaTGW‑2A的CAPS标记方法。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出与小麦粒重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并克隆了该区域的候选基因,经人工群体和自然群体联合验证,该基因是一种对粒重影响显著的新的主效基因,并开发了较SNP标记更易于检测的CAPS标记(TaTGW‑2A)。本发明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同时进一步阐明了产量形成的分子机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