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景观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431134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500785.9

    申请日:2021-0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景观雨水收集净化回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水池(1)、地面雨水收集池(2)、垂直绿植盆(3)、排泄管道(4)、绿植浇灌管道(5),蓄水池(1)通过排泄管道(4)与地面雨水收集池(2)连接,蓄水池(1)还通过绿植浇灌管道(5)与垂直绿植盆(3)连接,排泄管道(4)上安装有自动控制阀门(6),自动控制阀门(6)与自动控制器(7)电连接。本发明中的系统经过多级处理进入地面上的雨水收集池,可以直接用于楼房住户的生活用水;对垂直绿植的排泄采用自动控制的方式,通过湿度检测器检测绿植内的水分,保证绿植的水分供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结构设计巧妙、充分利用和收集雨水、节约水资源等优点。

    一种具有自动集水功能的园林景观墙

    公开(公告)号:CN113197081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531492.7

    申请日:2021-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集水功能的园林景观墙,包括承载箱体,所述承载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墙体,所述墙体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机构,所述墙体的顶部设置有雨水感应器,所述墙体的前侧壁开设有景观窗口,所述墙体的内腔设置有透明内箱,所述透明内箱的内腔设置有喷淋机构,所述透明内箱的内腔左侧设置有回流管,且回流管的底端伸入承载箱体的内腔顶部,所述回流管的右侧底部设置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后侧输出端贯穿墙体的后侧壁,所述雨水感应器电性输入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输出连接有电磁阀,且电磁阀位于排水管贯穿墙体后侧壁的一端上,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方便自动对环境产生的雨水进行收集使用,充分利用水源。

    一种组合式预制混凝土墙体层间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06321A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申请号:CN202110269877.0

    申请日:2021-03-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预制混凝土墙体层间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两个组合式墙体以及两侧的叠合板预制底板配合装配并浇筑形成,组合式墙体包括一体预制的剪力墙、轻质填充墙和叠合梁预制底梁,剪力墙底部设置有缩进且与轻质填充墙配合形成台阶结构;施工时先对轻质填充墙对应的叠合梁预制底梁顶部进行浇筑,并作为第一支撑连接部,随后将上层组合式墙体吊装至与下层组合式墙体上方且重叠的位置,上层组合式墙体的轻质填充墙底部安放在第一支撑连接部上,然后采用斜向支撑进行稳固,调整垂直度后采用第二后浇混凝土进行浇筑;最后对轻质填充墙与第一支撑连接部进行填缝,完成施工。本发明施工顺序合理,过程便捷高效,节点连接质量易于控制。

    一种适用于综合管廊的预制柔性防水抗震管节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236305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2010018328.1

    申请日:2020-01-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综合管廊的预制柔性防水抗震管节系统,包括预制防水抗震管节和记忆合金螺栓,相邻的预制防水抗震管节通过记忆合金螺栓连接,组装成整个适用于综合管廊的预制柔性防水抗震管节系统。所述预制防水抗震管节包括矩形预制防水抗震管节和扇形预制防水抗震管节,两种不同管节适用于不同的路线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综合管廊的预制柔性防水抗震管节系统,该系统的优点是易于标准化生产、安装方便、能显著提高综合管廊的防水抗震性能。

    一种建筑安全检测用承载力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23589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853448.2

    申请日:2022-07-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建筑安全检测用承载力检测装置,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包括固定底座和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固定安装在固定底座的上端,支撑柱的上端活动安装有承压板,承压板与支撑柱之间连接有固定螺栓,承压板的两侧活动连接有延伸板,延伸板的上端安装有固定管,固定管的上端连接有定位杆,定位杆的下端安装有气动弹簧。承压板与支撑柱连接后,支撑柱上端的螺纹孔将与承压板中间的螺纹孔对齐,这时即可利用固定螺栓进行锁紧固定,当需要延伸承压板时,可以将延伸板向外抽出,当延伸板向外抽出时,其上端脱离承压板内部的定位杆将被固定管内部的气动弹簧向上弹起,使定位杆的顶端可以与承压板的上端平行,从而方便待检测样品放置检测。

    一种建筑安全检测用便于携带的探伤仪

    公开(公告)号:CN115219661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0801015.2

    申请日:2022-07-0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建筑安全检测用便于携带的探伤仪,涉及探伤仪技术领域,包括坐落于地面的探伤仪本体,探伤仪本体的顶部安装有提携箱体,探伤仪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移动组件,提携箱体的中部开设有板口,板口的内部连接有挡板,本方案通过在探伤仪本体底部加装的移动组件,使得探伤仪本体能够根据施工场地更换的需求进行便捷有效的移动搬运操作,通过在探伤仪本体两侧加装的收纳框架,使得探伤仪本体还能够根据其使用情况对移动组件进行收纳和固定,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探伤仪本体在建筑安全检测的运行过程中出现自行滑动的情况。

    一种具有自动集水功能的园林景观墙

    公开(公告)号:CN113197081B

    公开(公告)日:2022-06-17

    申请号:CN202110531492.7

    申请日:2021-05-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动集水功能的园林景观墙,包括承载箱体,所述承载箱体的顶部设置有墙体,所述墙体的右侧设置有集水机构,所述墙体的顶部设置有雨水感应器,所述墙体的前侧壁开设有景观窗口,所述墙体的内腔设置有透明内箱,所述透明内箱的内腔设置有喷淋机构,所述透明内箱的内腔左侧设置有回流管,且回流管的底端伸入承载箱体的内腔顶部,所述回流管的右侧底部设置有排水管,且排水管的后侧输出端贯穿墙体的后侧壁,所述雨水感应器电性输入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性输出连接有电磁阀,且电磁阀位于排水管贯穿墙体后侧壁的一端上,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方便自动对环境产生的雨水进行收集使用,充分利用水源。

    一种园林用自动排水系统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463738A

    公开(公告)日:2021-10-01

    申请号:CN202110502397.4

    申请日:2021-0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园林用自动排水系统,包括槽体,槽体内腔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过滤腔,两组过滤腔远离清水腔的一端均倾斜设置有导流板,槽体内腔的中心处设置有清水腔,本发明水体在短时间内渗入园林道路两旁的土层中并通过导流板直接流入到过滤腔中,通过设置过滤网,能够对水中含有的大颗粒杂质进行滤除,之后经过活性炭吸附网时对水中含有的异味进行吸附,剩余的水体绝大部分会进入到过滤腔内腔的底部,此时水体带来的各种泥沙和小颗粒杂质会沉淀在底部,而随着水量不断增加,相对清洁的水体则会通过分隔板上部设置的溢流口流入到清水腔中,方便将泥沙与清水分离开,从而能够对清水进行二次利用,节约水资源。

    一种园林景观的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431135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535643.6

    申请日:2021-05-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园林景观的雨水收集及利用系统,包括排供水装置、雨水净化装置、雨水收集装置和雨水的重新利用装置,排供水装置包括主管道、排水管、供水管,排水管和供水管均与主管道连接,主管道与雨水净化装置的进水口连接;雨水净化装置包括沉淀池、过滤池、吸附池、第一收集池、第二收集池;雨水重新利用装置包括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第一水泵的进水口与主管道连接,第二水泵的进水口与第二收集池连接,出水口与生活用水管道连接;第一收集池和第二收集池内部均安装有电子液位计。本发明中的系统能够通过一个主管道完成供水和排水,并且能够实现雨水的净化,实现了园林景观雨水的多方面利用;本系统同时实现了园林景观的排涝和防旱。

    一种适用于提高素混凝土后锚固承载力的植筋方法和植筋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3967289B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410164610.5

    申请日:2014-04-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素混凝土后锚固承载力的植筋方法和植筋结构。本发明通过所述小直径钢筋和小直径钢筋外露部分布置的箍筋构成多筋后锚固系统和所述新浇筑混凝土和所述主承力钢筋构成主筋传力系统,解决加固改造工程项目中由于素混凝土基材强度不足或尺寸较小造成后锚固承载力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同时,小直径钢筋构成的植筋锚固系统能够约束现浇混凝土预埋钢筋的传力系统,避免其过早的发生小锥体拔出破坏,提高植筋系统的承载能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