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68039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611191384.5
申请日:2016-12-21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G01N30/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0/02
Abstract: 一种茶树氮素营养的诊断方法,属于植物营养诊断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采集;2)叶片清洗及烘干;3)样品粉碎与浸提处理;4)HPLC测定茶氨酸含量;5)茶树氮素营养指数计算;6)茶树氮素营养诊断:如氮素营养指数≦0.70,则诊断为氮素缺乏,需要施用氮肥;如氮素营养指数诊断>0.70,则诊断为氮素营养充足。上述一种茶树氮素营养诊断方法,减少了茶树遗传背景差异对氮素营养诊断的干扰,为茶园施肥提供技术参考,在现代化的茶园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936898A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610572400.9
申请日:2016-07-20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N9/1088 , C12N15/825 , C12Y205/01018
Abstract: 一种茶树紫芽相关蛋白CsGST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该茶树紫芽相关蛋白CsGST的氨基酸序列为:1)SEQ ID No.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或 2)SEQ ID No.2 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替换、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具有同等功能的氨基酸序列;编码该蛋白的基因核苷酸序列为:1)SEQ ID No.1 所示的核苷酸;或2)SEQ ID No.1 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经取代一个或几个核苷酸,得到编码 CsGST的核苷酸序列。本发明验证了CsGST基因具有提高植物花青素含量的功能,为定向培育紫芽茶树品种提供候选基因。
-
公开(公告)号:CN105372348A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510902449.1
申请日:2015-12-09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G01N30/02
Abstract: 一种茶树品种新梢持嫩性的鉴定方法,属于茶树品种鉴定方法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茶树修剪;2)茶树新梢留养;3)样品采集;4)样品烘干;5)样品粉碎;6)样品浸提处理;7)浸提液中茶氨酸含量测定量;8)茶树品种新梢持嫩性指数计算强;9)茶树品种新梢持嫩性评价。上述一种茶树品种新梢持嫩性的鉴定方法,在采集茶树春梢一芽五叶嫩梢中不同叶位叶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不同叶位叶片中的茶氨酸含量,并以第三位叶片与第二位叶片中茶氨酸含量的比值作为持嫩性指数,对茶树品种的新梢持嫩性进行客观鉴定评价,减少茶树品种评价中主观印象带来的误差,对优质茶树新品种选育,优质茶叶原料采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5145324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584365.8
申请日:2015-09-15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A01G31/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60/216 , A01G31/02
Abstract: 组合式便捷分根水培装置,属于植物营养技术领域。包括第一供液桶、第二供液桶、水培箱,水培箱内设置分隔板将其分割成两个分室,水培箱顶部设置一组用于安装分根基座的安装孔,分根基座为三通管结构,分根基座下部两侧的第一分根管、第二分根管分别伸入两个分室中;第一供液桶通过第一输水管与一个分室进水端连通,其分室出水端通过第一水泵、第一回水管与第一供液桶回流端连接构成一个循环系统;第二供液桶通过第二输水管与另一个分室进水端连通,其分室出水端通过第二水泵、第二回水管与第二供液桶回流端连接构成一个循环系统。上述组合式便捷分根水培装置,能提高植物幼苗分根水培效率,减少植物损伤,减少植株生长差异。
-
公开(公告)号:CN104004756A
公开(公告)日:2014-08-27
申请号:CN201410249326.8
申请日:2014-06-06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SSR核心引物组及其鉴定茶树品种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1)材料选取;(2)基因组DNA提取;(3)目标产物的PCR扩增;(4)PCR产物的电泳分离;(5)银染显色;(6)数据分析;(7)结果判定。上述一种SSR核心引物组及其鉴定茶树品种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强、鉴别能力强和成本低等特点,适合用于茶树品种的鉴定。
-
公开(公告)号:CN101755938B
公开(公告)日:2012-07-25
申请号:CN201010039564.8
申请日:2010-01-07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A23F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绿茶的加工方法,旨在提供一种加工颗粒绿茶的新方法。该方法包括杀青、揉捻、揉切和干燥的处理步骤,在杀青后至干燥前的过程中,还包括膨化处理的步骤:(1)膨化:将含水率为10~40%的原料叶置于膨化机中,控制温度为60~150℃,压强为0.1~0.38MPa,保持时间1~20min;(2)释压:打开释压系统,瞬间释放压强至0.02~0.08MPa,控制温度为90~120℃,保持时间5~120min。与以往普通的颗粒绿茶加工方法相比,本发明能实现低温下的冷冲泡,产品冷泡时的感官和理化品质指标能达到更好水平。加工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物;首次实现颗粒绿茶低温下的冷冲泡。
-
公开(公告)号:CN101696269A
公开(公告)日:2010-04-21
申请号:CN200910153237.2
申请日:2009-10-29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C08G65/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茶叶深加工和生物化工领域,旨在提供一种以茶多酚为原料制备茶褐素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茶多酚原料与蒸馏水配制成茶多酚水溶液,加入小苏打;混合溶液加热,同时采用超声波处理,将得到的茶褐素粗制溶液采用膜过滤进行脱盐处理,脱盐后的茶褐素溶液经膜浓缩后,干燥获得茶褐素干粉。该方法工艺流程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具有广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1445788A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810162599.3
申请日:2008-12-04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基因工程菌,含重组质粒pET32a-GGT,质粒大小7563bp,GGT片段大小1743bp,命名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保藏号为:CGMCC No.2714,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表达γ-谷氨酰转肽酶。本发明通过克隆E.coli DH5α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基因,构建了具有茶氨酸生物合成能力的基因工程菌。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便于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茶氨酸产量和产率高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325468C
公开(公告)日:2007-07-11
申请号:CN200310109053.9
申请日:2003-12-04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C07C237/06 , C07C231/24
Abstract: 一种茶氨酸的提取工艺,属于茶叶深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壳聚糖絮凝去杂、吸附脱色、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氨水洗脱、减压浓缩、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去杂、浓缩醇沉、重结晶。本发明所述工艺提取的茶氨酸的纯度达到95%以上,且茶氨酸的回收率达到65%以上。由于采用壳聚糖絮凝去杂,使影响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功能的杂质得到有效清除,树脂的再生性能好,可再生多次使用。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可有效的去除杂质氨基酸。且本工艺不需要设计专门的设备用来实施,易于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546461A
公开(公告)日:2004-11-17
申请号:CN200310109053.9
申请日:2003-12-04
Applicant: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IPC: C07C237/06 , C07C231/24
Abstract: 一种茶氨酸的提取工艺,属于茶叶深加工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壳聚糖絮凝去杂、吸附脱色、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氨水洗脱、减压浓缩、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去杂、浓缩醇沉、重结晶。本发明所述工艺提取的茶氨酸的纯度达到95%以上,且茶氨酸的回收率达到65%以上。由于采用壳聚糖絮凝去杂,使影响阳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吸附功能的杂质得到有效清除,树脂的再生性能好,可再生多次使用。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可有效的去除杂质氨基酸。且本工艺不需要设计专门的设备用来实施,易于工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