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217194A

    公开(公告)日:2008-07-09

    申请号:CN200710173280.6

    申请日:2007-12-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正极材料为碳包覆硅酸锰镁,其化学结构式为MgxMnySiO4/C,其中1≤x≤1.03,0.97≤y≤1,按质量百分比,硅酸锰镁的含量为83.2~100%,碳的含量为0~16.8%,为灰色到黑色粉末。以纳米二氧化硅作为硅源,采用改性溶胶-凝胶法获得硅酸锰镁前驱体,经过包覆碳处理,继之以保护气氛条件下的热处理,得到一种镁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充放电行为,稳定放电平台达1.6V(vs.Mg/Mg2+),小电流充放电条件(C/100)下放电容量可达243.9mAh·g-1(理论容量的78%),与目前镁二次电池较为理想的正极材料Mo3S4相比,碳包覆硅酸锰镁具有制备简单、容量大、电压平台高等优点。

    一种以磷酸铁制备碳包覆磷酸亚铁锂复合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15804A

    公开(公告)日:2007-02-21

    申请号:CN200610030897.8

    申请日:2006-09-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磷酸铁制备碳包覆磷酸亚铁锂复合材料的方法,即在液相还原剂中,磷酸铁中的三价铁被还原成二价铁,同时与溶液中的铵离子反应形成磷酸亚铁铵,然后在高温和保护气氛的条件下磷酸亚铁铵与锂源反应,得到磷酸亚铁锂,经过包覆碳处理,得到碳包覆的磷酸亚铁锂。该方法以三价铁为原材料,原材料成本及加工成本低,制备工艺结合了固相法和液相法的优点,所制得的材料纯度高,电化学性能良好,适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773755A

    公开(公告)日:2006-05-17

    申请号:CN200510110439.0

    申请日:2005-11-17

    Abstract: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的膜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由五层组成,中间层为全氟质子交换膜,外面是两层催化层,再外面两层为扩散层,其结构特征在于催化层中镶嵌纳米纤维质子导体网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全氟质子交换膜表面上首先制备一层纳米纤维质子导体多孔薄膜,然后将含有催化剂的墨汁涂覆在质子导体纤维中,再经过干燥、热碾压等处理,得到催化层中具有纳米纤维质子导体网络的膜电极。由此膜电极组成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催化层/全氟质子交换膜界面粘接性和导电性良好,提高电池长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并增强电池的耐振动性能,再者,纳米纤维质子导体网络增强界面上质子导电性,改善电池的大电流特性。

    一种可充锌离子电池用本征安全高效电解液及其制备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130796B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211244946.3

    申请日:2022-1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充锌离子电池用本征安全高效电解液及其制备和应用,该电解液包含锌盐和有机溶剂,有机溶剂选择高沸点不燃烧的含氮溶剂和高安全不燃烧的离子液体组成的混合溶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不可燃性,显著改善了电池的安全性能。此外,引入的离子液体可以吸附在锌表面,调节锌金属负极尖端附近的局部电流分布,从而实现更高电流密度下的锌均匀沉积。制备的本征安全电解液可以在大电流条件下实现无枝晶稳定长循环,以及超高的锌沉积溶出效率,相比其他有机电解液体系和水系电解液体系更有优势。

    一种二次电池用高导电性硫基正极材料及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3809315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81775.2

    申请日:2021-09-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次电池用高导电性硫基正极材料和二次电池,该硫基正极材料采用高全同聚丙烯腈为前驱体,与单质硫混合均匀后,加热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高全同聚丙烯腈由丙烯腈单体在模板剂作用条件下经自由基聚合或者包和聚合反应合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高全同聚丙烯腈,比无规聚丙烯腈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更低的热裂解与环化温度,制得的硫基正极材料S@pPAN电导率达到10‑3S/cm,硫含量40‑70wt%;作为二次电池正极材料时,显著提高材料整体的电导率,明显提升硫正极的活性物质利用率、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正极材料可逆比容量超过700mAh/g;效果显著,制备工艺简单,容易放大,实用性强。

    硫正极用水性粘结剂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531964B

    公开(公告)日:2020-03-17

    申请号:CN201610918286.0

    申请日:2016-10-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硫正极用水性粘结剂及其应用,该水性粘结剂为植物胶或复合胶,所述的植物胶为瓜尔豆胶、胡麻胶、香豆胶、石花胶、塔拉胶、桃胶、杜仲胶或卡那亚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复合胶为植物胶与羰基‑β‑环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或聚乙烯醇形成的复合胶;将所述的水性粘接剂、含硫材料及导电剂按质量比7~9:0.5~1.5:0.5~1.5均匀分散于水中,然后涂覆在集流体上,干燥后压片,制得二次锂硫电池正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水性粘接剂具有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等显著优势,正极制备过程简单,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一种可充镁电池电解液和可充镁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9687027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045102.8

    申请日:2019-01-1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8 H01M10/054 H01M2300/00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充镁电池电解液和一种可充镁电池,涉及电池领域,电解液为溶于有机醚的双(二异丙胺基)镁。可充镁电池正极材料为硫,负极材料为金属镁或镁合金,电解液为溶于有机醚的双(二异丙胺基)镁。本发明提出的可充镁电池电解液在不锈钢上阳极氧化分解电位可以达到2.5V vs.Mg/Mg2+以上,稳定循环过程中镁沉积-溶出效率保持在98%以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可充镁电池的电解液具有制备简单、镁沉积-溶出过效率高、电位低、阳极氧化分解电位高的优点。本发明提出的可充镁电池具有放电容量高、循环稳定的优势,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一种包覆碳的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768613A

    公开(公告)日:2018-03-06

    申请号:CN201710778246.5

    申请日:2017-09-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H01M4/5825 H01M4/625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覆碳的磷酸锰铁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用水溶解磷盐、锰盐、铁盐、锂盐和还原剂,并与有机溶剂混合均匀后,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磷酸锰铁锂纳米材料;(2)将磷酸锰铁锂纳米材料和碳源混合均匀,然后在气体保护下进行高温热处理,得到包覆碳的磷酸锰铁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得的包覆碳的磷酸锰铁锂结晶良好、纯度高、粒径小、用作锂电池正极材料表现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其中LiMn0.70Fe0.30PO4/C材料在0.1C倍率下充放电容量达到166mAh/g,接近理论值170mAh/g,而且该方法采用常规磷酸盐、锰盐和铁盐为原料,原料来源广且成本低廉。

    一种可充镁电池
    5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538669B

    公开(公告)日:2017-11-10

    申请号:CN201410784106.5

    申请日:2014-12-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充镁电池,其中正极材料为二氧化钛或元素掺杂的二氧化钛,负极材料为金属镁或镁合金,电解液为溶于有机醚的硼氢化镁;以及上述可充镁电池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出的可充镁电池具有放电容量高、循环稳定的优势,作为一种绿色能源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用于锂硫电池的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305963A

    公开(公告)日:2017-10-31

    申请号:CN201610261495.2

    申请日:2016-04-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69 H01M10/056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锂硫电池的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该电解液包含锂盐、溶剂和共溶剂,其中,所述的锂盐为二氟草酸硼酸锂、二氟丙二酸硼酸锂中的一种或两种,溶剂为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共溶剂为氟代碳酸乙烯酯和碳酸亚乙烯酯中的一种或两种。该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溶剂和共溶剂混匀后,形成混合溶剂;在所述混合溶剂中加入锂盐,混合均匀后,即得所述电解液。本发明的电解液采用最基本的锂电池电解液材料,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无需加稳定剂,适合工业化生产,且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