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翼布置工作面的采区或带区完全无煤柱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98116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1910271122.7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双翼布置工作面的采区或带区完全无煤柱的开采。结合井工开采煤柱回收工作面回采模式的限定、在上山或大巷两侧及同一层位布置回采巷道的工作面之间的护巷煤柱无法回收,错层位内错式巷道布置需要跳采等问题,发明了实现双翼布置工作面的采区或带区内完全无煤柱的方法。该方法中,工作面采用内错式巷道布置方式,采区或带区两翼的工作面贯通上山或大巷,采用充填和支架沿空留巷交替协同进行,工作面设备在相邻、接续工作面就近搬迁。该方法实现了双翼布置工作面的采区或带区完全无煤柱的开采,提高了矿井回采率;加快了搬家速度,改善了目前煤柱回收的限定模式及错层位内错式跳采的回采顺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14762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11142212.2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因放顶煤回采率低以及复采工作面巷道施工困难,施工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残留煤体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该方法首先在采空区两侧保护煤柱及采空区内布置复采工作面,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直接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贯通。之后沿采区上山布置开切眼,运输巷道掘进工作面与回采工作面之间保持一定错距,形成前掘后采,同时在采空区侧砌筑墙体进行沿空留巷。待工作面与边界辅助回风上山无煤柱贯通后,逐步回撤支架到接续工作面的对应位置,利用沿空留巷与上一复采工作面采用相同工艺进行回采。由此改进采区通风方式,结合沿空留巷工艺,形成全范围回收采空区残煤与采区煤柱的往复式二次快速回采方法。

    一种大直径钻孔实现近水平厚煤层坚硬顶煤弱化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529116A

    公开(公告)日:2019-12-03

    申请号:CN201910923638.5

    申请日:2019-09-27

    Abstract: 针对现有近水平厚煤层坚硬顶煤综放开采工作面回收率低,顶煤弱化技术成本高、工艺复杂、受煤层条件限制、影响工作面生产等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直径钻孔实现近水平厚煤层坚硬顶煤弱化的方法。该方法以错层位巷道布置方法为基础,将沿顶板布置的工作面回风巷作为工艺巷向顶煤中施工大直径钻孔,合理的钻孔和布置参数可以实现对坚硬顶煤的预裂,降低其力学性质,从而解决顶煤的冒放性难题,可以实现工作面回收率和采区采出率的提高。

    一种特厚煤层沿空留巷的巷道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242322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587908.X

    申请日:2019-0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厚煤层沿空留巷的巷道布置方法。在近水平特厚煤层中,将连接首采面的回风平巷沿底板布置,进风平巷沿顶板布置,回采过程中,将沿顶板布置的进风平巷采用沿空留巷技术保留下来作为接续工作面回风平巷,接续面进风平巷沿顶板布置。接续工作面回采时,将接续工作面沿顶板布置的进风平巷采用沿空留巷技术保留下来作为下一工作面回风平巷。本发明操作易行,且成本较低,可保证特厚煤层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82177A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910271710.0

    申请日:2019-04-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工作面回采、留巷、搬家与煤柱回收的协调作业方法。结合井工开采工作面末采与煤柱回收存在的包括采出率低、工作面间衔接时间长与巷道工程量大、难维护等问题,提出实现工作面回采、无煤柱贯通、设备搬家、留巷、煤柱回收工作面开采与接续工作面开采的协调作业方法,本发明的关键在于采区或带区工作面末采直接贯通上山或大巷,支架依次搬家的过程即逐段充填形成沿空留巷技术。这种布置方式可改善现有煤柱回收工作的模式,提高矿井回采率,显著提高矿井生产与辅助工作效率。

    沿顶巷道底鼓治理与沿底巷道顶板下沉的联合支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150170A

    公开(公告)日:2018-06-12

    申请号:CN201711444611.5

    申请日:2017-12-2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C41/18 E21D9/14 E21D20/0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厚煤层沿顶巷道的底鼓治理与沿底巷道的顶板下沉的联合支护的方法。针对厚煤层存在的沿煤层顶板巷道易发生底鼓、沿煤层底板巷道顶板下沉量大两方面问题,提出将工作面两条回采巷道分别布置在煤层底板与煤层顶板,相邻工作面之间采用沿顶巷道与沿底巷道重叠式布置方式。利用上、下巷道的空间关系,分别采用沿煤层底板巷道中间向顶板部位打锚索穿透两巷中间的夹层,并在上巷对锚索穿透端进行固定,在下巷施加预紧力,实现对两巷中间的夹紧、压实作用;同时,利用上、下两巷底角、顶角倾斜布置的锚索,实现支护体的交叉,实现对两巷夹层的联合锚固作用,进一步实现对上巷底鼓与下巷顶板下沉的联合控制。

    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一次采出15m以上煤层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75231A

    公开(公告)日:2018-01-12

    申请号:CN201711043112.5

    申请日:2017-10-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一次采出15m以上煤层的方法,在煤层距离底板12m位置布置顶分层综放工作面进行回采,在顶分层综放工作面采空区下方沿煤层底板布置下分层放顶煤工作面进风巷道、在与顶分层综放工作面同一层位的实体煤内布置回风巷道,在贯通两条回采巷道开切眼时,在靠近顶分层综放工作面回风巷道实体煤侧帮的起坡段达到顶分层综放工作面的层位,工作面全长范围内均满足一次放顶煤要求。在布置下一个工作面时,不再布置顶分层综放工作面,采用与上一工作面相同的布置方式即可实现一次放顶煤要求,取消了传统15m以上厚煤层分层放顶煤工作面,实现了15m以上厚煤层一次全高开采的放顶煤回采技术。

    一种实现倾斜煤层双巷布置与掘进立体化的联合支护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37744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50948.5

    申请日:2016-09-26

    Inventor: 王志强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9/14 E21D2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厚煤层双巷布置与掘进立体化的联合支护技术。结合矿井开采存在的通风、运输以及采掘接续等问题,确定采用双巷布置与掘进的方式,与传统双巷沿煤层底板布置不同,本发明采用立体化的双巷布置形式,即靠近工作面一侧的巷道沿煤层顶板布置、另外一条巷道沿煤层底板布置。首先,这种布置方式可改善厚煤层现巷道布置存在的回采率低的问题;其次,利用立体化巷道布置沿煤层顶板布置的巷道,通过向该巷道顶部、帮部、底角与底板进行支护,向沿煤层底板布置巷道的顶部、帮部进行支护,两巷道形成立体化的联合布置技术;最后,该技术改善了目前厚煤层沿煤层底板布置回采巷道支护理论空白的现状。

    高悬浮物高矿化度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

    公开(公告)号:CN102491564B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110436193.1

    申请日:2011-12-23

    Inventor: 武强 王志强

    Abstract: 一种高悬浮物高矿化度煤矿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在矿井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以使水中悬浮胶体微粒颗粒通过压缩双电层脱稳的常规处理之后,采用微滤膜第一级过滤、超滤膜第二级过滤、反渗透膜第三级过滤三膜逐级过滤技术。矿井原水经微滤膜第一级过滤后,出水水质可供煤矿井下生产需要;经超滤膜第二级过滤、反渗透膜第三级过滤逐级过滤,并经O3消毒,出水水质可供生活饮用需要。根据不同矿化度的水质采用不同的反渗透膜自动反冲洗技术和反冲洗化学药剂配方,解决了高矿化度矿井水反渗透系统的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出水水质和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一种应用区域动力规划控制矿井动力能量来源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77179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210225910.0

    申请日:2012-06-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区域动力规划控制矿井动力能量来源的方法,以实现矿井设计、回采工作与自然环境的最优化组合,解决目前在矿井动力问题上被动防治的局面。本发明使用区域动力规划的结果,建立区域动力规划在矿井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结合区域动力规划得到工程技术方案,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分析,选择出动力灾害发生几率最小的最佳方案,并针对危险区域进行防治,从而改善了区域动力规划的应用现状,实现了区域动力规划与采矿工程的结合,以及矿井动力灾害的主动防治。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