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297332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292077.5
申请日:2018-10-30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28D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热体结构,采用骨架层和蓄热层交替间隔堆叠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蓄热体本体的稳固性,也可以使得蓄热层从上、下面都可以吸收热量,使蓄热结构整体的蓄热能力更好,蓄热体本体沿长度方向设置有竖直延伸的膨胀缝,防止在蓄热砖遇热发生形变互相挤压,使得蓄热体本体产生形变。骨架层作为加热层采用骨架砖和蓄热砖交替间隔排序的方式,既可以利用骨架砖使得蓄热体本体更加稳固,也可以利用蓄热砖更加限度的蓄热。在骨架砖内部设置放置凹槽来放置加热装置,防止蓄热砖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出现渗盐后的绝缘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397743B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1910747874.6
申请日:2019-08-14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全球能源互联网欧洲研究院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M8/04007 , H01M8/248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连接体,包括:在所述连接体内部设有供降温气体通过的内部流道(7);所述内部流道(7)与连接体的空气侧流道平行;在所述连接体上还设有供所述降温气体通过的降温流道入口(1)和降温流道出口(3);所述降温流道入口(1)和降温流道出口(3)分别与所述内部流道(7)连通;所述空气侧流道用于通过发生燃料反应的空气。本发明可以有效的对电堆进行热管理,避免电堆中产生过大温度梯度,同时可降低阴极侧的空气流量,提高空气的有效利用率,提高系统效率,并延长连接体的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0401410B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1910513291.7
申请日:2019-06-14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熔融盐装置的综合能源系统,其中的光电热设备,用于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且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光热设备,用于将所述光热设备中存储的水通过吸收太阳能转化成热水;控制系统,用于基于预设第一水温和第二水温控制光电热设备和光热设备交替接受太阳能;其中所述第一水温高于所述第二水温,不仅节约电缆铺设的成本,降低了减少线路损耗,降低了分散式光伏发电上网难度,且能实现就地消纳新能源,满足用户用热需求,实现自适应调节。本发明相对铺设线路具有巨大的经济优势,能够大幅减少设备体积,节省占地面积和设备投资,且可以大幅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满足用户用电用热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822969B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1810907391.3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储热装置,其中储热装置包括多个热交换装置,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高温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制成的安装平板和封装有合金相变材料的金属管,金属管嵌入安装于安装平板中,不仅利用合金的高导热系数的特点强化了储热和放热过程的换热速度;同时利用了合金相变材料具有的高储热密度的特点,提高了储热装置的储热密度。储热装置,包括保温材料制成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在堆积时不需要预留空隙,紧密平行排列,只在带金属肋片的金属管束部分形成换热流体流道,进一步提高了储热装置的储热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449461B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1811026651.2
申请日:2018-09-04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1M8/04029 , H01M8/04746 , F24D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氢综合利用系统的电热输出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氢综合利用系统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及供热回路,该供热回路安装在燃料电池系统的冷却回路中,根据电能需求,计算燃料电池的需求进气流量,通过氢气路质量流量调节器调节氢气进气量,通过控制空气路空压机或鼓风机的转速或质量流量调节器调节空气路进气流量,并根据需求输出电流调节水泵转速或水路比例阀,控制冷却水的流量,进而控制燃料电池的进出口温差,并通过控制散热器或冷水机等其他冷却设备以调节进口水温,保障燃料电池内部的水热平衡,通过调节供热水路流量来满足热需求,改变电热输出。通过实施本发明,使得燃料电池系统的实际输出电热随着用户的需求而变化,灵活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2665433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1910979126.0
申请日:2019-10-15
Applicant: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沈阳供电公司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东北大学 ,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F28D2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相变储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包括:通过管道连接的电锅炉、第一热交换装置、蓄热装置、第二热交换装置、用户侧换热器以及总控模块;所述总控模块,用于根据电网实际用电情况和蓄热装置中蓄热材料的实际温度控制电锅炉启停以及第一热交换装置或第二热交换装置的启停,以改变电锅炉和蓄热装置的工作状态。所述系统还包括电流调节模块,用于调整电锅炉的工作电流,使电锅炉的出口实际温度为电锅炉的出口目标温度。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电流调节模块采用了PID控制和PI控制的双闭环结构,提高了相变储热系统中电锅炉温控响应速度,同时,该系统的总控模块和电流调节模块均由电网调度中心调控,从而实现系统参与电力系统调度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9135683B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1810962314.8
申请日:2018-08-22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C09K5/06 , C04B35/04 , C04B35/10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熔盐‑陶瓷相变储热材料的方法,属于相变储热材料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制备高温熔盐颗粒;在前驱体溶胶凝胶过程中包覆共晶盐颗粒;对熔盐相变材料试样进行压制烧结。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大规模生产。解决了高温熔盐相变材料的吸湿性强、高温结构强度弱的问题,对高温相变储热材料扩大使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8865079B
公开(公告)日:2020-12-22
申请号:CN201810962301.0
申请日:2018-08-22
Applicant: 北京科技大学 ,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C09K5/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相变储热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利用无机玻璃粉封装高温熔盐颗粒相变材料的方法,采用无机玻璃作为封装材料,对熔盐颗粒进行包覆封装,然后与陶瓷基体进行复合压制,制备出熔盐‑陶瓷相变储热材料。本发明利用无机玻璃粉对熔盐颗粒进行微胶囊封装,并且将封装后的颗粒与陶瓷基体材料复合烧结,通过对熔盐颗粒的封装以及与基体材料的混合压制,无机玻璃粉的熔融成型既起到防潮的作用,又可以为结构材料提供粘结的作用;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大规模生产;解决了高温熔盐相变材料的吸湿性强、高温结构强度弱的问题,对高温相变储热材料扩大使用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0822969A
公开(公告)日:2020-02-21
申请号:CN201810907391.3
申请日:2018-08-09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交换装置以及储热装置,其中热交换装置包括高温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制成的安装平板和封装有合金相变材料的金属管,金属管嵌入安装于安装平板中,不仅利用合金的高导热系数的特点强化了储热和放热过程的换热速度;同时利用了合金相变材料具有的高储热密度的特点,提高了储热装置的储热密度。储热装置,包括保温材料制成的壳体和安装于壳体内的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在堆积时不需要预留空隙,紧密平行排列,只在带金属肋片的金属管束部分形成换热流体流道,进一步提高了储热装置的储热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5928321B
公开(公告)日:2019-07-26
申请号:CN201610430507.X
申请日:2016-06-17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增压型深冷液化空气储能系统,所述空气液化装置包括制冷膨胀机,和连接所述制冷膨胀机的上游,使所述制冷膨胀机出口压力增加的增压装置。空气液化过程制冷膨胀机可提供冷量用于液化空气,同时制冷膨胀机还可以产生功,制冷膨胀机连接增压端,压缩空气压力进一步提高,因此,单位质量空气膨胀后产生的冷量提高,故循环压缩机流量降低,同时,高压空气液化温度点升高,冷箱液化空气过冷度提高,膨胀后气化量减少,最终降低单位液化空气耗能,以达到提高系统储能效率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