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076060A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411254078.6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01J31/22 , C02F1/72 , C08G83/00 , C02F101/38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锰双金属MOFs在催化降解磺胺类抗生素中的应用,涉及金属有机框架水处理技术领域。CuMn‑BDC纳米片中Mn在不影响Cu‑BDC自身配位结构的同时能够大幅度增强其类芬顿催化性能,加强双氧水的有效分解以形成大量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快速氧化磺胺甲恶唑,实现其降解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18994622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1254102.6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08G83/00 , C02F1/28 , C02F1/30 , C02F103/34 , C02F101/38 , C02F10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锆铈双金属改性MOF‑808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MOF‑808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快速一锅水热法在MOF‑808的基础上掺杂Ce,合成MOF‑808(Zr/Ce),并将其用于水体中新兴污染物PPCPs的吸附及光催化去除。与MOF‑808(Zr)相比,MOF‑808(Zr/Ce)对氯贝酸的吸附去除率由1.76%提升到31.08%,光催化去除率由%提升到44.37%;对布洛芬的吸附去除率由2.34%提升到62.50%,光催化去除率由40%提升至98.89%。
-
公开(公告)号:CN116237085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310055490.4
申请日:2023-01-19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
IPC: B01J31/22 , H01M4/90 , H01M4/92 , H01M4/88 , H01M12/06 , B01J37/06 , B01J37/10 , B01J35/33 , B01J35/61 , B01J35/64 , B01J37/02 , B01J37/08 , C25B1/23 , C25B11/055 , C25B11/081 , C25B11/07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对称氧配位过渡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催化剂技术领域。所述催化剂以氧掺杂介孔导电碳为基体,过渡金属以单原子形式担载于基体上,所述材料具有非对称的M1O3C1配位结构,介孔尺寸为3nm~6nm,比表面积为55~425m2/g,过渡金属含量为催化剂总质量的0.5wt%~3wt%;氧含量为催化剂总质量的10wt%~35wt%。通过对导电碳黑进行水蒸气刻蚀形成介孔结构,随后通过硝酸微氧化法引入氧化官能团用于锚定过渡金属单原子,然后利用低温浸渍法对过渡金属盐进行负载并抑制其团聚,最后对所得过渡金属盐低温浸渍后的导电碳黑进行退火处理,得到所述催化剂。所述催化剂具有尺寸均一的孔道结构、良好的导电性以及精密设计的电子配位结构,可作为电催化剂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77048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211371836.3
申请日:2022-11-03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共熔盐辅助热压构筑晶态多孔材料制备薄层分离膜的方法,属于膜分离技术领域。先将卤化季铵盐和氢键给体加热搅拌形成共熔盐溶液,再与过渡金属盐、有机配体、有机溶剂充分混合后涂覆在基底膜上,随后进行热压,在基底膜上形成晶态多孔材料;将胺单体、亲水性表面活性剂、吸酸剂以及抗污稳定剂溶于水中得到水相溶液,将有机相单体和添加剂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油相溶液;先将水相溶液倒在晶态多孔材料表面,再倒油相溶液,之后进行热交联反应,在晶态多孔材料表面形成聚酰胺分离层,相应地得到薄层分离膜,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工艺条件可控,易于操作,而且制备的分离膜在液体以及气体分离方面均具有优异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784297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210248852.7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原子钴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电催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以明胶为碳源,Co(NO3)2·6H2O、Zn(NO3)2·6H2O和2‑甲基咪唑反应生成的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钴源,在高温热解过程中锌元素的存在有效抑制了钴元素聚集成钴纳米粒子,最终构建了具有Co‑N‑C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钴元素单原子化使钴原子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提高了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密度和本征活性,使得该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ORR催化性能。所述方法合成步骤简单,原料价格低廉,采用双模板策略成功构建了具有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结构原子级分散的钴电催化剂,有效优化了孔道结构,提高比表面积,改善了传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335563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111529272.7
申请日:2021-12-1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原子铁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催化技术领域。所述催化剂由PQD‑Fe和氧端MXene组成,PQD‑Fe中Fe中心原子的配位构型为FeN3O,PQD‑Fe中的Fe与氧端MXene的氧通过共价键连接,使PQD‑Fe负载在氧端MXene上;所述催化剂中,氧端MXene、PQD和Fe原子的质量比为1:(1~2):(0.04~0.1)。将氧端MXene均匀分散于水中,然后加入PQD‑Fe分散液混匀,超声处理得到所述催化剂。所述催化剂通过在Fe活性中心引入轴向Fe‑O‑M桥接键,诱导Fe中心原子的低自旋态向高自旋态转变,增强其对氧气分子的吸附力,从而提高其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849338B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310106984.0
申请日:2023-02-1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 北京理工大学
IPC: C01B32/05 , B01J20/20 , B01J20/30 , C02F101/34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富含氮MOFs为前驱体的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多级孔碳基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溶剂热法采用生物基配位合成多孔碳材料,该材料对磺胺甲恶唑具有优异的吸附能力,尤其是900℃热解碳化温度下得产物对PPCPs废水中的磺胺甲恶唑去除率可达98.7%,前期吸附速率快,为废水处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
公开(公告)号:CN115888842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310107062.1
申请日:2023-02-1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 , 北京理工大学
IPC: B01J31/22 , B01J35/10 , C02F1/30 , C02F1/72 , C02F101/34 , C02F10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修饰的NU‑1000催化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涉及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在NU‑1000材料基础上经过多步反应成功引入金属Fe,得到了一种基于NU‑1000的金属有机骨架光芬顿催化材料,NU‑1000‑Fe材料相比于普通的NU‑1000材料具有更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和优异的光催化性能,重点用于水中磺胺类抗生素的高效光芬顿降解。
-
公开(公告)号:CN114784297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248852.7
申请日:2022-03-1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济南)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原子钴OR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电催化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以明胶为碳源,Co(NO3)2·6H2O、Zn(NO3)2·6H2O和2‑甲基咪唑反应生成的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钴源,在高温热解过程中锌元素的存在有效抑制了钴元素聚集成钴纳米粒子,最终构建了具有Co‑N‑C结构的单原子催化剂,钴元素单原子化使钴原子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提高了催化剂活性位点的密度和本征活性,使得该催化剂展现了优良的ORR催化性能。所述方法合成步骤简单,原料价格低廉,采用双模板策略成功构建了具有微孔、介孔和大孔的多级孔结构原子级分散的钴电催化剂,有效优化了孔道结构,提高比表面积,改善了传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755733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011401566.7
申请日:2020-12-04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聚合制备自支撑ILs@CMP薄膜用于提高CO2/CH4分离性能的方法,属于气体膜分离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为利用电聚合成膜的方法将离子液体(ILs)原位封装在共轭微孔聚合物薄膜中来克服支撑离子液体膜长循环稳定性差和聚离子液体膜气体渗透性低等问题;通过将离子液体限域在共轭微孔聚合物(CMP)的孔道内,提升了膜材料的长循环稳定性,保证在长时间工作条件下离子液体不会由于气流量大而溢出;同时通过引入对CO2分子具有较强亲和能力的离子液体显著提升了CO2在膜中的扩散系数和渗透通量,提高了CO2/CH4混合气体的分离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