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626298B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110750371.1
申请日:2021-07-01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端直流限流在线恢复功能测试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包括:在实时仿真平台上设置所述多端直流系统的测试参数;采用正向功能验证试验和三种预防性试验对限流在线恢复功能进行仿真测试,得到各个试验对应的试验结果;根据所述试验结果判断限流在线恢复功能逻辑是否正确,若所述正向功能验证试验、三种预防性试验的试验结果均为测试成功,则说明限流在线恢复功能逻辑正确。本发明利用正向功能验证试验和三种预防性试验,低成本、高效率地测试了多端直流系统后故障极限流在线恢复功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维护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3300470B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110668773.7
申请日:2021-06-16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调度自动化主站与仿真子站的数据交互系统及方法,通过调度自动化主站向仿真数据传输模块发送控制指令,由仿真数据传输模块基于包含标准格式的控制指令的类型信息的标准格式转换表,将控制指令的格式转换为标准格式,并将转换后的控制指令发送给仿真子站,仿真子站再根据存储有标准格式的控制指令与私有格式的控制指令的对应关系的信息映射表,将控制指令的格式转换为私有格式,并利用私有格式的控制指令进行仿真计算。由于调度自动化主站先将控制指令发送给仿真数据传输模块,再由仿真数据传输模块对控制指令的格式进行转换,得到仿真子站可以进行处理的标准格式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调度自动化主站与仿真子站之间的数据交互。
-
公开(公告)号:CN112051472B
公开(公告)日:2023-01-03
申请号:CN202010961353.3
申请日:2020-09-1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外特性测试方法、系统及设备,通过实时仿真平台测试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外特性数据,基于受端换流站的直流电压参考值,对送端换流站采用三种测试模式测试得到三组送端换流站外特性数据;基于送端换流站的直流电流参考值,对受端换流站的外特性测试得到一组受端换流站外特性数据,通过四组外特性数据绘制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外特性曲线,得到准确的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外特性曲线,利于直流输电系统分析、运行人员掌握含两端柔性直流系统的大电网运行特性,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解决了两端柔性直流系统外特性测试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913145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010594143.5
申请日:2020-06-24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式互感器测量系统测量偏差的测试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步骤:当需要进行单一元件测量偏差测试时,将被测试的控制保护装置与冗余通道连接,将其余的控制保护装置与非冗余通道连接;获取预先搭建好的仿真模型;其中,仿真模型的输出端分别与非冗余通道、冗余通道连接;分别调节非冗余通道的变比和冗余通道的变比,使非冗余通道的输出变比和冗余通道的输出变比均跟直流输电工程的输出变比一致;将仿真模型调整至预设工况,以使仿真模型进行正偏差测试和负偏差测试;获取所有控制保护装置的响应。本发明不仅可测试、校核直流工程二次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响应特性,还可分析单一元件测量偏差对HVDC控制保护系统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525604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0453711.X
申请日:2020-05-26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柔性直流输电谐波的抑制方法、系统及计算机设备,包括获取柔性直流输电中换流器输出的三相交流电流以及柔性直流输电中换流器并网点的三相交流电压;对三相的交流电流和交流电压采用谐波电流控制处理,生成三相的谐波调制波;将三相的谐波调制波输入柔性直流输电的换流器阀控系统中,使柔性直流输电中换流器输出三相的附加谐波交流电压;将三相的附加谐波交流电压投入柔性直流输电中,可以时刻抵消柔性直流输电中换流器并网点处的三相谐波交流电压,使柔性直流输电中换流器输出的谐波电流为0,达到抑制柔性直流输电输出电流中的谐波电流,提高柔性直流输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541259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010325051.7
申请日:2020-04-23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3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先建立常规直流换流站与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再依次控制所述常规直流换流站、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和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最后建立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与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对于双阀组运行结构,需要先控制低端阀组充电,再控制高端阀组充电。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装置和存储介质,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对各个换流站之间的连接时序和充电时序,以及同极高、低端阀组的充电时序均进行了规定,以实现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充电需求,保证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设备安全,满足直流输电工程的实际应用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0112751B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1910507067.7
申请日:2019-06-12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2J3/18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扩展STATCOM换流链串联级数的阀控接口系统,包括STACOM控制器,用于接收控制指令并输出第一脉冲信号;脉冲接口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脉冲信号,并传递第一脉冲信号至RTDS接口模块;RTDS接口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脉冲信号并根据第一脉冲信号确定电容电压和无功电流,且将电容电压传递至脉冲接口模块,将无功电流传递至实时仿真器;实时仿真器,用于接收无功电流并根据无功电流确定交流电压和换流链电流,通过RTDS接口模块将交流电压和换流链电流传递至脉冲接口模块,以便脉冲接口模块将电容电压、交流电压和换流链电流传递至STACOM控制器,以使STACOM控制器输出第二脉冲信号至脉冲接口模块,提高了系统完整性和仿真精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35032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239842.4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频率电压控制装置及其建模方法,装置包括:RTDS锁相环模块用于计算母线电压的相位以及频率,并将母线电压的相位和频率输入至频率电压控制计算模块;RTDS电压有效值计算模块用于计算母线电压值,并将母线电压值输入至频率电压控制计算模块;频率电压控制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母线的电压相位以及频率以及电压值执行高频切机动作、低频低压减载动作。本申请考虑到频率滑差和电压滑差的影响,将频率滑差和电压滑差引入到频率电压控制仿真模型,提高建模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541313B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申请号:CN201811337482.4
申请日:2018-11-12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2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直流混联系统的阻抗仿真扫描方法与装置,包括:RTDS实时仿真器根据注入被测系统的一预设频率的谐波电流,获取用于仿真的电气量数据,并通过直流控制设备专用接口装置发送至直流控制设备;直流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电气量数据对直流控制特性进行模拟,生成控制脉冲信号,并将控制脉冲信号通过直流控制设备专用接口装置返回RTDS实时仿真器;RTDS实时仿真器根据接收到的控制脉冲信号,输入预设的仿真模型对被测系统的电压电流响应进行计算,得到被测系统的阻抗,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阻抗计算忽略直流控制特性影响,导致无法真实反映交直流混联系统阻抗和频率的关系的问题,提供一种交直流混联复杂系统阻抗的有效计算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2083946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980225.3
申请日:2020-09-17
Applicant: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直流控保系统程序负载率预估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本申请基于相同的直流控保系统程序在实验室仿真阶段和实际应用阶段负载率变化规律,以程序更新前后的负载率变化以及实测负载率,预测更新控制程序转移到直流控保系统上的预估负载率,利用预估负载率判断更新控制程序是否适合进行移植,有效降低在程序移植到直流控保系统后出现负载率越限及关联故障的几率,解决了现有的直流控保系统稳定性低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