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著改善高强铝合金变形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43306B

    公开(公告)日:2015-10-07

    申请号:CN201310300924.9

    申请日:2013-07-17

    IPC分类号: C22F1/04

    摘要: 本发明一种改善高强铝合金变形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板材依次进行固溶-淬火或退火处理、低温预冷却、轧制变形及再结晶-时效处理。其中低温预冷却是在-196℃至-50℃的冷却介质中对板材进行低温或超低温冷却处理并使其温度与冷却介质相当;轧制时可对轧辊进行预冷却,道次压下量可为5-30%,总变形量可达90%以上。通过该方法所加工合金板材的再结晶和时效处理的温度、时间均较常规处理工艺明显降低和减少,并显著改善高强铝合金及其他系列铝合金的轧制变形能力和强度。同时现有工业生产用二辊或四辊轧机均可用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合金加工处理方法中,在提高合金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成本,具有极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一种Al-Mg合金及其板材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11531A

    公开(公告)日:2014-07-09

    申请号:CN201410164019.X

    申请日:2014-04-23

    IPC分类号: C22C21/06 C22C21/08 C22F1/04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Al-Mg合金及其板材的制备方法,属于有色金属及其制备领域。合金具有以质量百分比计的以下的组成成分:Mg:5.2~7.2,Cu:0~0.2,Mn:0.1~0.4,Cr:0~0.1,Ti:0~0.15,Fe:0~0.4,Si:0~0.4,余量为Al及不可避免的杂质。通过浇铸、均匀化退火、热轧、冷轧、以及再结晶退火的方法获得该合金板材。该产品与传统的AA5182合金相比在保持合金成形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可作为汽车车身用板。

    一种钛/铝固液复合铸造成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69561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29533.2

    申请日:2014-01-22

    IPC分类号: B22D19/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钛/铝固液复合铸造成型方法,属于材料加工工程领域。所述方法为固体钛合金置于铝合金熔体制备铝包钛铸件,实验室制备工艺的实施步骤如下:(1)加工制得直径3~30mm的钛合金棒材,经车削打磨得到理想的表面粗糙度;(2)对预制的钛棒表面进行化学清洗,去除表面的油污及氧化物;(3)采用井式电阻炉在刚玉坩埚中熔炼铝熔体;(4)在熔体中插入先前处理好的钛棒,铝熔体温度为670~840℃;(5)在井式炉中保温5min~15h后,取出空冷至室温。本发明通过固液复合铸造的方法实现纯钛和纯铝、钛合金和纯铝以及钛合金和铝合金的冶金结合,所得复合铸件集钛合金和铝合金二者轻质耐腐的特点,兼具钛合金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铝合金的易传热、导电等性能。

    一种高导电耐热铝合金导线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21444A

    公开(公告)日:2011-04-20

    申请号:CN201010593503.6

    申请日:2010-12-09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导电耐热铝合金导线及其制备方法,铝合金导线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百分比为:Zr:0.1~0.3%,Y:0.02~0.2%,Sc:0.01~0.15%,其余是Al和不可避免的其它杂质元素,所含“不可避免的其它杂质元素”的总量不超过0.15%。该铝合金导线由铝锭熔化、“硼化”处理、精炼、合金化、二次精炼、直接水冷连铸、退火、拉拔和稳定化处理等工序制造而成。本发明通过“硼化”处理和二次精炼严格控制铝锭的杂质含量,保证铝合金圆杆的导电性能,通过铝合金单线的稳定化处理,进一步改善耐热铝合金导线的导电性能、调整其强韧性和绞合性能,使得制造出来的铝合金导线具有高导电性和耐热性,满足了行业对铝合金导线的性能要求,尤其适于制作成高导电性耐热电缆。

    一种高强韧含锰铝合金

    公开(公告)号:CN101215659A

    公开(公告)日:2008-07-09

    申请号:CN200710304453.3

    申请日:2007-12-27

    IPC分类号: C22C21/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韧铝合金,特别涉及一种喷射成形制备的高强高韧的7000系铝合金材料,其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为:Zn:8.0~9wt%,Mg:2.5~3.2wt%,Cu:1.5~2.0wt%,Mn:0.8~2.5wt%,Zr:0.1~0.3wt%,Ti:0.01~0.3wt%,B:0.005~0.05wt%,Al:余量。高强韧铝合金的强化相除常见的G.P区、η′和η(MgZn2)相外,还有弥散细小的含锰金属间化合物,使之具有超过800MPa的抗拉强度和达到5.3%及以上的延伸率,具有更好的耐热性,可以提高航空及运输工具材料的结构效率和性能。

    一种激光熔覆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涂层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7831C

    公开(公告)日:2004-09-22

    申请号:CN03136919.7

    申请日:2003-06-02

    IPC分类号: C23C24/10 B23K26/3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激光熔覆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涂层材料及涂层制备方法,以Ni、Al及微量合金元素粉末B、Zr组成的涂层合金与WC粉末均匀混合作为涂层材料;涂层合金中Al占22-25原子%,B为0.09~0.11原子%,Zr为0.9~1.1原子%,其余为Ni;WC颗粒占涂层总量的50-65重量%;在激光熔覆过程中,Ni、Al通过自生反应生成以Ni3Al金属间化合物为基的组织,碳化物弥散分布于其中。涂层方法为:在涂层材料,加入酒精球磨混合、烘干,通过热喷涂获得0.5-0.8mm厚预制涂层;然后进行激光处理,得到激光熔覆层。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涂层材料晶粒细小、成分均匀;熔覆层硬度高,耐磨性和热疲劳性能优良。

    一种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345983A

    公开(公告)日:2002-04-24

    申请号:CN00124660.7

    申请日:2000-09-27

    IPC分类号: C22C21/02 C22C1/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改善喷射沉积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和性能的新方法,适用于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喷射沉积过共晶铝硅合金的制备工艺。特征在于: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过共晶Al-(16~45%)Si合金时,加入Fe、Mn元素,Mn/Fe的重量百分数为0.5~1,合金组织中形成了颗粒状的金属间化合物Al15(FeMn)3Si2,消除了单纯加Fe时形成的针状的Al-Si-Fe化合物;优点在于避免了针状相对合金性能的不利影响,同时提高了合金的热稳定性。

    熔铸-原位反应喷射成形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8257C

    公开(公告)日:2002-01-23

    申请号:CN99100510.4

    申请日:1999-02-03

    IPC分类号: C22C1/00 C22C1/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熔铸-原位反应雾化喷射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解决了现行原位反应喷射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颗粒损失和颗粒在合金基体中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可使基体合金的熔炼与增强相的生成、雾化喷射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坯件的制备同步进行,明显缩短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流程,大幅度地降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利用本发明可以制备包括铝基合金、铜基合金、锌基合金、钛基合金和铁基合金在内的各类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熔铸——原位反应喷射成形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50107A

    公开(公告)日:2000-04-12

    申请号:CN99100510.4

    申请日:1999-02-03

    IPC分类号: C22C1/00 C22C1/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熔铸—原位反应雾化喷射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解决了现行原位反应喷射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中颗粒损失和颗粒在合金基体中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可使基体合金的熔炼与增强相的生成、雾化喷射成形金属基复合材料坯件的制备同步进行,明显缩短复合材料制备工艺流程,大幅度地降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成本。利用本发明可以制备包括铝基合金、铜基合金、锌基合金、钛基合金和铁基合金在内的各类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基于ICME的Al-Mg-Zn-Cu合金设计方法
    7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360508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529726.8

    申请日:2024-04-29

    摘要: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ICME的Al‑Mg‑Zn‑Cu合金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S1:建立热力学数据库,基于商业化的CALPHAD软件(如ThermoCalc和FactSage等)热力学数据库;S2:建立微观组织预测模型,基于频率函数法(KWN模型);S3:建立力学性能预测模型,基于霍尔‑佩奇公式、固溶强化计算方程及析出强化计算方程,建立力学性能预测模型;S4:搭建ICME模型框架,构建适用于Al‑Mg‑Zn‑Cu合金微观组织模拟及力学性能预测的ICME模型框架;S5:合金设计与工艺优化,S6:实验验证。通过基于计算模拟,将Al‑Mg‑Zn‑Cu合金关键制备、加工流程串联在一起,实现了成分与关键工艺的高效协同设计与优化,提高了研发效率,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研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