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电磁仿真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51953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442028.6

    申请日:2020-05-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数字仿真建模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电磁仿真建模方法,将电抗器三相绕组等效为感抗值L随直流励磁电压平均值E’k变化的可变电感;磁阀式可控电抗器输入直流励磁电压平均值E’k和输出交流电流基波分量I’m1的关系,以及输出交流电流基波分量I’m1和等效电感值L的关系,进而给出三相绕组感抗值L和输入直流励磁电压平均值E’k的关系曲线;暂态时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的电感值根据关系曲线以及实时输入的直流电压值得到,并基于上述参数在DIgSILENT软件中构建可变电感的电磁暂态模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该模型反映了仅考虑基波动态的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电磁时间尺度动态,适用于大电网电磁暂态仿真分析。

    基于复电路模态功率的变流器并网系统振荡稳定判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87511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1569991.X

    申请日:2018-12-2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复电路模态功率的变流器并网系统振荡稳定判断方法。采用基于广义阻抗建模方法建立变流器并网系统的等效原‑对偶复电路,根据变流器并网系统的等效原‑对偶复电路中节点处的电压方程,计算广义导纳的模态功率,然后计算各个广义导纳的模态功率实部之和并通过正负来判断等效原‑对偶复电路振荡谐振的稳定性,并作为变流器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本发明方法物理机理明确,提出的模态功率能正确地判断系统稳定性,可应用于分析变流器并网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种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容量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01870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1302068.X

    申请日:2018-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容量优化方法。由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设备参数获得电力电子设备的额定容量对角矩阵,进而计算获得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的广义短路比;计算广义短路比关于各个电力电子设备额定容量的灵敏度,根据灵敏度调整电力电子设备的额定容量,再重新计算广义短路比关于各个电力电子设备额定容量的灵敏度,并根据灵敏度再次不断调整电力电子设备的额定容量直至灵敏度极差满足条件,完成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的容量优化。本发明方法物理机理明确,能够显著提高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的广义短路比指标,从而改善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使电力电子多馈入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一种线路阻抗和联络线功率对广义短路比影响的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55234B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610887231.8

    申请日:2016-10-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60 Y02E60/76 Y04S40/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路阻抗和联络线功率对广义短路比影响的分析方法。目前,线路的阻抗角和直流间联络线功率对广义短路比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分析。本发明基于广义短路比的定义,在推导时考虑了线路阻抗及联络线功率,并利用仿真分析了其对广义短路比的影响,在线路阻抗对临界短路比影响的分析中,其考虑到多馈入直流系统戴维南等效阻抗含虚部,在计算广义短路比时取Z=|Z|,其中阻抗角为δ,70°≤δ≤90°;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参数使得系统在额定功率下满足GSCR=2,仿真计算此时系统极限注入功率和电流。本发明分析表明,考虑线路阻抗及联络线功率后系统边界和临界广义短路比会减小,但数值变化在5%以内,因此广义短路比仍可以用于区分交流电网的强度。

    一种考虑扰动的变流器系统原-对偶电路建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09697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810222912.1

    申请日:2018-03-1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扰动的变流器系统原-对偶电路建模方法。根据变流器并网系统的控制动态特性,并考虑变流器控制系统中注入的扰动,建立变流器和电网络的阻抗端口特性;使用次-超同步变换将变流器和电网络的阻抗端口特性变换至原-对偶空间,得到变流器和电网络原-对偶分量形式的阻抗端口特性;基于原-对偶分量形式的阻抗端口特性,分别建立变流器和电网络的二端口网络,将两者相连得到变流器并网系统的等效原-对偶电路。本发明建立了具有清晰物理意义的变流器并网系统原-对偶电路,可用于变流器并网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分析与广义导纳测量。

    一种针对下垂控制逆变器的增强型限流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56783B

    公开(公告)日:2017-09-29

    申请号:CN201510711593.7

    申请日:2015-10-2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63 Y02E10/7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下垂控制逆变器的增强型限流控制方法。采用加入电流限幅的方法,增强逆变器中的限流以不影响逆变器稳态性能,通过紧急降低逆变器输出频率调节虚拟功角,防止逆变器电流饱和,从而保持逆变器的暂态稳定;设置限幅值,逆变器输出电流幅值超过限幅值时降低逆变器频率,使虚拟功角减小,从而使逆变器输出电流降低,重新回到非饱和功角曲线上运行,避免逆变器进入电流源模式运行而失去稳定。本发明避免其进入电流源失稳模式,且本发明方法不改变系统的稳态运行特性,其控制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采用双环控制的逆变器,如虚拟同步机等,也可进一步推广运用于多机被动孤网、孤网大负荷投切等大干扰场景,提高系统暂态稳定性。

    一种交直流混联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强度获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71447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510570235.9

    申请日:2015-09-0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nventor: 辛焕海 章枫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直流混联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强度获得方法。通过静态电压稳定的极限点分岔方法,建立得到多馈入直流系统的系统特征方程,由电网检测得到直流输送功率对角矩阵并转换为逆矩阵,由受端交流电网通过戴维南等效得到等值导纳矩阵,将逆矩阵与等值导纳矩阵代入系统特征方程中进行求解得到多馈入直流系统的虚拟短路比VSCR,根据多馈入直流系统虚拟短路比VSCR判断得到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强度。本发明提出的多馈入虚拟短路比物理机理明确及对交流系统强度刻画准确,可应用于交直流混联多馈入直流受端电网强度判断,使交直流混联多馈入系统稳定运行。

    一种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32767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980073.0

    申请日:2016-11-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评估方法。通过雅可比传递函数矩阵的频域建模方法,将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等效成2×2维的多变量反馈系统,建立得到闭环特征方程,将电力电子设备的benchmark模型代入闭环特征方程中,并转换为单馈入短路比的显函数形式,求解方程得到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的临界短路比以及短路比与最弱特征值的阻尼比的关系曲线,将实际短路比与临界短路比相比较判断得到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本发明方法物理机理明确,并对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性刻画准确,可应用于单一电力电子设备并网时小干扰稳定性的判断,使电力电子单馈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一种全分布式结构的孤岛交流微电网的频率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42298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410342319.2

    申请日:2014-07-1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8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分布式结构的孤岛交流微电网的频率控制方法。各个分布式发电机均依次通过第一和第二低通滤波器与微电网母线连接,对各个分布式发电机同时通过第一、第二频率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分别得到第一、第二控制频率变化量;再由得到的第一控制频率变化量通过第三频率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得到第三控制频率变化量;将第一、第二和第三控制频率变化量相加得到最终频率控制量,进而对分布式发电机进行频率控制。本发明可以在孤岛微电网中应用于频率恢复和经济调度且不需要信息交互,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在本发明中,滤波器在提升微网动态性能和维持系统稳定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