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317136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467383.9

    申请日:2023-11-0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正极极片、二次电池和用电装置。该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层,正极活性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上,正极活性层的至少部分边缘设置有第一减薄区,第一减薄区沿正极活性层的中部向边缘的方向厚度逐渐减小;绝缘树脂层,绝缘树脂层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侧表面上,绝缘树脂层覆盖至少部分第一减薄区并朝向正极集流体的边缘延伸,被覆盖的第一减薄区与覆盖其的绝缘树脂层组成过渡部,定义过渡部的第一减薄区厚度减小的方向为第一方向。上述正极极片的绝缘树脂层和正极活性层的衔接可靠,提高了电池的可靠性。

    一种电极片和电池
    7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31713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395793.7

    申请日:2023-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片和电池,所述电极片包括集流体、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至少一个功能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活性物质层包含石墨;沿着所述集流体的延伸方向,所述活性物质层包括凹部和主体部,所述凹部背离所述集流体的一侧设置有不穿透所述凹部的凹槽;所述凹部包括背离所述集流体表面的第一区域和靠近所述集流体表面的第二区域;且第一区域中石墨的取向度小于所述主体部中石墨的取向度,其中石墨取向度是指石墨的004晶面与110晶面衍射峰的强度比值。将该电极片应用于电池中,能够改善电池的快充性能和循环膨胀率。

    集流体、极片和电池
    7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23914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515480.0

    申请日:2023-1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集流体、极片和电池。该集流体包括支撑层和导电结构,该导电结构包括:电极引出构件,包括位置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覆盖支撑层的部分侧面且与其固定连接,第二侧面位于电极引出构件背离支撑层的一侧;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区和第二导电区,第一导电区覆盖支撑层除与电极引出构件连接区域外的至少部分区域,第二导电区覆盖电极引出构件的第二侧面的至少部分区域;第一导电区、第二导电区和电极引出构件电连接。本发明通过将支撑层和导电层分别设置在电极引出构件两侧的方式,使电极引出构件与支撑层和导电层分别连接,从而无需焊接也可实现电流导出,能够避免焊接导致的技术问题。

    一种负极片、电极组件以及电池
    7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54013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356292.8

    申请日:2023-1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片、电极组件以及电池。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所述负极集流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功能表面以及第二功能表面;所述第一功能表面具有相互连接的极耳区域以及活性层区域,所述极耳区域设置极耳,所述活性层区域设置第一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一负极活性层远离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有明区以及暗区;所述第二功能表面设置第二负极活性层,所述第二负极活性层远离所述负极集流体的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有明区和暗区,所述第二区域为暗区;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功能表面的第一正投影与所述极耳区域至少部分重合。该负极片在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中,不容易析锂,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一种卷芯电池及其负极片
    7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13098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1187558.0

    申请日:2023-0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卷芯电池及其负极片。该卷芯电池中:正极片的头部圈层包括第一层段和第二层段,第一层段位于正极片的卷绕初始端,第二层段与第一层段相接且相对第一层段回折;负极片包括位于负极片卷绕初始端的第三层段,第三层段层叠设置在第一层段和第二层段之间;第三层段的头部设置有回折结构的单面涂覆区,单面涂覆区包括第一单面区和第二单面区,第一单面区裸露的集流体侧面和第二单面区裸露的集流体侧面层叠接触布置。本发明通过回折结构的单面涂覆区能够保证负极片头部入片到正极片头部圈层的弯折深处,能够起到良好的填充作用,从而降低正极片弯折处断裂风险,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

    电池自放电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355212B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111665784.6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自放电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自放电检测方法包括:获取n个电池的放电数据;基于第二时刻和第一时刻的时间间隔、第一开路电压值和第二开路电压值,计算得到电压衰减速率;基于预设电量值、第二开路电压值、第三开路电压值、电压衰减速率、第四时刻和第二时刻的时间间隔,计算得到容量电压曲线的斜率;基于电压衰减速率和斜率,计算得到电池的自放电电流。本发明根据dQ/dV值对电池自放电电流的大小进行修正,直接获得电池的自放电电流,能够更直观的表征电池的自放电电流的大小,提高了测试的效率,也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减少漏判和误判的发生。

    一种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7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3673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310784769.6

    申请日:2023-06-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极片和电化学装置,其中,极片包括集流体,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活性物质层在第一区域内的氟元素占第一区域的活性物质层的总质量的质量百分数与活性物质层在第二区域内的氟元素占第二区域内的活性物质层的总质量的质量百分数之间的差值大于0,小于等于3%;第一区域为活性物质层的背离集流体的一侧表面与第一侧边之间的区域;第二区域为活性物质层靠近集流体的一侧表面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区域;第一侧边与活性物质层的背离集流体的一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活性物质层总厚度的1‑10%;第二侧边与活性物质层靠近集流体的一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活性物质层的总厚度的1‑10%。本发明提供的极片可提高极片的结构强度,降低极片开裂或者掉粉的可能性。

    一种极片及电池
    7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14077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81467.8

    申请日:2023-08-07

    Abstract: 一种极片及电池,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设置于集流体表面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表面设置有纤维纺丝层,所述活性物质层的孔隙率小于所述纤维纺丝层的孔隙率。电池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第一极片的活性物质层表面设置纤维纺丝层,电池的第二极片和纤维纺丝层相对设置,纤维纺丝层将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隔开。纤维材料纺丝层具有导通离子而不导通电子的特性,可取代传统的隔膜。本发明在极片的活性物质层表面设置纤维纺丝层,有利于电解液在负极活性层的浸润,提高活性物质层的注液效率及电芯整体的注液效率,同时纤维纺丝层还可以增加电解液的保液量,从而提升电池的循环性能,提高电芯浸润性,改善电池的低温放电性能。

    电池
    79.
    发明公开
    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45456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405771.8

    申请日:2023-04-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壳体、电芯和过渡件;电芯安装于壳体的内部,且壳体的端壁与电芯的电芯本体间隔设置,端壁具有开孔,过渡件设置在端壁与电芯本体之间,过渡件与端壁固定连接,过渡件在端壁上的投影与开孔在端壁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过渡件上设置有若干个连通孔,连通孔连通开孔和壳体的内部。当电池在后续加工的过程中,过渡件可以对壳体中的电解液起到阻挡的作用,减少电解液的外溢,提高电池的性能且减少外溢的电解液造成开孔周围脏污而影响封口片与壳体之间的连接。

    极片和电池
    80.
    发明公开
    极片和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404114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320092.0

    申请日:2023-03-2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极片和电池。该电池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置在所述集流体至少一面的活性物质层,所述集流体与所述活性物质层之间具有若干个第一区域,以及与所述第一区域相间分布的若干个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含锂化合物。本发明将用于补锂的第一区域设置于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之间,可降低金属锂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提高金属锂的利用率;陈化过程减缓反应,减少产热,提高安全性;同时远离集流体一侧活性物质层表面无副反应产物影响,从而解决电池发软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