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050935B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010958801.4
申请日:2020-09-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光探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包括:衬底;反射层,位于所述衬底表面;探测层,位于所述反射层表面,用于探测光子,所述探测层包括若干超导纳米线单元;匹配层,至少位于所述超导纳米线单元表面且包覆所述超导纳米线单元,至少用于降低所述超导纳米线单元的偏振消光比;通过在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中设置包覆超导纳米线单元的匹配层,能够利用匹配层降低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偏振消光比,从而降低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偏振敏感性,扩大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探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267741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110540178.5
申请日:2021-05-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R33/035 , G01R3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SQUID测试组件串扰的标定、消除方法及系统,包括:模拟与实际被测磁场强度相等或相同量级的正弦磁场;在多通道SQUID测量模块中被串扰通道及串扰通道均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测量被串扰通道及串扰通道的输出信号;在被串扰通道正常工作、串扰通道关闭的情况下,测量被串扰通道的输出信号;基于被串扰通道在有无串扰两种情况下的输出信号变化值及串扰通道的输出信号,计算被串扰通道与串扰通道之间的串扰系数;重复上述步骤依次计算多通道SQUID测量模块中各通道之间的串扰系数,并获取多通道SQUID测量模块的通道串扰系数矩阵。本发明不仅能提高串扰标定的精度、简化串扰的测量步骤,而且能整体对SQUID测量系统的串扰进行精确标定和消除。
-
公开(公告)号:CN114525581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129361.0
申请日:2022-02-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层30度扭角石墨烯单晶晶圆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300‑800nm厚的铜镍单晶衬底,该铜镍单晶衬底中镍原子占原子总数的15‑22%;放入化学气相沉积炉中,在氩气和氢气比为(100‑300sccm):(5‑15sccm)的气体氛围和1050℃‑1100℃的温度下退火;然后在氩气、氢气和甲烷比为(100‑300sccm):(5‑15sccm):(0.025‑0.5sccm)的气体氛围和1050℃‑1100℃的温度下进行生长得到双层30度扭角石墨烯单晶晶圆。根据本发明的制备方法,采用铜镍单晶薄膜作为衬底,结合退火阶段和生长阶段可以得到大尺寸晶圆级的双层30度扭角石墨烯单晶晶圆。
-
公开(公告)号:CN113234442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509612.3
申请日:2021-05-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9K11/65 , C09K11/02 , B82Y20/00 , B82Y40/00 , C07F5/00 , C07D257/02 , C07D265/32 , C01B32/184 , C01B32/194 , G01N21/64 , G01N24/08 , H01F1/00 , H01F4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顺磁性手性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所述顺磁性手性石墨烯量子点的原料组分包括手性石墨烯量子点、螯合剂和顺磁性金属离子,所述手性石墨烯量子点与螯合剂通过相互之间官能团反应形成共价键,所述螯合剂与所述顺磁性金属离子通过配位键键合。本申请中顺磁性手性石墨烯量子点稳定性强,能够将荧光特性、手性、顺磁性集合于同一材料上,可用于手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监测,并将手性相互作用过程转换为磁信号由核磁共振设备读出,或将手性相互作用过程转换为光信号读出,或同时使用磁信号与光信号进行双模式信号读出。
-
公开(公告)号:CN109205599B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1811042914.9
申请日:2018-09-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C01B32/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温制备石墨烯单晶晶圆的方法,包括:在单晶绝缘衬底表面沉积一层二元铜基合金薄膜,将该合金薄膜置于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中进行退火处理,通入气态碳源,低温下外延生长石墨烯单晶晶圆。该方法降低石墨烯的褶皱,进而提高石墨烯的电学性能,降低石墨烯单晶晶圆的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3030798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251821.2
申请日:2021-03-0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R33/022 , G01R33/0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探头及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系统,所述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探头包括:固定支架,安装于固定支架上的3个平面梯度计及2个轴向梯度计;其中,第1个平面梯度计用于测量Gxy和Gyx中的任一平面梯度分量,第2个平面梯度计用于测量Gxz和Gzx中的任一平面梯度分量,第3个平面梯度计用于测量Gyz和Gzy中的任一平面梯度分量,2个轴向梯度计用于测量Gxx、Gyy和Gzz中的任两个轴向梯度分量。通过本发明提供的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探头及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系统,解决了现有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探头只适用于静态测量、低灵敏度动态测量的问题或需要结合旋转结构,导致系统构建比较复杂,实用性不强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611994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520306.1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及其基线校准方法,所述成像系统包括:设于射频屏蔽室内的核磁共振线圈组、预极化线圈、参考通道、第一SQUID读出电路、程控运算处理器、检测通道和第二SQUID读出电路,及设于射频屏蔽室外的SQUID控制/数据采集器和上位机;本发明利用参考通道的输出来补偿检测通道所探测的磁信号,以此抵消检测通道中的涡流磁场脉冲,从而减小检测通道的输出漂移,使其输出信号的基线稳定。通过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及其基线校准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通过强预极化磁场脉冲及增大二阶梯度计尺寸来提高极低场核磁共振成像的信噪比时导致输出信号基线漂移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229510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11101934.6
申请日:2020-10-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光子探测器及制备方法,包括:衬底及形成于所述衬底上的超导线,所述超导线包括多个直线部及连接直线部的拐角部;其中,所述超导线的拐角部的厚度大于直线部的厚度。本发明的单光子探测器及制备方法将超导线拐角部的厚度加厚(大于直线部厚度),从而提升拐角区域的临界电流。尽管超导线拐角部仍然存在“电流拥挤效应”,但因为拐角区域整体的临界电流提升至高于直线部的临界电流水平,拐角区域不再是限制整体超导线临界电流的瓶颈,从而达到抑制拐角区域“电流拥挤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1714646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1910687518.X
申请日:2019-07-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生物质材料、无机稀土盐和溶剂;将生物质材料和无机稀土盐加入溶剂中,获得第一混合体系;将第一混合体系进行溶剂热反应处理,获得第二混合体系;对第二混合体系依次进行抽滤、透析和真空干燥,获得造影剂;造影剂用于荧光-核磁共振双模态成像。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模态造影剂的制备方法步骤简单,材料成本低,且能够快速制备,制得的造影剂在应用中弛豫率较高,且同时具有的荧光特性使得该造影剂具有荧光-核磁共振双模态成像的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1443442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2010192524.0
申请日:2020-03-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SNSPD阵列与光波导阵列的耦合装置及方法,该耦合装置包括金属底座、硅衬底层、DBR介质层和上表面刻蚀有SNSPD阵列的氮化铌层,光波导阵列和固定座,其中,单元光波导与单元SNSPD一一对应,固定座的一端与光波导阵列的侧表面连接另一端与金属底座的上表面连接。本申请相较于传统的单个SNSPD器件与单根光纤耦合的方法,本申请具有提高SNSPD集成度、拓展器件规模等优点,并且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SNSPD大批量生产,此外,相较于片上集成斜入射耦合或射倏逝波耦合方法,采用分离式垂直耦合的方法将SNSPD阵列与光波导阵列直接耦合,能够有效减少光路损耗,提高光耦合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