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制备二氧化钛纳米中空球有序薄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32172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310131739.1

    申请日:2013-04-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大面积制备二氧化钛纳米中空球有序薄膜的方法,通过聚苯乙烯球在气-液界面形成有序单层自组装膜,再把该聚苯乙烯球单层薄膜提取转移到任意基底上。晾干后,再通过磁控溅射或者钛酸异丙酯溶液水解的途径实现二氧化钛纳米膜在聚苯乙烯球模板上的包覆沉积。最后通过480℃下高温烧结3小时候去除有机模板,即获得产品。本发明制备得二氧化钛中空球膜中中空球直径(150和450纳米)和膜的厚度均可控(160~850.7纳米),晶化良好,重复性好,且在宽波段范围对可见光具有可调控的吸收和反射,可大范围地用作光催化剂、太阳能吸收及散射材料、电极材料及气体传感器。

    一种内力测量传感器
    8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08234B

    公开(公告)日:2015-01-14

    申请号:CN201310178717.0

    申请日:2013-05-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一种内力测量传感器,以安装台板的中心为原点,设定x、y、z轴,包括基座、安装台板、两组平面测力结构、至少四根竖向测力杆的竖向测力结构以及若干连接件,安装台板设于基座上方,一组平面测力结构位于基座垂直于xoz平面的两侧中的任一侧,另一组平面测力结构位于基座垂直于yoz平面的两侧中的任一侧,两组平面测力结构一端固定于基座上,另一端经由位于安装台板侧壁上的连接件与安装台板相连,竖向测力杆设有若干应变片,两端经由连接件与基座和安装台板连接。本发明所示内力测量传感器的基座与基础连接,安装台板与上部结构连接,柱底截面的内力通过安装台板传递给传感器,传力路径明确,为结构非线性分析在内力层次上进行对比提供了依据。

    大面积制备二氧化钛纳米中空球有序薄膜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32172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31739.1

    申请日:2013-04-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大面积制备二氧化钛纳米中空球有序薄膜的方法,通过聚苯乙烯球在气-液界面形成有序单层自组装膜,再把该聚苯乙烯球单层薄膜提取转移到任意基底上。晾干后,再通过磁控溅射或者钛酸异丙酯溶液水解的途径实现二氧化钛纳米膜在聚苯乙烯球模板上的包覆沉积。最后通过480℃下高温烧结3小时候去除有机模板,即获得产品。本发明制备得二氧化钛中空球膜中中空球直径(150和450纳米)和膜的厚度均可控(160~850.7纳米),晶化良好,重复性好,且在宽波段范围对可见光具有可调控的吸收和反射,可大范围地用作光催化剂、太阳能吸收及散射材料、电极材料及气体传感器。

    智能拉索及使用该拉索的风力发电高塔

    公开(公告)号:CN102182645B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110029342.2

    申请日:2011-01-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拉索及使用该拉索的风力发电高塔,该智能拉索包括顶部锚环、中部锚环、滑轮、SMA筋和预应力索,预应力索一端连接顶部锚环,另一端固定于安装智能拉索的装置的底部,预应力索中间穿过依次相间隔安装的中部锚环和滑轮,顶部锚环与中部锚环之间、中部锚环与滑轮之间的预应力索都穿设有SMA筋。将该智能拉索安装于风力发电塔架中,其中智能拉索的顶部锚环固定于塔架顶部,滑轮固定于塔架的塔壁上,预应力索一端连接顶部锚环,另一端固定于基础中。本发明采用智能拉索可以减少和控制水平方向的振动,克服目前常用的风力发电高塔系统存在的抗振性能差,容易被强风、强浪等自然因素破坏的缺点。

    阻尼减振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风力发电高塔

    公开(公告)号:CN102146975B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110029590.7

    申请日:2011-01-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减振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风力发电高塔,该阻尼减振装置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粘弹性材料,粘弹性材料夹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之间。并将该阻尼减振装置安装于风力发电塔架中,从而,通过粘弹性材料的有效耗能,本发明的风力发电高塔减振装置可以较好地减少和控制塔体的动力响应,克服目前常用风力发电高塔系统所存在的抗振性能差,容易在强风、强浪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缺点。

    一种节能低成本可合金化的复合坩埚

    公开(公告)号:CN102818454A

    公开(公告)日:2012-12-12

    申请号:CN201210285110.8

    申请日:2012-08-1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节能低成本可合金化的复合坩埚,由间隙配合的耐高温陶瓷内胆及外层的石墨发热体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既可以在金属材料自身感应发热之外,利用石墨坩埚作为第一发热体、提高加热效率,又可以避免所熔炼的材料与石墨坩埚接触、保持碳含量的稳定,还可以通过选用适当材质的坩埚内胆将所熔炼材料进行微合金化。

    智能防渗漏输水管道接口
    8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748548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210199945.1

    申请日:2012-06-1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李杰 傅俊 刘威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防渗漏输水管道接口,属于给排水工程领域。所述管道接口包括承口、插口和胶圈,所述承口内壁设置凹槽,所述胶圈包括邵氏硬度50°±5°的软胶部分和邵氏硬度88°±3°的硬胶部分,使用时插口插入承口内,胶圈放置于凹槽中,硬胶部分将胶圈固定在承口内,在软胶和硬胶部分之间设置遇水膨胀橡胶形成胶圈。本发明采用新型密封胶圈代替现有接口中的胶圈,新型密封胶圈包含遇水可膨胀橡胶,在渗漏发生时能膨胀产生压力,达到防止给水管渗漏的目的。

    一种具有智能自修复功能的管道接口

    公开(公告)号:CN102182888B

    公开(公告)日:2012-06-06

    申请号:CN201110113274.8

    申请日:2011-05-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李杰 臧正义 刘威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智能自修复功能的管道接口,包括承口、插口、球壳式压兰、活络节、形状记忆合金、法兰配盘、位移传感器和套管,承口由半球形结构和圆柱形结构连接组成,球壳式压兰一侧与承口半球形一侧连接,活络节为球形中部空心结构,活络节位于球壳式压兰与承口下方组成的半球形空间内,插口位于活络节内部,插口与承口条形一侧在同一平面上,活络节与插口连接处设有胶圈和限位环;法兰配盘为圆环结构,法兰配盘位于插口和承口条形一侧圆柱管体的圆周外表面上;法兰配盘与套管间连接有形状记忆合金,套管两端分别位于插口和承口两侧圆柱管体的圆周外表面上;位移传感器通过电源线连接数据采集设备。本发明结构新颖,使用方便,避免了管线破坏,提高了管线工作可靠性。

    一种具有大变形能力的新型管道柔性接头

    公开(公告)号:CN102261534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113207.6

    申请日:2011-05-0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nventor: 李杰 臧正义 刘威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大变形能力的新型管道柔性接头,由承口、插口、限位环、活络节和压兰组成,承口由圆球形的空心结构和圆柱体的空心结构连接组成;活络节为中部圆柱空心的球体结构,圆柱管体结构的一端为承口,另一端为插口;压兰为球壳形结构,压兰与承口圆球形结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活络节球的外表面位于承口与压兰内部组成的半球形空间内,插口插入活络节圆柱体侧壁空心部位一侧,插口上设有两个限位球,使插口在活络节内部的圆柱形中空部分,限制滑动一定距离。本发明实现管道的接头既能提供连接密封作用又能作为变形补偿装置,克服了现有接头技术补偿能力不足或工艺过于复杂的缺点,从而更大程度地避免了管道在变形作用下的破坏,又不致成本过分提高。

    阻尼减振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风力发电高塔

    公开(公告)号:CN102146975A

    公开(公告)日:2011-08-10

    申请号:CN201110029590.7

    申请日:2011-01-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减振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风力发电高塔,该阻尼减振装置包括第一钢板、第二钢板和粘弹性材料,粘弹性材料夹于第一钢板和第二钢板之间。并将该阻尼减振装置安装于风力发电塔架中,从而,通过粘弹性材料的有效耗能,本发明的风力发电高塔减振装置可以较好地减少和控制塔体的动力响应,克服目前常用风力发电高塔系统所存在的抗振性能差,容易在强风、强浪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破坏的缺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