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覆冰导线支撑装置
    8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3162342U

    公开(公告)日:2013-08-28

    申请号:CN201220708724.8

    申请日:2012-12-20

    Abstract: 一种覆冰导线支撑装置,包括夹头以及底座,所述夹头中部设有圆形夹槽,其开口向上,所述圆形夹槽底部设有与所述圆形夹槽同轴心的通孔,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底座螺接,所述夹头与所述底座之间有间距,所述间距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插入于所述夹头与所述底座相对面相错设置的插孔内,本实用新型作为一种用于模拟覆冰导线扭转刚度的风洞试验测试支撑装置,简单实用。

    一种可拆卸式辅助脚钉
    8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6769516U

    公开(公告)日:2017-12-19

    申请号:CN201720598998.9

    申请日:2017-05-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电线路铁塔组立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拆卸式辅助脚钉,主要由角钢卡具、脚钉和固定螺栓组成,角钢卡具由两块长度为70mm的L70×5mm角钢加工而成,上下两块并接地方全部采用焊接,角钢卡具水平肢边开40mm槽口,用来卡铁塔主材,每块角钢两端焊接15mm厚补强板,补强板上应设置与ф16螺栓孔,孔内有与M16配套的螺纹。脚钉采用M16×200mm标准花纹脚钉,脚钉前端焊接块圆钢板,增加接触面,钢板表面设置MC尼龙衬板,保护主材镀锌,固定螺栓采用6.8级M16×45mm标准螺栓。本实用新型方便施工人员在高处作业时上下铁塔,省时省力,保证高处作业人员安全,也可提升铁塔组立工效。

    输电线路用减振装置
    8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377239U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620148861.9

    申请日:2016-02-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输电线路用减振装置。该装置包括环形框体、夹持体、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悬挂体。夹持体与环形框体相连接,夹持体用于与输电线路相连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依次转动连接,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还与环形框体转动连接;悬挂体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相连接,悬挂体、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的运动范围均在环形框体内。当输电线路舞动时,输电线路带动各连杆和悬挂体一同运动,由于悬挂组件具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悬挂组件对输电线路的舞动具有抑制作用;由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和悬挂体均设置在环形框体内,所以避免了由于加装各连杆和悬挂体而产生电晕的问题。

    一种铝合金芯铝绞线用耐张线夹

    公开(公告)号:CN203352096U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申请号:CN201320394593.5

    申请日:2013-07-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铝合金芯铝绞线用耐张线夹,该铝合金芯铝绞线用耐张线夹包括引流板(6)和与其连接的引流线夹(7),耐张钢锚(3)及其外依次套接的铝合金管(4)和耐张铝管(5),套接压接部分别为耐张钢锚(3)的锚头(31)和中部连接部(32),铝合金管(4)和耐张铝管(5)的未压接端有容纳铝合金芯铝绞线的内芯(1)和绞线(2)的空腔,耐张铝管(5)中部外壁设置引流板(6),铝合金芯铝绞线、耐张钢锚(3)、铝合金管(4)和耐张铝管(5)同轴,耐张钢锚(3)与铝合金管(4)为预先压接。该耐张线夹采用成熟的液压工艺压接,且耐张钢锚与铝合金管厂内压接,减小现场施工,零部件少操作方便,压接质量易得到保障耐腐蚀性好,选用优质材料,安装简单,便于施工,机械性能、电气性能良好,质量稳定。

    输电线路用减振装置
    8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5544128U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620149212.0

    申请日:2016-02-2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装置。该装置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具有预设重量的悬挂体、环形框体和夹具。夹具与环形框体相连接,夹具用于与输电线路相夹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环形框体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悬挂体相连接;第二连杆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与环形框体转动连接,第二杆体与第一连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悬挂体的运动范围均在环形框体内。输电线路舞动时,环形框体、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悬挂体一起摆动,而悬挂体具有一定的重量,悬挂体对输电线路的舞动具有抑制作用;由于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悬挂体设置在环形框体内,所以避免了由于安装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悬挂体而产生电晕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