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结构及室外机
    81.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7844258U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21651148.8

    申请日:2022-06-28

    IPC分类号: F24F13/20 F24F1/56 F24F1/0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面板结构及室外机。本实用新型的面板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直板、曲板和第二直板,第一直板和第二直板垂直设置,第一直板的表面和第二直板的表面相切于曲板的表面,第二直板远离曲板的一端设置有加强边,加强边上延伸设置有卡扣,卡扣的延展方向平行于第二直板的平面,第一直板用于覆盖室外机的压机腔,第二直板用于抵接压机腔的边缘,卡扣用于与压机腔的边缘卡接固定。本申请的面板结构不使用折边而通过卡扣来与压机腔进行固定,可以避免折弯刀加工面板结构时与面板结构发生干涉,提高面板结构加工曲面时的加工成功率。

    一种全逆流套管换热器及空气源热泵

    公开(公告)号:CN215909728U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21189953.9

    申请日:2021-05-2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逆流套管换热器及空气源热泵,全逆流套管换热器包括:换热模块、换向模块,第一三通、第二三通、第三三通、第四三通、所述换热模块顶部表面开设有冷媒出口,所述换热模块侧面上部开设有冷媒进口、出水口,所述换热模块侧面下部开设有进水口,所述换热模块的冷媒出口通过第一三通与换向模块连接,所述换热模块的冷媒进口通过第二三通与换向模块连接,所述换向模块通过第三三通、第四三通与热泵机组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套管的换热模块与换向模块分开设计,结构简洁,在水路接口固定不变时,无论热泵机组在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均能保持逆流换热,保证最佳的换热效果,提升热泵机组的性能。

    S型微通道冷凝器及其双胆热泵换热水箱以及热泵热水器

    公开(公告)号:CN214701342U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20224385.5

    申请日:2021-01-26

    发明人: 莫顺权 梁晓恩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S型微通道冷凝器及其双胆热泵换热水箱以及热泵热水器,所述的S型微通道冷凝器,包括两端封堵的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以及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竖管和第二竖管的多根并列设置的微通道管,每一所述微通道管的外形设为S型的扁条结构,其内设有至少一个用于制冷剂流动的微通道,进汽管设于第一竖管或第二竖管的顶部,回液管设于第一竖管或第二竖管的底部。采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S型微通道管,可将换热水箱设计为超薄的长方形,且能实现双内胆减薄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双内胆筒身外壁的换热接触面,实现最大的冷凝换热效果。

    一种热泵用的集中排水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2109096U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20660044.8

    申请日:2020-04-27

    IPC分类号: F25B47/00 F25B30/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泵用的集中排水结构。一种热泵用的集中排水结构,包括换热器、设置在换热器下方的接水盘组件,在所述接水盘组件的下端设有冷凝水口;其中,在所述接水盘组件的内表面粘接有用于防止冷凝水冻结的发热膜组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热泵用的集中排水结构,能够有效排出冷凝水并且机体制热效果好。

    一种集成二次泵供水的水箱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2108611U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20671041.4

    申请日:2020-04-28

    IPC分类号: F24D3/10 F24D19/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二次泵供水的水箱结构,包括防护壳;在防护壳内设有供水组件和水箱;供水组件包括用于给主机回水的主机回水管道、用于接收主机出水并给水箱回水的主机出水管道、用于给末端供暖器供水的末端供暖管道、用于接收末端供暖器回水并给水箱回水的末端回水管道,主机回水管道通过供水支管与末端供暖管道连通,在主机回水管道上设有用于给主机回水的一次循环泵,在末端供暖管道上设有用于抽吸主机给水和水箱水的二次循环泵;其中,主机回水管道的回水口、主机出水管道的出水口、末端供暖管道的回水口、末端回水管道的出水口均与水箱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占用空间小、能够降低水泵运转噪音、避免阀件受外部因素影响损坏的优点。

    一种热水空调地暖水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0035659U

    公开(公告)日:2020-02-07

    申请号:CN201822076819.2

    申请日:2018-12-11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水空调地暖水路系统,包括热泵机组、电磁三通阀、集成水箱、第一用户终端以及第二用户终端。跟现有技术相比,该水路系统将两个水箱的腔室集中于一个水箱内,再通过电磁阀和接头实现腔室之间的并联,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系统管路的复杂程度,减少了管路的配件,降低了系统的故障率,提高了系统的安装效率,缩小了系统的占用空间;与此同时,通过控制电磁阀的通断,切换水路系统中水的流向,使得一个水箱即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热水使用、采暖、制冷等多种需求;此外,通过对各水口接头的尺寸进行标准化统一整合定制,使得水路系统的各部分管路都能够方便拆装和维修,并且可避免因尺寸不匹配或配件尺寸发错等问题带来的安装麻烦。

    一种地暖水箱结构
    8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09840231U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20076342.X

    申请日:2019-01-16

    IPC分类号: F24D3/02 F24D3/10 F24D19/06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暖水箱结构,包括内胆、外壳、保护罩和泵水组件,外壳包覆内胆,外壳与内胆之间填充形成有保温层,内胆开设有出水口,外壳对应出水口的位置开设有第一通孔,保护罩与外壳连接形成密闭的容纳腔,泵水组件与出水口连接且设置于容纳腔内。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壳与内胆之间填充形成保温层,提高对内胆中储存的液体的保温效果;第二,通过保护罩与外壳之间形成密闭的容纳腔,将泵水组件设置于容纳腔内,保护罩起到防雨、防晒和防尘的作用,有效保护泵水组件,延长了泵水组件的使用寿命。

    一种换热器及热泵机组
    8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959076U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20087329.5

    申请日:2024-01-12

    IPC分类号: F25B39/04 F25B30/00 F25B41/40

    摘要: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及热泵机组,换热器包括:主体、换热管路、过冷管路和连接管路;换热管路设置于主体内;过冷管路设置于主体内,过冷管路包括过冷入口和过冷出口;连接管路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第一管段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二管段包括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第三管段包括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第一端口与换热管路连通,第二端口连通于第三管段,第三端口连通于第一管段,第四端口连接于过冷入口,第五端口连接于过冷出口,第六端口连接至节流装置;第一管段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二管段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本申请有效提高制冷模式下的蒸发量,同时避免冷媒进入过冷段,进而提高制热模式下的冷凝量。

    一种换热机构和采暖机
    8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959064U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23362218.5

    申请日:2023-12-08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机构和采暖机,其中,换热机构包括换热器和经济器,换热器上设有用于制冷剂流通的第一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分别与第一入口相连通,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之间设有第一通道,经济器上设有用于制冷剂流通的第二入口和第三出口,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相连通,第一入口与第三出口之间设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上设有用于循环制冷剂的压缩机,经济器上设有用于连接待冷却物体的入水口和出水口,该换热机构装配在采暖机上,能够提升采暖机可靠性,极大减少管路及焊口,减少零部件的数量,换热器和经济器集成化的设计降低采暖机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且集成化设计减低售后的难度,有效减少检测步骤。

    吊具
    90.
    实用新型
    吊具 有权

    公开(公告)号:CN220618084U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322263168.9

    申请日:2023-08-22

    IPC分类号: B66C1/10 F16F15/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吊具,吊具包括开设有第一挂孔的第一板体、具有卡接部的第二板体,以及开设有第二挂孔的减震套。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减震套套设在所述第一板体上且所述第一挂孔与所述第二挂孔相通。本实用新型的吊具包括减震套,减震套套装在吊具的第一板体上,无需螺钉连接,安装过程简单且方便,通过减震套包裹第一板体,增加了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减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