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25705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510237452.X
申请日:2025-03-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 C01G15/00 , C01F17/10 , C01F17/30 , C01G25/00 , C01G29/00 , C01G30/00 , C01G33/00 , C01G35/00 , C01G39/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固体电解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硒类掺杂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化学通式为Li6±iP1‑xMxS5‑ySeyX,其中0≤i<1,0<x<1,0<y<1,M为Zr、Ta、Nb、Mo、Bi、In、Y中的一种或多种,X为Cl、Br、F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通过引入更大离子半径和更低电负性的硒元素取代硫元素,并引入Zr、Ta、Nb、Mo、Bi、In或Y元素,掺杂后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体系在保证高离子电导率的同时,兼具优良的对空气、对有机溶剂和对锂稳定性,且组装的全固态电池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47299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0043788.9
申请日:2022-01-1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解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充电时负极析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硫化物无机固体电解质粉体溶解于醇溶剂中,形成澄清溶液;(2)将澄清溶液与负极粉体混合,形成均匀的前驱体溶液;(3)将前驱体溶液在惰性气体中高温热处理,使电解质析出并重结晶,得到复合粉体;(4)将该复合粉体作为负极材料应用于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该复合粉体具有核壳结构,作为负极材料增强了大倍率下的锂离子快速嵌入/脱出的能力;采用该复合粉体作为负极材料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可以消除室温下充电时负极析锂的问题,且循环稳定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8017006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207239.X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67 , H01M10/052 , H01M10/056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钠金属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方法包括:将碱金属硝酸盐溶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溶液A;将有机锂/钠盐溶于脂类溶剂中,得到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得到混合溶液;将一价碱金属卤化物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所述的锂/钠金属电池电解液。本发明的锂/钠金属电池电解液不仅可以促进锂/钠金属负极表面形成薄且致密的SEI膜,促进锂/钠离子的均匀沉积,而且还可以使金属负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保持表面光滑,减少负极表面枝晶生长的位点,从而达到抑制枝晶生长,保护电池安全的目的。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有利于规模化推广。
-
公开(公告)号:CN11705979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314613.8
申请日:2023-10-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40 , H01M10/058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一体化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一种一体化电池组件,依次包括三维锂硼合金纤维负极、聚合物电解质以及隔膜;所述三维锂硼合金纤维负极包括锂硼合金纤维骨架和自由锂,所述聚合物电解质包括锂盐和聚合物;所述三维锂硼合金纤维负极由锂硼合金负极经过化学刻蚀得到。所述一体化电池组件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55150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0042179.6
申请日:2023-01-12
Applicant: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4M1/18 , H04M1/02 , H04B1/381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含其的全固态锂电池。所述复合正极材料为核壳结构,从内向外依次包括镍钴锰酸锂颗粒、铌酸锂层、磷酸锂层和含磷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层。所述复合正极材料是通过将铌酸锂包覆的镍钴锰酸锂与含磷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混合,煅烧的方法得到。本公开提供的复合正极材料既能抑制镍钴锰酸锂与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界面反应,保证镍钴锰酸锂结构及组分的稳定,又增大了正极活性材料与固体电解质的界面接触面积,提高了界面稳定性,使得采用该复合正极材料组装成的全固态锂电池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072961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206178.0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核壳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制备方法及全固态电池。所述核壳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以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为内核,卤化锂类化合物包覆在所述硫化物固体电解质表面形成外壳。所述核壳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和含卤元素类化合物混合后进行热处理,冷却后得到核壳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本发明的核壳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在保证较高的锂离子电导率的同时,兼具金属锂稳定性和湿空气稳定性,且组装的全固态电池,展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979027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210425024.6
申请日:2022-04-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1395 , H01M4/40 , H01M10/052 , H01M10/056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锂离子电导率的聚合物电解质‑锂硼合金负极一体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锂硼合金负极进行电化学脱锂得到三维锂硼合金纤维负极;(2)锂盐溶解于溶剂Ⅰ中络合得到准离子液体,再将准离子液体与聚合物溶解分散在溶剂Ⅱ中,得到聚合物电解质浆料;(3)将聚合物电解质浆料沉积于步骤(1)中的三维锂硼合金纤维负极上,除去溶剂Ⅱ得到所述的聚合物电解质‑锂硼合金负极一体化材料。本发明将锂硼合金负极进行脱锂处理制得三维锂硼合金纤维负极,该纤维负极具有扩散渗透空间结构,能够与聚合物电解质形成良好的一体化结构,在界面处形成良好的接触状态,进而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149095B
公开(公告)日:2023-06-27
申请号:CN202211077906.4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纯硫银锗矿相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高纯硫银锗矿相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分子式如式I所示:Li6±iP1‑eEeS5±i‑gGgX1±i±tTt 式I;式I中,0≤i<1,0≤e<1,0≤g<1,0≤t<1,E为Ge、Si、Sn、Sb中的一种或多种,G为Se和/或O,X为Cl、Br、I中的一种或多种,T为Cl、Br、I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高纯硫银锗矿相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为纯相。纯相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且具有优异的对空气稳定性、优异的对有机溶剂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对锂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95600A
公开(公告)日:2023-04-21
申请号:CN202310282616.1
申请日:2023-03-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全固态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包覆层的元素掺杂硫化物固体电解质及制备方法。所述具有包覆层的元素掺杂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以元素掺杂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为核心,表面包覆有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括氧化物、磷酸盐和氟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元素掺杂的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包覆层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结构稳定性和锂离子传输性能,有效地保护内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显著的提高湿空气和锂金属稳定性,用其组装的全固态电池展现出优异的长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939320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724749.1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IPC: H01M4/134 , H01M4/62 , H01M4/1395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LiF‑Li3N多功能界面层的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具有LiF‑Li3N多功能界面层的锂负极由五氟苯甲酰胺溶液涂覆于锂金属表面形成。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具有LiF‑Li3N多功能界面层的锂负极可实现对锂负极的保护,提升全固态锂电池安全性,将该负极用于全固态锂电池中,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实现均匀的锂沉积和剥离,改善全固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