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603C
公开(公告)日:2004-03-17
申请号:CN00107244.7
申请日:2000-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
IPC: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造室温二次锂电池的高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各组分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干法、湿法或热法倒相工艺,通过对温度、时间等的控制得到具有高温自封闭机制的微孔聚合物隔膜。该隔膜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孔隙率高,孔径尺寸可控,塑性好,吸液量大,表面粘附性强,有较高机械强度,利于制造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的二次锂电池,该电池适于大电流充放电。本发明的隔膜也可用作分离膜和支撑膜。
-
公开(公告)号:CN1142602C
公开(公告)日:2004-03-17
申请号:CN00107243.9
申请日:2000-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
IPC: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造室温二次锂电池的高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热固性树脂及引发剂、促进剂、交联剂等与热塑性聚合物共溶于溶剂和非溶剂的混合液中形成均相溶液或悬浊液,采用干法、湿法或热法倒相工艺,通过对温度、时间等的控制得到微孔聚合物隔膜。该隔膜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孔隙率高,孔径尺寸可控,吸液量大,表面粘附性强,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利于制造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的二次锂电池,该电池适于大电流充放电。该隔膜也可用作分离膜和支撑膜。
-
公开(公告)号:CN1322019A
公开(公告)日:2001-11-14
申请号:CN00107243.9
申请日:2000-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
IPC: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造室温二次锂电池的高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将热固性树脂及引发剂、促进剂、交联剂等与热塑性聚合物共溶于溶剂和非溶剂的混合液中形成均相溶液或悬浊液,采用干法、湿法或热法倒相工艺,通过对温度、时间等的控制得到微孔聚合物隔膜。该隔膜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孔隙率高,孔径尺寸可控,吸液量大,表面粘附性强,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利于制造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的二次锂电池,该电池适于大电流充放电。该隔膜也可用作分离膜和支撑膜。
-
公开(公告)号:CN1322020A
公开(公告)日:2001-11-14
申请号:CN00107244.7
申请日:2000-04-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
IPC: H01M2/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制造室温二次锂电池的高能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将各组分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采用干法、湿法或热法倒相工艺,通过对温度、时间等的控制得到具有高温自封闭机制的微孔聚合物隔膜。该隔膜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孔隙率高,孔径尺寸可控,塑性好,吸液量大,表面粘附性强,有较高机械强度,利于制造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的二次锂电池,该电池适于大电流充放电。本发明的隔膜也可用作分离膜和支撑膜。
-
公开(公告)号:CN116081588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111308255.0
申请日:2021-11-05
Applicant: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58 , C01B25/4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其化学分子通式为Ni0.5‑xMn1.5‑y‑sAs(PO4)z(B)u,其中,A为非锂金属元素和/或准金属元素,B为OH‑或CO32‑,‑0.2≤x≤0.2,‑0.2≤y≤0.2,0≤s≤0.1,0.003≤z≤0.07且1.8≤u≤4.4,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中P元素不均匀的分布。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前驱体的制备方法,通过将水溶性磷酸盐与水溶性镍盐、锰盐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条件,使磷与镍、锰金属离子实现共沉淀。进一步,本申请还涉及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825247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298740.8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139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38 , H01M4/48 , H01M4/587 , H01M4/62 , B82Y30/00 , B82Y40/00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申请的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集流体的表面上的第一活性层、导电层以及第二活性层;第一活性层的材料包括第一活性材料,第一活性材料包括碳材料;导电层的材料包括导电剂;第二活性层的材料包括第二活性材料,第二活性材料包括片状硅基材料。本申请的负极极片能够使电池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937772B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210446202.3
申请日:2022-04-26
Applicant: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负极材料、负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技术领域。该负极材料包括硅基材料、碳包覆锡纳米线和碳纳米管。碳包覆纳米线和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和弹性,其与硅基材料混合以后,可以形成三维导电网络结构,可以缓解负极材料脱嵌锂的体积效应,使电池的比容量较大、循环稳定性较高;同时,负极材料具有很好的离子导电率和电子导电率,导电能力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4512659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011284611.5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尖晶石结构正极活性材料,包含:包括尖晶石相和类岩盐相的初级粒子,所述初级粒子中所述尖晶石相为内核,所述类岩盐相分布在所述尖晶石相的表面构成外壳;所述尖晶石相由具有尖晶石晶体结构的含锂化合物形成,所述含锂化合物的化学式为Li1+xNi0.5‑yMn1.5‑zMsOu,其中,M选自第3~5周期的主族金属元素、过渡金属元素中的至少一种,‑0.2≤x≤0.2,‑0.2≤y≤0.2,‑0.2≤z≤0.2,0<s≤0.2,3.8≤u≤4.2;所述类岩盐相中还掺杂有磷元素,所述磷元素从外向内梯度分布。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所述改性尖晶石结构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含有该改性尖晶石结构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4512644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011286744.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镍锰酸锂改性材料和镍锰酸锂改性材料表面的包覆层,包括碳和无机化合物,碳层靠近镍锰酸锂改性材料分布,无机化合物层叠加在碳层上;镍锰酸锂改性材料包括内核尖晶石相和外壳为类岩盐相的初级粒子;类岩盐相中包含Mg、Zn、Ni、Mn、Fe、Co、Ti、Cr、Y、Sc、Ru、Cu、Mo、Ge、W、Zr、Ca、Ta、Sr、Al、Nb、B、Si、F和S中的至少一种占位元素,占位元素位于尖晶石相的16c或8a位置;类岩盐相中还掺杂有磷元素,磷元素从类岩盐相的外表面向内部呈梯度分布。本发明还公开了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含有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4512641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011284599.8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极活性材料,包括镍锰酸锂改性材料和镍锰酸锂改性材料表面的包覆层,包括碳和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具有‑N键或者‑COO键,碳层靠近镍锰酸锂改性材料分布,有机化合物层叠加在碳层上;镍锰酸锂改性材料包括内核尖晶石相和外壳为类岩盐相的初级粒子;类岩盐相中包含Mg、Zn、Ni、Mn、Fe、Co、Ti、Cr、Y、Sc、Ru、Cu、Mo、Ge、W、Zr、Ca、Ta、Sr、Al、Nb、B、Si、F和S中的至少一种占位元素,占位元素位于尖晶石相的16c或8a位置;类岩盐相中还掺杂有磷元素,磷元素从类岩盐相的外表面向内部呈梯度分布。本发明还公开了正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含有该正极活性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