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019893A
公开(公告)日:2022-02-08
申请号:CN202111264596.2
申请日:2021-10-28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5B19/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船舶用电驱动舷侧阀控制系统,采用电驱动的方式,通过监控装置电能输出控制阀件中电机转向,驱动阀件开启及快速关闭,保证船舶、潜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电驱动控制取消了繁杂的液压机构与管路,简化了能量流通环节,不仅简化了舷侧阀控制系统的结构,还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监控装置采用远程电操、本地电操、分系统电操的三级控制策略,在保证全船安全性的前提下,极大的改善了系统的可操性。本发明采用简单的结构确保了高安全性及可靠性,同时具备高效率、易操作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949280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208079.3
申请日:2021-10-18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H02M3/335 , H02M7/5387 , H02M7/06 , H02M1/14 , H02M1/4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纹波输出的高效潜器用消磁电源,通过调压电路、逆变桥和极性变换的三重控制,实现消磁电源宽直流电压输入和高效率(≥91%),并结合输入输出EMI滤波器电路,实现低输出纹波(≤2%),实现了直流幅压宽电压范围输入下的高效率电能转换。本发明具有较高的电能转换效率(≥91%),潜器在水下长时段使用本发明减少了潜器的能源消耗,提高了潜器的续航力。本发明的消磁电源由直流电网供电,具有较低的输出纹波干扰(纹波系数≤2%),使得消磁系统不会与潜器上的敏感设备造成干扰,提高了全船的电磁兼容性,潜器消磁绕组设计时不用避开敏感设备,降低了潜器消磁系统的设计难度,确保了潜器的磁隐形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6101874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610410523.2
申请日:2016-06-12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H04Q11/00
Abstract: 一种基于无源光网络的海洋平台内通系统设计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网络部署与信息流程设计:网络部署采用分层式设计,主要分为综合布线接入层、光分路层、用户接口层;信息流程设计采用EPON光路技术实现,综合布线接入设备和用户接口盒之间采用光纤传输链路进行连接;2)业务分配与带宽保证:EPON光路下,综合布线接入设备具备基于用户接口盒的MAC地址认证方式,拒绝非法用户接口盒的接入;EPON光路提供上下行1.25Gbps的对称带宽,光纤传输链路采用WDM技术实现单纤双向传输。本发明实现海洋平台多种内部通信业务从网络到终端的全光纤综合接入,有效减少穿舱电缆种类及数量,提升传输距离,突破传统距离限制。
-
公开(公告)号:CN113673787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111061504.0
申请日:2021-09-10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6F16/29 , G06F16/2455 , G06F18/22 , G06F18/25 , G06Q10/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集群多域探测数据航迹关联与预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当前时刻设定时间内对多探测源的探测数据进行融合获得当前时刻设定时间内目标点迹的点迹集合;2)将所有船的历史航迹列表中最新时刻的位置点迹取出形成航迹集合,将所有点迹集合中元素与航迹集合中不同元素匹配的解作为最优二分图匹配,航迹集合中元素和点迹集合元素间的实际距离作为二分图匹配的边权;3)根据步骤2)中的关联完成点迹融合与航迹融合,然后对目标移动产生的位置误差进行修正,获得最终的预测航迹。本发明方法基于二分图匹配和动量拟合,对各目标的点迹与目标的历史航迹进行匹配,提高了目标航迹数据的准确度和时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47743A
公开(公告)日:2022-02-15
申请号:CN202110916433.1
申请日:2021-08-11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预测的无人艇目标跟踪控制方法与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感知目标船只的航速,航向,经纬度信息;2)计算相遇点的坐标;3)根据相遇点的坐标确定自身无人艇的设定航速和设定舵角,对无人艇的航速和舵角进行修正;4)根据修正后的无人艇的航速和舵角进行目标跟踪。本发明方法通过预测跟踪的相遇点和相遇时间,使得跟踪更加迅速,更加灵敏,且不需要进行实时的路径规划,只需要知道每一个时刻的目标与自身的相关信息就能实现目标跟踪。
-
公开(公告)号:CN106101874B
公开(公告)日:2019-08-23
申请号:CN201610410523.2
申请日:2016-06-12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H04Q11/00
Abstract: 一种基于无源光网络的海洋平台内通系统设计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网络部署与信息流程设计:网络部署采用分层式设计,主要分为综合布线接入层、光分路层、用户接口层;信息流程设计采用EPON光路技术实现,综合布线接入设备和用户接口盒之间采用光纤传输链路进行连接;2)业务分配与带宽保证:EPON光路下,综合布线接入设备具备基于用户接口盒的MAC地址认证方式,拒绝非法用户接口盒的接入;EPON光路提供上下行1.25Gbps的对称带宽,光纤传输链路采用WDM技术实现单纤双向传输。本发明实现海洋平台多种内部通信业务从网络到终端的全光纤综合接入,有效减少穿舱电缆种类及数量,提升传输距离,突破传统距离限制。
-
公开(公告)号:CN113075648A
公开(公告)日:2021-07-06
申请号:CN202110293752.1
申请日:2021-03-19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集群目标定位信息的聚类与滤波方法,属于多源数据融合与关联技术领域,对无人集群中的各无人装备的定位数据进行时间基准统一;完成各无人装备的时间基准统一后,对不同无人装备输出的目标定位点进行聚类与滤波,去除虚警的同时,形成聚类圈,完成同一目标不同定位值的聚类;使用聚类中心距离加权完成多个定位值的融合,以实现多源数据空间配准。本发明通过均值漂移聚类的方法,对无人集群中无人装备的位置和定位到目标的位置进行聚类。通过分析虚警出现的特点、各传感器的误差分布,在均值漂移聚类的基础上做了针对性的调整和算法的改进。形成了一个能消除杂波的、能持续跟踪目标的、还能应对多体相遇问题的聚类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3075648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110293752.1
申请日:2021-03-19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1S13/06 , G01S7/41 , G06F18/23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集群目标定位信息的聚类与滤波方法,属于多源数据融合与关联技术领域,对无人集群中的各无人装备的定位数据进行时间基准统一;完成各无人装备的时间基准统一后,对不同无人装备输出的目标定位点进行聚类与滤波,去除虚警的同时,形成聚类圈,完成同一目标不同定位值的聚类;使用聚类中心距离加权完成多个定位值的融合,以实现多源数据空间配准。本发明通过均值漂移聚类的方法,对无人集群中无人装备的位置和定位到目标的位置进行聚类。通过分析虚警出现的特点、各传感器的误差分布,在均值漂移聚类的基础上做了针对性的调整和算法的改进。形成了一个能消除杂波的、能持续跟踪目标的、还能应对多体相遇问题的聚类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3625720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110952444.5
申请日:2021-08-19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艇自主航行控制算法仿真评估系统,包括:待测试的航行自主控制器,用于按照无人艇通信协议分别与无人艇运动学模型以及无人艇操控软件进行通信;仿真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无人艇运动学模型和影响无人艇运动的环境模型;障碍目标仿真模块,用于根据障碍目标的经纬度、航速、航向、大小、障碍类型,模拟无人艇感知系统输出的障碍目标报文;自主航行控制算法评估模块,用于根据无人艇自主航行控制任务对自主航行控制算法进行评估。本发明通过建立无人艇本艇模型、环境模型、模拟目标模型,使无人艇自主航行控制器在没有实艇的状态下进行调试及评估;并且软件硬件定型后可直接用于实艇,加快无人艇软硬件开发迭代速度。
-
公开(公告)号:CN113625720A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2110952444.5
申请日:2021-08-19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艇自主航行控制算法仿真评估系统,包括:待测试的航行自主控制器,用于按照无人艇通信协议分别与无人艇运动学模型以及无人艇操控软件进行通信;仿真模型建立模块,用于建立无人艇运动学模型和影响无人艇运动的环境模型;障碍目标仿真模块,用于根据障碍目标的经纬度、航速、航向、大小、障碍类型,模拟无人艇感知系统输出的障碍目标报文;自主航行控制算法评估模块,用于根据无人艇自主航行控制任务对自主航行控制算法进行评估。本发明通过建立无人艇本艇模型、环境模型、模拟目标模型,使无人艇自主航行控制器在没有实艇的状态下进行调试及评估;并且软件硬件定型后可直接用于实艇,加快无人艇软硬件开发迭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