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391370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1910310775.1
申请日:2019-04-1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50/24 , H01M50/204 , H01M50/244 , H01M50/249 , H01M50/572
Abstract: 避免具备两个维护插接器的蓄电池封装体的罩在无意中被打开。蓄电池封装体的罩通过特殊部件而固定于壳体,第一维护插接器具备取下特殊部件的特殊工具,第一维护插接器的一部分或对第一收纳部进行封闭的第一盖的一部分、与第二维护插接器的一部分或配置于第二收纳部与对第二收纳部进行封闭的第二盖之间的环状部件的一部分在重叠部重叠,在重叠部处,第一维护插接器的一部分或对第一收纳部进行封闭的第一盖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维护插接器及第一盖的取下方向的里侧,因此若不拆下第二维护插接器则不能拆下第一维护插接器,因而,若不拆下第一维护插接器、第二维护插接器这两方则不能通过特殊工具从壳体拆下罩,从而确保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952493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410582.6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0 , H01M2/36 , H01M10/613 , H01M10/657 , B60L50/64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高电压部被浸水的车辆用电池单元。电池单元(60)具备:多个电池模块(61);电池冷却部(63);供给配管(65),其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排出配管(66),其从电池冷却部(63)排出冷却介质;电压检测线(71),其从多个电池模块(61)延伸;电池控制装置(67),其与电压检测线(71)连接,且配置于多个电池模块(61)的上方;以及电池壳体(62),其收容它们。供给配管(65)及排出配管(66)配置于比电池单体端子(211)及多个电池模块(61)的输出端子(132)靠下方的位置,并且被配管罩(68)覆盖,电压检测线(71)配置于配管罩(68)的上方。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1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410701.8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0/64 , B60K1/00 , B60K1/0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收容于电池壳体(62)且从电池壳体的外部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的供给配管(65)具备:第一供给配管部(651),其通过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1)与电连接箱(64)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65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收容于电池壳体且从电池冷却部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冷却介质的排出配管(66)具备:第一排出配管部(661),其通过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66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B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1942181B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010410701.8
申请日:2020-05-1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L50/64 , B60K1/00 , B60K1/04 , H01M10/613 , H01M10/625 , H01M10/6568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电池单元的冷却结构,其能够保护供给配管及排出配管免受车辆侧面碰撞时的载荷的影响,同时能够提高电池壳体内的空间效率。收容于电池壳体(62)且从电池壳体的外部向电池冷却部(63)导入冷却介质的供给配管(65)具备:第一供给配管部(651),其通过位于一方侧的电池模块(61)与电连接箱(64)之间;以及第二供给配管部(65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收容于电池壳体且从电池冷却部向电池壳体的外部排出冷却介质的排出配管(66)具备:第一排出配管部(661),其通过位于另一方侧的电池模块与电连接箱之间;以及第二排出配管部(662),其通过两个电池模块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A
公开(公告)日:2020-01-03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
-
公开(公告)号:CN110395098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307671.5
申请日:2019-04-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使对电动车辆的蓄电池进行收纳的蓄电池封装体的上下方向尺寸小型化。在通过将对电动车辆进行驱动的蓄电池(17)收纳于壳体(12)的内部而成的蓄电池封装体中,在壳体的底壁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骨架构件,骨架构件的截面形状为具有上壁、一对侧壁及一对凸缘且朝下开放的礼帽状截面,凸缘固定于壳体的底壁,蓄电池的一部分支承于凸缘的上表面,因此针对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利用用于对壳体进行加强的骨架构件来支承蓄电池,由此不需要特别的蓄电池支承构件就能够实现蓄电池封装体的小型轻量化,不仅如此,而且与将蓄电池的一部分支承于骨架构件的上表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蓄电池封装体的高度方向尺寸小形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171477A
公开(公告)日:2019-08-27
申请号:CN201910042292.8
申请日:2019-01-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将从车辆后方输入到后侧框架的冲击载荷通过紧凑的结构在后侧框架的弯折部分散而向车辆前方传递的车身结构。车身具备后侧框架(3)、后横梁(4)及纵框架(5)。左右的后侧框架(3)具有:实质上沿着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延伸部(3a);在前后延伸部(3a)的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弯折的弯折部(3b);从弯折部(3b)向车宽方向外侧前方延伸的倾斜部(3c)。后横梁(4)的端部结合于后侧框架(3)的倾斜部(3c)的前部区域。车身结构设有载荷传递构件(30),该载荷传递构件(30)从后侧框架(3)的弯折部(3b)向车辆前方延伸而固定于后横梁(4)中的与纵框架(5)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0395098B
公开(公告)日:2024-02-13
申请号:CN201910307671.5
申请日:2019-04-1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0K1/04
Abstract: 使对电动车辆的蓄电池进行收纳的蓄电池封装体的上下方向尺寸小型化。在通过将对电动车辆进行驱动的蓄电池(17)收纳于壳体(12)的内部而成的蓄电池封装体中,在壳体的底壁设置有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骨架构件,骨架构件的截面形状为具有上壁、一对侧壁及一对凸缘且朝下开放的礼帽状截面,凸缘固定于壳体的底壁,蓄电池的一部分支承于凸缘的上表面,因此针对侧面碰撞的冲击而利用用于对壳体进行加强的骨架构件来支承蓄电池,由此不需要特别的蓄电池支承构件就能够实现蓄电池封装体的小型轻量化,不仅如此,而且与将蓄电池的一部分支承于骨架构件的上表面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蓄电池封装体的高度方向尺寸小形化。
-
公开(公告)号:CN110650886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1880031492.7
申请日:2018-05-15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B62D25/20
Abstract: 该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16),该地板(16)配置于车辆(Ve)的两侧部的下边梁(14、15)之间,且架设于各下边梁(14、15)的上部(82),其中,车身下部结构(12)具备:地板横梁(34、35、36),其设置于所述地板(16)的上表面(16a),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之间,并且具有位于比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靠上方的位置的梁上部(101);以及角撑板(61、62、63),其配置于所述地板横梁(34、35、36)的下方,且架设于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和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并且从所述地板(16)的下表面(16b)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内壁(81),所述梁上部(101)具有上倾斜部(108),该上倾斜部(108)朝向所述车宽方向外侧呈下降坡度延伸到所述下边梁(14、15)的上部(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