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杂波识别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7784028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212398.9

    申请日:2024-02-27

    发明人: 张直

    IPC分类号: G01S7/02 G01S7/41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随机杂波识别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目标点迹的目标位置信息及目标扫描圈数;根据所述目标扫描圈数,选取满足候选扫描圈数的各个候选点迹;所述候选扫描圈数与所述目标扫描圈数相差指定扫描周期;基于目标匹配规则,将所述目标位置信息和各个候选点迹的候选位置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匹配结果确定所述目标点迹的识别结果;所述目标匹配规则是根据雷达扫描目标的空间特征及雷达扫描频率确定的。采用上述随机杂波识别方法能够提高雷达探测性能。

    滤波耦合器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441140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367210.5

    申请日:2022-11-03

    IPC分类号: H01P1/212 H01P5/1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滤波耦合器,包括:底座、低通滤波器和定向耦合器,其中:所述低通滤波器,设置于所述底座内,包括多节高阻抗线和多节开路枝节,高阻抗线之间串联后与耦合器输入端连接,开路枝节与高阻抗线并联,高阻抗线周围设置用于填充气体介质的凹槽;所述定向耦合器,设置于所述底座内,包括主耦合带线,主耦合带线的一端与低通滤波器中的高阻抗线连接,另一端与耦合器输出端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提高功率容量,减小尺寸,降低加工和组装难度,平衡奇模和偶模的相速,提高方向性。

    紧耦合圆极化共口径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5296047A

    公开(公告)日:2022-11-04

    申请号:CN202211220395.7

    申请日:2022-10-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耦合圆极化共口径天线,所述天线包含低频圆极化紧耦合天线单元、高频介质谐振器天线单元,所述高频介质谐振器天线单元位于低频圆极化紧耦合天线单元的井字形栅格中部;低频圆极化紧耦合单元的剖面高度小于高频介质谐振器天线高度的1.2倍。该天线实现了低频圆极化紧耦合天线阵列与高频天线阵列间的共口径设计,解决了低频圆极化紧耦合天线阵列对于空间尺寸占用而无法进行高频阵列排布的问题,同时具有阵列结构简单、实用性强的特点。

    Ku波段的波导滤波器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927844A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210852484.7

    申请日:2022-07-20

    IPC分类号: H01P1/2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Ku波段的波导滤波器,包括谐振腔体结构,所述谐振腔体结构包括金属材质的谐振结构;所述谐振结构,包括纵向相对面和横向相对面;所述纵向相对面的两个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纵向凹槽,形成电容结构,所述纵向凹槽,横向贯通,在横向上设置电容倒角,电容倒角和电容结构共同形成谐振膜片;在同一纵向方向上的两个谐振膜片为一组,对向的两组谐振膜片之间的空间形成谐振腔体;所述横向相对面的两个面形成电感结构,两个面上间隔设置多个横向凹槽,形成电感增强结构,横向凹槽在横向上设置电容倒角,形成电容增强结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带外抑制,增加高次模出现的频率,降低滤波器的结构复杂度。

    一种宽带双极化喇叭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3725615B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111047393.8

    申请日:2021-09-08

    IPC分类号: H01Q1/52 H01Q1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带双极化喇叭天线,包括喇叭天线和方波导同轴转换结构,辐射喇叭的喇叭口处为垂直段,从垂直段的开口端起向张角段内延伸有金属十字栅格;方波导同轴转换结构包括双极化的馈电结构,同轴结构的底部设有两级阶梯变换段,两个极化的馈电结构在竖直方向上有一段高度差,其对应的波导脊的宽度、波导脊直线段长度以及阶梯变换的参数可以独立设计。本发明将金属十字栅格伸入喇叭内部一定长度,实现宽带的高增益,波导脊和阶梯变换段的参数独立设计,提高两极化馈电端口的隔离度,降低交叉极化电平,本发明的高增益、低剖面、高隔离的天线适用于X波段宽带有限扫描阵列。

    基于网络的主从机判别和切换方法、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817885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010595240.6

    申请日:2020-06-28

    发明人: 潘帅 周楠

    IPC分类号: H04L41/0663 H04L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网络的主从机判别和切换方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当前从机依据主机队列的队首地址,基于网络通信向当前主机发送通信信息;若当前从机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主机的反馈消息,且反馈消息验证通过,则判定当前主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否则判定当前主机处于故障工作状态;若当前主机处于故障工作状态,当前从机对主机队列中的队首地址进行出队,依据新的队首地址,向备选从机发送主机切换消息,备选从机切换为新主机;新主机向网络广播主机变更信息,接收到主机变更信息的从机更新主机队列,使得新主机的地址处于主机队列的队首。采用上述方案,可以保证网络系统的性能和正常运行。

    一种双面液冷散热的多通道综合组件

    公开(公告)号:CN114599210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210259523.2

    申请日:2022-03-16

    IPC分类号: H05K7/20 G01S7/0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备高效双面液冷散热能力的多通道综合组件,属于雷达组件散热技术。该综合组件采用“三明治式”结构布局,将两侧四通道T/R组件与中部的液冷板集成到一起。该液冷板在壳体中设有S型水道,在S型水道上对应功放芯片的位置设有导热扰流柱。导热绕流柱设置密度由进水口至出水口逐渐增加,在距离进液口不同液路长度的芯片位置,导热扰流柱数量根据计算与仿真分析进行合理优化,近端绕流柱数量较少,远端数量较多。导热扰流柱通过扰流作用可以改善局部冷却液流速,同时增加局部固液换热面积,提升散热效率。本发明可有效提升T/R组件散热性能,并将不同通道间的功放芯片温差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提升组件相位一致性。

    基于子阵划分的天线单元功率分配方法、装置和天线

    公开(公告)号:CN114122744B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089559.0

    申请日:2022-01-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子阵划分的天线单元功率分配方法、装置和天线,所述方法包括:8个子阵,每个子阵划分为8个小子阵;小子阵中每2个天线单元并联,并联后与另两个并联后的天线单元并联,形成2个一级功分单元组,形成一级功率分配点2个;2个一级功分单元组并联,形成二级功分单元组,形成二级功率分配点8个;2个二级功分单元组并联,形成三级功分单元组,形成三级功率分配点4个;将14个功率分配点的功分比进行迭代计算,达到设定要求后应用于双极化天线的极化馈电网络。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大降低需要计算的功率分配加权值的数量,简化天线馈电网络结构,减少研发工作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天线的生产难度;拓宽天线的带宽。

    一种波导缝隙天线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542696B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011407708.0

    申请日:2020-12-04

    发明人: 朱自力

    IPC分类号: H01Q13/18 H01Q21/00 H01Q1/5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波导缝隙天线,包括波导缝隙天线组成的天线阵列,波导缝隙阵天线的缝隙垂直地开在波导窄边;在天线阵列的输入端口的中轴线上设有匹配柱,天线阵列的每一条缝隙的左右两侧设有调配块,且调配块设在天线阵列的内侧且上下错开设置。本发明通过设置调配块实现天线的辐射,并结合匹配柱实现波导天线的快速、稳定的匹配。

    一种FPGA的调试方法及装置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443401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111600326.4

    申请日:2021-12-24

    IPC分类号: G06F11/26 G06F11/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FPGA的调试方法及装置,其中,调试方法包括:FPGA的MCU接收上位机的调试指令;所述MCU将所述调试指令转化为AXI接口数据发送给所述FPGA的DebugBridge模块;所述DebugBridge模块对所接收的调试指令进行响应,并将结果数据原路发送给所述上位机;本发明提供的FPGA的调试方法通过将MCU的DebugBridge模块通过AXI总线接口与所述MCU连接即可实现,无需任何额外的附加电路,极大的提高了调试效率,降低了调试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调试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