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框与离子交换膜或双极板的粘接密封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154128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86240.0

    申请日:2023-09-14

    IPC分类号: H01M8/0286 H01M8/0284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电池电堆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极框与离子交换膜或双极板的粘接密封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对不含有反应活性的电极框和双极板密封区表面进行磺化处理引入磺酸基团,通过磺酸基团与1,1’‑羰基二咪唑反应,再进一步与芳香二伯胺类物质反应将电极框密封粘接区表面的磺酸基团与离子交换膜或双极板粘接密封区中的磺酸基团进行偶合和化学交联,达到粘接密封的目的。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极性和材质相差较大的电极框与离子交换膜或双极板粘接密实且可靠牢固,不会带来密封材料自身老化的风险,大幅度降低或避免了电堆漏液的风险,而且不会增加电堆的固有重量和厚度,适合工业化推广和应用。

    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碳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096356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044889.9

    申请日:2023-08-18

    IPC分类号: H01M4/88 H01M4/86 H01M8/18

    摘要: 本发明属于液流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碳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方法包含:(1)将聚丙烯腈基预氧化纤维毡浸入聚丙烯腈溶液中,置于真空环境中充分浸泡至少10min后取出,并充分干燥以完全除掉残余溶剂,得到毡体A;(2)将(1)得到的毡体A放在空气中,在200‑500℃的下对附着在毡体A上的聚丙烯腈进行充分预氧化处理,得到毡体B;(3)将(2)得到的毡体B依次经过炭化、石墨化和活化处理后,得到本发明所述的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碳毡材料。其制备方法简单,适合规模化工业生产;碳毡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化学活性位点,不会影响碳毡自身强度,并且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可以替代现有的碳毡电极材料应用于液流电池储能领域。

    一种圆形液流电池及电堆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111157A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564134.7

    申请日:2022-12-07

    摘要: 本发明属于液流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圆形液流电池及电堆,圆形液流电池包括依次顺序叠合的导液端板A、集流板A、双极板A、正极电极框、正极电极框盖板、正极多孔电极、离子交换膜、负极多孔电极、负极电极框盖板、负极电极框、双极板B、集流板B、导液端板B,导液端板A、集流板A、双极板A、正极电极框、离子交换膜、负极电极框、双极板B、集流板B和导液端板B的圆心位置分别开设有螺栓孔,导液端板A和导液端板B分别设有侧面外连接正极进液孔侧面外连接负极进液孔,本发明减少结构件以及减少电堆厚度、体积,能够提高电堆能量密度使用端板仅在内部半开孔,降低了端板加工难度;使电堆紧固更均匀,降低漏液风险。

    一种全钒液流电池一体化端板结构及其组成的电堆

    公开(公告)号:CN115241512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0959125.1

    申请日:2022-08-10

    摘要: 本发明属于全钒液流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全钒液流电池一体化端板结构及其组成的电堆,在一体化端板内部设置有金属加强材料,金属加强材料的厚度为10mm~20mm,保证金属加强材料内嵌于原有PE、PVC等绝缘耐腐材料中间,不外露出一体化端板表面,使用PE、PVC等材料作为一体化端板的外部整体包胶材料,保证端板的绝缘及耐腐组成的电堆,取消进液板部件,减少了电堆组装部件,简化了装堆工艺,一体化端板的重量占电堆总重的5%~10%,大幅度降低了电堆重量,为电堆和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更宽的窗口。

    一种液流电池离子膜预处理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89003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697592.1

    申请日:2022-06-20

    IPC分类号: H01M8/1072 H01M8/18

    摘要: 本发明属于全钒液流电池领域,公开了一种液流电池离子膜预处理的方法。将离子膜浸入到初级处理液中,室温下浸泡时间不低于24小时,取出后用去离子水清洗掉膜表面残留溶液,自然干燥;然后浸入到二级处理液中,在室温下浸泡2‑8小时。经完整二级处理的离子膜,同时具有高离子选择性和可调控的溶胀率,可显著降低因离子膜溶胀引起电堆内漏的风险,可明显降低正、负极之间的钒离子迁移率,提高膜的阻钒性能,使电池容量衰减缓慢,显著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降低电能损失,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延长电池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