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244251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110115055.3
申请日:2011-05-05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4/38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62 , H01M4/386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Abstract: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含其的可充电锂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具有孔的结晶碳材料,以及在所述孔中、在所述结晶碳的表面上、或者在所述孔中和在所述结晶碳的表面上两者的无定形导电纳米颗粒。所述导电纳米颗粒具有通过X射线衍射测量的在产生最高峰的晶面处约0.35度(°)或更大的半宽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409363A
公开(公告)日:2009-04-15
申请号:CN200810161855.7
申请日:2008-10-09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M2/166 , H01M10/0587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所述锂二次电池在由于外部撞击而可能发生尖锐物贯入电池时仍保持稳定。所述锂二次电池包括通过卷绕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而形成的电极组件;和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罐,其中所述隔板由陶瓷材料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极性与所述罐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最外面的部分比第二电极板的最外面的部分布置得更靠外。
-
公开(公告)号:CN101877417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010003342.0
申请日:2010-01-21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 , H01M4/36 , H01M4/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再充电锂电池及包含在其内的正极和负极。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负极,具有金属和含碳材料的复合负极活性材料;正极,具有约90~99wt%的第一正极活性材料和约1~10wt%的镍类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的混合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正极活性材料选自钴、锰、磷酸类和其组合中;和非水电解液。
-
公开(公告)号:CN101572312B
公开(公告)日:2012-12-19
申请号:CN200910118696.7
申请日:2009-03-03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587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的石墨芯。所述石墨芯可包括从其外表面延伸至其内部的孔隙。所述孔隙可包含金属纳米粒子和硬碳。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可以包括:含有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板;含有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板;插入所述正极半和负极板之间的隔板;和设置为传输所述锂离子的电解液。
-
公开(公告)号:CN101572312A
公开(公告)日:2009-11-04
申请号:CN200910118696.7
申请日:2009-03-03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M4/587 , H01M4/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可再充电锂电池。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的石墨芯。所述石墨芯可包括从其外表面延伸至其内部的孔隙。所述孔隙可包含金属纳米粒子和硬碳。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可以包括:含有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板;含有设置为吸收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板;插入所述正极半和负极板之间的隔板;和设置为传输所述锂离子的电解液。
-
公开(公告)号:CN102468483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110335222.5
申请日:2011-10-28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4/38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C01B32/00 , H01M4/134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364 , H01M4/366 , H01M4/383 , H01M4/48 , H01M10/052 , H01M2300/0037
Abstract: 可再充电锂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包括结晶碳的核,设置在所述核表面上的金属纳米颗粒和MOx纳米颗粒(其中x为0.5~1.5,且M为Si、Sn、In、Al、或者其组合),和包围所述核表面、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和所述MOx纳米颗粒的包括无定形碳的包覆层。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所述负极活性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2244251A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1110115055.3
申请日:2011-05-05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4/38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134 , H01M4/362 , H01M4/386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10/0567
Abstract: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涉及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及含其的可充电锂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具有孔的结晶碳材料,以及在所述孔中、在所述结晶碳的表面上、或者在所述孔中和在所述结晶碳的表面上两者的无定形导电纳米颗粒。所述导电纳米颗粒具有通过X射线衍射测量的在产生最高峰的晶面处约0.35度(°)或更大的半宽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409363B
公开(公告)日:2011-10-05
申请号:CN200810161855.7
申请日:2008-10-09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 , H01M2/166 , H01M10/0587 , H01M10/423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所述锂二次电池在由于外部撞击而可能发生尖锐物贯入电池时仍保持稳定。所述锂二次电池包括通过卷绕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置于所述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的隔板而形成的电极组件;和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的罐,其中所述隔板由陶瓷材料形成,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极性与所述罐的极性相反,所述第一电极板的最外面的部分比第二电极板的最外面的部分布置得更靠外。
-
公开(公告)号:CN102468483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110335222.5
申请日:2011-10-28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4/38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C01B32/00 , H01M4/134 , H01M4/1393 , H01M4/1395 , H01M4/364 , H01M4/366 , H01M4/383 , H01M4/48 , H01M10/052 , H01M2300/0037
Abstract: 可再充电锂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包括结晶碳的核,设置在所述核表面上的金属纳米颗粒和MOx纳米颗粒(其中x为0.5~1.5,且M为Si、Sn、In、Al、或者其组合),和包围所述核表面、所述金属纳米颗粒和所述MOx纳米颗粒的包括无定形碳的包覆层。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所述负极活性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1877417A
公开(公告)日:2010-11-03
申请号:CN201010003342.0
申请日:2010-01-21
Applicant: 三星SDI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 , H01M4/36 , H01M4/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可再充电锂电池及包含在其内的正极和负极。所述可再充电锂电池包括:负极,具有金属和含碳材料的复合负极活性材料;正极,具有约90~99wt%的第一正极活性材料和约1~10wt%的镍类第二正极活性材料的混合正极活性材料,所述第一正极活性材料选自钴、锰、磷酸类和其组合中;和非水电解液。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