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92571A
公开(公告)日:2022-12-20
申请号:CN202211354177.2
申请日:2022-11-01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徐州物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坚硬厚岩层与煤层厚距关系的冲击危险评价方法,先采集所需评价煤层上方的地质资料,确定煤层上方各个岩层的分布情况和各个岩层的力学性能,接着选出符合条件的坚硬厚岩层,并记录各个坚硬厚岩层的厚度及各自下边界与煤层上边界之间的距离;然后根据本申请人研究发现煤层上方坚硬厚岩层的厚度与坚硬厚岩层下边界距煤层上边界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对煤层的冲击地压存在对应影响,经过取值划分后确定判别标准,将选出的坚硬厚岩层分别经过判别标准处理后,得出各个坚硬厚岩层对应的危险指数;最后选择各个坚硬厚岩层对应的危险指数中的最大值,确定为最终危险指数,根据最终危险指数确定煤层顶板在对煤层造成的冲击地压危险强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591777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553720.X
申请日:2023-05-16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场多源信息融合的冲击地压智能化监测预警装置及方法,应力在线监测系统用于获取各个位置的应力分布;地音监测系统用于对煤岩体破裂产生的高频震动信号进行监测;支架阻力监测系统用于对工作面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井地联合微震系统用于对煤岩体破裂产生的低频震动信号进行监测,实现对微震震源的定位及采动裂隙反演成像;锚杆锚索应力监测系统对锚杆锚索应力状态进行监测;上述五个系统的数据均反馈给数据处理中心,最后根据监测数据采用构建的预警模型进行综合处理后,输出冲击地压预测结果并判断是否进行预警,进而工作人员根据预警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以真正实现冲击地压智能化监测预警,为靶向精准防控冲击地压提供支撑与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4994791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210587786.6
申请日:2022-05-27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用于评估井地一体微震监测系统监测能力的方法,利用分别安装在矿井井下与地面的传感器联合记录采掘区域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微震信号,采用多个不同能量级别的微震信号确定矿井微震能量与P波初至峰值幅度的传播关系式,综合依据采掘区域和传感器安装位置确定监测能力评估范围,划分用于评估的三维等间距网格模型,然后顺序选取三维等间距网格模型的每一个点,利用确定的能量与P波初至峰值幅度的传播关系式反演计算每个点上能够触发微震监测系统记录的最小能量,最后获得评估井地一体微震监测能力的云图结果。该方法能准确评估井地一体微震监测系统对不同能量级别微震的观测能力,有效指导现场调整井地一体微震监测台网。
-
公开(公告)号:CN111413734B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010278459.3
申请日:2020-04-10
申请人: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山东东山古城煤矿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
IPC分类号: G01V1/3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试井下震动波传播速度及到时时间的计算方法,适用于煤矿井下使用。首先在矿井应力状态正常下布置震动信号传感器;在工作面轨道顺槽内施工放炮激发点;测量放炮激发点、震动信号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坐标,任选某放炮激发点和某震动信号传感器的三维空间坐标,计算二者之间的距离;监测电流信号传感器接收放炮的发震时刻和震动信号传感器接收震动波的时间,从而计算出震动波传播时间;任选一个放炮激发点和一个震动信号传感器的距离以及震动波传播的时间,计算得出井下震动波传播速度。其确定井下震动波传播速度大小及到时时间,是煤矿及时、准确地实时监测井下工作面波速异常区域及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或高应力分布区域的前提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4895353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586305.X
申请日:2022-05-27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一种井地一体微震监测系统监测单元采集数据授时对齐方法,利用井地一体微震监测系统获得地面及井下监测单元采集的带有时间戳的矿震波形数据段,分别计算两段波形数据中的所有相邻GPS授时时间戳的差值和相邻GPS授时时间戳内的采样点数,等间距补齐所有相邻GPS授时时间戳内未打时间戳的采样点的采样时刻,计算两段矿震波形数据的平均采样频率,分别等间距补齐两段采样数据中首、尾GPS授时时间戳之外的采样点采样时刻;获得所有采样点上的采样时刻后,按照固定采样频率对采样时刻重新取样,采用线性插值公式计算新采样时刻下的波形数据,进而对齐两段波形数据的采样时刻。本发明能准确对齐地面监测单元和井下监测单元采集的震动波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1255495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0047904.5
申请日:2020-01-16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开采的支架选型方法,先确定矿井类型并确定对应类型的支架工作阻力采煤循环最大值;将最大值基于动静载叠加原理分成动载阻力值与静载阻力值,并分别确定所处的动载强度等级和静载强度等级;进而初步确定所需的支架类型,并获得其额定工作阻力;然后结合急倾斜特厚煤层来压特点,综合考虑基于老顶破断时,多个块体之间、块体与直接顶冒落矸石之间形成搭接结构导致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计算顶煤及上一分层残留顶煤和采空区部分冒落矸石的载荷、直接顶载荷、基本顶产生的载荷,由此确定支架实际最大工作阻力;实际值与额定值比较后确定支架选型;最后经过校验完成选型工作;从而有效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1255492B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010042342.5
申请日:2020-01-15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评价巷道帮部锚网索支护性能的方法,先分别计算巷道帮部锚杆与锚索在产生极限变形破坏前的能量,然后根据间排距计算出帮部支护系统在破坏前吸收的能量极限值,由于发生冲击地压时帮部岩石对支护系统施加的能量为所受的冲击动能,临界状态时,该能量与支护系统的能量极限值相等,从而得出引起帮部支护系统失效的最小速度;获取本矿井监测得到最大矿震能级对应的岩体最大震动速度与得出的最小速度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判断当前帮部锚网索支护的抗冲击能力,为后续是否需要进行支护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本发明对巷道帮部后续支护、煤矿安全生产、人员安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重大的社会效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01279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1
申请号:CN202010914647.0
申请日:2020-09-03
申请人: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煤矿冲击危险卸压效果的评估方法,通过对震动波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反演计算震动波的波速,震动波速与煤岩体的应力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在对煤岩体实施卸压措施前,先对待卸压区域的波速进行反演计算,再实施相应的卸压措施,然后对此区域卸压后的波速进行反演计算。可以通过计算卸压前后波速变化系数以及变化范围评估卸压效果,建立卸压效果评估指数D,D值大于0.5时认为卸压有效;当D值处于0.25~0.50范围内时,卸压效果弱,需补强卸压;当D值小于0.25时,卸压无效,需要重新卸压。能对整个冲击危险区域进行卸压效果评估,不存在探测盲区,而且其探测精度高,从而能实现对整个冲击危险区域卸压效果的准确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1963243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714159.5
申请日:2020-07-22
申请人: 中国矿业大学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静组合应力分析的冲击地压危险监测预警方法,基于动载效应和静载效应叠加诱发冲击地压机理、并结合动静组合效应进行冲击地压危险监测预警;动静组合效应通过分别确定震动波衰减累积重构的动载效应参量、震动波CT反演的静载效应参量和微震损伤重构的静载效应参量的各参量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动静组合应力系数,并结合矿压瞬间动载应力增量的动载应力系数综合确定最终危险区域及其危险程度。具有计算模型明确、普适性及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可实现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及其危险程度预测的量化分析,应用可行性好。
-
公开(公告)号:CN111946999A
公开(公告)日:2020-11-17
申请号:CN202010862419.3
申请日:2020-08-25
申请人: 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徐州弘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中国矿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微震拾震传感器的保护与连接装置,包括保护装置和连接装置,所述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外壳和保护盖板;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板、底座、钢架、弧形凹槽、弧形固定片、套筒、螺杆和手柄;在与锚杆连接时,通过手柄旋转带动螺杆移动,能使弧形凹槽和弧形固定片对锚杆夹紧固定;通过改变各个安装孔与各个螺孔的对应关系后固定,能调节微震拾震传感器与锚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不仅使微震拾震传感器具有较好的固定牢靠性,而且能保证微震拾震传感器接收信号的效果;另外微震拾震传感器处于保护外壳内,因此其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能够适应井下高温、高湿、高压及煤尘大的恶劣环境,同时降低人为破坏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