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雁阵式结构的溪流营养盐滞留潜力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25754A

    公开(公告)日:2022-05-24

    申请号:CN202210028217.8

    申请日:2022-01-11

    IPC分类号: E02B3/00 E02B3/04 C02F3/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雁阵式结构的溪流营养盐滞留潜力调控方法,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所述调控方法主要包括在溪流主流区通过多个间隔的土墩设置多个雁阵式结构进行调控,其控制土墩之前的距离和雁阵式结构之间的距离,并且设置雁阵式结构的夹角在45°‑90°。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每个雁阵式结构均设置在溪流主流区,不涉及两岸缓流区或死水区,且土墩之间间隔15~20cm,增强了水流湍动效果,显著改善了水动力学条件,提高了营养盐在溪流中的滞留能力,且操作运行便捷,运行成本低,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对环境友好,值得广泛运用和推广。

    一种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编码基因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927449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1275321.3

    申请日:2022-10-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编码基因的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将序列表SEQ ID No:l所示的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DNA序列转入植物中,所述植物为拟南芥。具体操作如下:将所述序列表SEQ ID No:l所示的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DNA序列通过浸花法转入野生型植株,使其在野生型植株中过量表达,植物表现为镉积累及耐受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镉处理的条件下,过量表达MYC1基因可以使该基因直接激活拟南芥中PCS合成前体GSH1基因的表达并促进GSH2、PCS1、PCS2等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从而增加GSH、PC的含量,将外界镉离子储存到液泡中,表现出对镉耐受性状。

    一种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编码基因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92744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275321.3

    申请日:2022-10-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编码基因的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将序列表SEQ ID No:l所示的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DNA序列转入植物中,所述植物为拟南芥。具体操作如下:将所述序列表SEQ ID No:l所示的增强植物镉耐受及镉积累的DNA序列通过浸花法转入野生型植株,使其在野生型植株中过量表达,植物表现为镉积累及耐受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镉处理的条件下,过量表达MYC1基因可以使该基因直接激活拟南芥中PCS合成前体GSH1基因的表达并促进GSH2、PCS1、PCS2等相关基因的大量表达从而增加GSH、PC的含量,将外界镉离子储存到液泡中,表现出对镉耐受性状。

    一种用于增强植物缺铁耐受性并促进植物铁积累的编码基因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87562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829495.8

    申请日:2023-07-0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强植物缺铁耐受性并促进植物铁积累的编码基因的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所述增强植物缺铁耐受及铁积累的编码基因序列如序列表SEQ ID No:l所示。本发明是将序列表SEQ ID No:l所示的增强植物对缺铁胁迫耐受性的编码基因在植物中进行敲除,使其在植物中不表达,植物表现为缺铁耐受性状。本发明增强植物缺铁耐受性并促进植物铁积累的功能基因可为农作物耐缺铁胁迫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持,应用其可培育出抗逆性和耐逆性增强的植物种子。

    一种提高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的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12984A

    公开(公告)日:2021-10-19

    申请号:CN202110806081.4

    申请日:2021-07-16

    发明人: 李如忠 刘超 傅扬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溪流沟渠营养盐滞留潜力的调控方法,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所述调控方法主要包括以碎石、粗砂和土壤为材料,按照不同比例装入尼龙袋,制作丁坝构筑物;然后,沿溪流河道每隔6m间距设置一个安放断面,每个安放断面布置一个占宽比为40%‑60%的丁坝构筑物,或者相邻两个安放断面分别布置占宽比为40%‑50%和50%‑60%的丁坝构筑物,所有丁坝构筑物放在溪流的同一侧,在河道中形成丁坝构筑物群。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改变了溪流沟渠的河床特征以及水流布局,延长了营养盐在溪流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且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并且效益明显,对环境友好,值得广泛运用与推广。

    一种用于低浓度含磷废水处理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64810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001278.1

    申请日:2022-08-19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低浓度含磷废水处理吸附剂的制备方法,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吸附剂是由稀土金属锆盐对天然麦饭石进行改性而获得。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所制备的吸附剂在弥补天然麦饭石本身缺陷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去除能力,可用于含磷污水的深度处理,此外,该吸附剂对磷的吸附速度快,吸附量受环境pH和共存离子变化的影响较小,本发明还具有绿色环保,无毒无害,成本低,操作简单等优点。

    一种用于提升地表水体氮磷滞留能力的周丛生物挂膜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607863U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323473877.6

    申请日:2023-12-20

    IPC分类号: C02F3/1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升地表水体氮磷滞留能力的周丛生物挂膜装置,括圆盘、转轴、支撑柱、弹性生物填料、MBBR生物填料、支架及可调节式固定夹,三根塑料支撑柱加强了装置的稳定性,塑料转轴穿过两端圆盘中心孔后固定在支架孔位上,再通过支架将装置固定在河床上,弹性生物填料以穿线的方式连接圆盘相邻两个小孔,并连通到另一圆盘对应小孔位置上,圆盘与转轴的连接处布设有可调式塑料固定夹,支撑柱和转轴上布设有多个MBBR填料。将挂膜装置通过支架固定在河床上,可以改变局地水流形态,增强水流湍动性,装置中优选的生物填料比表面积大,有利于周丛生物的附着、生长和繁殖,显著提高周丛生物量。

    一种用于提升水塘营养盐净化能力的生态组合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5592733U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22175485.6

    申请日:2021-09-07

    发明人: 李如忠 何芮 刘超

    IPC分类号: C02F3/32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修复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提升水塘营养盐净化能力的生态组合装置,包括浮床单元和潜岛单元,浮床单元与潜岛单元通过绳索连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组合装置,浮床单元和潜岛单元采用PE材料,绳索为尼龙绳材质。本装置的浮床单元可以对水体中上部的营养盐进行生态吸收,潜岛单元部分可以对水体底部,尤其是沉积物、水界面处的营养盐进行生态吸收。

    一种适用于自动进样的分光光度计样品槽

    公开(公告)号:CN214277875U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20044615.X

    申请日:2021-01-08

    IPC分类号: G01N21/01 G01N21/31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溶液溶质检测和分析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适用于自动进样的分光光度计样品槽,旨在解决实验中需要人为换样和进样,比色皿表面的光洁度被破坏,进而使得测得实验数据出现误差,且可能导致分光光度计的光源受外部光线的影响而出现不稳定现象的问题,包括呈矩形且上端开口的槽体和槽体开口上活动安装的槽盖,所述槽盖上贯通插设有进样针,槽体的内腔中设有比色台,且比色台上放置有比色皿;所述槽体包括外槽体、设置在外槽体内的内槽体以及若干个贯穿外槽体和内槽体侧壁的光线孔,且外槽体高于内槽体。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分光光度计的样品自动进样和取样功能,从而释放了科研人员的测样时间以提高科研效率。

    一种实验用分光光度计自动进样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8938128U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22782875.4

    申请日:2022-10-21

    IPC分类号: G01N21/31 G01N21/01 G01N35/1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用分光光度计自动进样装置,涉及实验室样品测样领域。包括计量泵和与计量泵连通的比色皿,所述比色皿上端加盖,且比色皿上端设置有进料口与计量泵相连通,比色皿下端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出料口,且出料口上设置有微型电磁阀门,所述比色皿上端加盖处设置有用于平衡内外压强的出气管。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能够有效延长比色皿使用寿命,可满足准确测量污染物含量的要求,该装置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自动定时定量进样出样,进样出样过程可控制,避免污染比色皿外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