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697618A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611143150.3
申请日:2016-12-13
摘要: 一种适用于输变电工程基础施工作业的泥浆运输装置。其包括箱体和多个迁移挂孔;其中箱体为长方体形结构,顶面上设有一个进料口,进料口上设有进料阀;一端面下部设有一个出料口,出料口上设有出料阀;多个迁移挂孔并排设在箱体的顶面两端部位。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输变电工程基础施工作业的泥浆运输装置的有益效果为:利用一体式箱体将废弃泥浆运送至指定地点,避免了输变电工程中灌注桩基础产生的废弃泥浆运输过程中的流失,并且本装置还具有结构设计合理、车辆易于配备、操作方便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400315A
公开(公告)日:2013-11-20
申请号:CN201310366769.0
申请日:2013-08-21
IPC分类号: G06Q50/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以多个评价待评价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指标为指标层,并将指标层内各指标按照其与目标层总目标的影响差异设立分类层;2)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层、分类层各具体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同时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指标的评价分值;3)基于步骤2)的结果,将同一层中各指标的评价分值×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相加和,即得到待评价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总评分。该方法能提前预测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效果,节约开支。
-
公开(公告)号:CN106639632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146302.5
申请日:2016-12-13
CPC分类号: E04H17/00 , E04B1/822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站围墙隔声装置,包括:隔声板和固定架;固定架为不锈钢材质的框架结构,固定架的下部通过若干膨胀螺丝固定在变电站围墙的内侧立面,上部高于变电站围墙的上沿;固定架上部的框架为中空结构,并在顶面上形成一个插孔;隔声板为透明耐力板材质,隔声板的下部插入固定架的插孔内,上部为向变电站围墙内侧弯曲的弧面结构,且弧度为π/4。本发明的变电站围墙隔声装置既能达到降噪的目的,又不阻碍防盗电网的安装,设计合理,操作方便,节省资源。另外,采用透明耐力板作为隔声板,不影响变电站内的光线;隔声板上部采用弧形设计,增大了吸声面积,实现对变电站内噪声的针对性屏蔽,确保变电站厂界噪声符合相关规定。
-
公开(公告)号:CN117829450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311569827.X
申请日:2023-11-23
申请人: 国网天津静海供电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1 , G06Q30/0204 , G06Q30/0201 , G06Q50/06 , G06F17/10 , H02J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网‑数据中心协同规划方法,包括构建以配电网、数据中心以及数据用户为主体的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依据各层级的交互关系,将博弈分为内外两层;在外层博弈中,配电网作为领导者,数据中心运营商作为跟随者;在内层博弈中,数据中心作为领导者,数据负载聚合商作为跟随者。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求解方法。本发明充分考虑数据负载的需求响应和多元主体博弈互动关系,能够提高配电网与数据中心联合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31849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284166.6
申请日:2023-10-07
申请人: 国网天津静海供电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涉及二极管钳位型混合三电平双有源桥变换器效率优化的方法,通过计算变换器损耗占比;根据变换器损耗占比,确定效率优化的目标;计算目标在变换器不同工作阶段的值,实现了通过降低电流有效值可以有效降低电路的电流应力。本发明以电流有效值为优化目标,根据传输功率、软开关约束条件并结合KKT条件,求出变换器不同工作模式下优化问题的最优解,保证NPCH3L‑DAB变换器实现零电压开通的基础上使电感电流有效值最小,从而减小开关管损耗,提高变换器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834837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011310849.0
申请日:2020-11-20
发明人: 王琳 , 郭志鹏 , 张郁静 , 刘艳丽 , 王俊毅 , 张志刚 , 刘日堂 , 王学军 , 王锟 , 季浩 , 何泽昊 , 王立伟 , 潘海泉 , 张超雄 , 强军伟 , 戈溢 , 张艳 , 赵琳 , 宋超
IPC分类号: G01R3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用户行为精细化分析方法,步骤为:1、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获得各电器用电数据;2、基于获得的各电器用电数据建立用户行为特征,包括建立基于用电时间的用户行为特征、建立基于用电功率的用户行为特征和建立基于用电量的用户行为特征;3、根据特征对用户聚类分析,包括如下步骤:3.1分类标准定义选取,用户分类可以从多个标准入手,针对每个标准分别对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3.2在确定分类标准后,利用因子分析法来化简多维向量的数据特征提取;3.3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实现用户分类。本发明研究内容可以准确分析用户行为,为电力公司施行需求侧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7829450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569827.X
申请日:2023-11-23
申请人: 国网天津静海供电有限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Q10/0631 , G06Q30/0204 , G06Q30/0201 , G06Q50/06 , G06F17/10 , H02J3/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网‑数据中心协同规划方法,包括构建以配电网、数据中心以及数据用户为主体的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依据各层级的交互关系,将博弈分为内外两层;在外层博弈中,配电网作为领导者,数据中心运营商作为跟随者;在内层博弈中,数据中心作为领导者,数据负载聚合商作为跟随者。本发明还提供了其双重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求解方法。本发明充分考虑数据负载的需求响应和多元主体博弈互动关系,能够提高配电网与数据中心联合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834837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011310849.0
申请日:2020-11-20
发明人: 王琳 , 郭志鹏 , 张郁静 , 刘艳丽 , 王俊毅 , 张志刚 , 刘日堂 , 王学军 , 王锟 , 季浩 , 何泽昊 , 王立伟 , 潘海泉 , 张超雄 , 强军伟 , 戈溢 , 张艳 , 赵琳 , 宋超
IPC分类号: G01R31/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用户行为精细化分析方法,步骤为:1、基于非侵入式负荷监测技术获得各电器用电数据;2、基于获得的各电器用电数据建立用户行为特征,包括建立基于用电时间的用户行为特征、建立基于用电功率的用户行为特征和建立基于用电量的用户行为特征;3、根据特征对用户聚类分析,包括如下步骤:3.1分类标准定义选取,用户分类可以从多个标准入手,针对每个标准分别对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3.2在确定分类标准后,利用因子分析法来化简多维向量的数据特征提取;3.3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实现用户分类。本发明研究内容可以准确分析用户行为,为电力公司施行需求侧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06130045A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610712561.3
申请日:2016-08-24
申请人: 国网天津宝坻供电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CPC分类号: Y02B70/3225 , Y02E40/50 , Y04S20/222 , H02J3/26 , H02J3/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调节台区三相负荷不平衡的方法,在配电旁安装三相调平衡集中器,根据负荷情况有选择性地在有接户线的杆塔处安装多个三相调平衡开关。三相调平衡集中器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当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度达到15%以上,并且持续五分钟,统计最大负荷相别上的所有开关负荷的组合结果,计算假定换相后的不平衡度,取最优后发出指令给最大负荷相别上的相应开关,多台三相调平衡开关实时带负载不断电从当前相别切换至目标相别,从而实现三相负荷自动调整。通过这种类似人工自动对台区配变负荷调平衡方法,有效降低一线工作人员的强度,提供工作效率,降低线路损耗,对延长配变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也使用电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203249909U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20250739.9
申请日:2013-05-10
申请人: 湖南省电力公司株洲电业局 , 国家电网公司
IPC分类号: G01N33/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SF6设备气体检测多功能组合阀,包括一个用于连接SF6设备上SF6气体测试接口的测试输入接口;多个用于连接测试仪器的测试输出接口;所述测试输入接口与测试输出接口之间使用多通管相连接;每个所述测试输出接口配设有单独的气体控制阀门,灵活控制各测试输出接口的气流流速,方便检测;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进行多个SF6气体的检测项目,减少了检测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安全风险,降低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检测成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