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垫、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518129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0364536.5

    申请日:2024-03-27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缓冲垫、电芯、电池及用电装置,所述缓冲垫用以设置在裸电芯上,包括粘结层、缓释层以及保护层,所述缓释层设于所述粘结层的一侧,所述缓释层的材料包括多孔可压缩泡棉,所述保护层设于所述粘结层与所述缓释层之间,所述保护层的材料包括隔热基体和分散于隔热基体间的陶瓷颗粒。其中隔热基体提供较好的隔热性能,减少保护层和缓冲垫热失效的风险,延长保护层和缓冲垫的使用寿命,在保护层中使用陶瓷颗粒,利用陶瓷颗粒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的性能,提高保护层的介电常数,从而提高保护层的绝缘性能,提高保护层的耐辐射和耐腐蚀能力,减少电荷在缓冲垫中堆积,减少保护层和缓冲垫失效的风险,进而提高缓冲垫的寿命。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电极组件的制造设备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10901B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180008051.7

    申请日:2021-02-04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电极组件的制造设备和方法,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电极组件包括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沿卷绕方向卷绕并形成卷绕结构,卷绕结构包括弯折区。负极极片和正极极片均包括位于弯折区的多个弯折部。负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弯折部为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外侧的单位面积活性物质容量大于第一弯折部内侧的单位面积活性物质容量;和/或,正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弯折部为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外侧的单位面积活性物质容量大于第二弯折部内侧的单位面积活性物质容量。这种结构的电极组件中极片在弯折区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活性物质布置更为合理,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电池和用电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832561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111608056.1

    申请日:2021-12-23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和用电装置。其中,电池包括多个沿某一方向排布的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外壳,电极组件放置于外壳中,多个电池单体包括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第一电池单体和第二电池单体被配置为在电池的电循环次数大于或等于100次时,第一电池单体的满充群裕度小于1,第二电池单体的满充群裕度大于1;满充群裕度是指电池单体在满充状态时,沿多个电池单体的排布方向,电极组件的最大尺寸与外壳的最小尺寸的比值。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能够减小多个电池单体组成的整体对外的膨胀力,防止电池单体对电池的其他部件造成挤压损伤,使得电池的电连接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5699437B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080102031.1

    申请日:2020-11-25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所述电池单体包括:电池盒,包括第一壁和泄压机构,泄压机构设置于第一壁上,泄压机构用于在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达到阈值时致动以泄放内部压力;保护构件,位于第一壁的外侧,保护构件包括主体部、遮挡部和薄弱部,主体部用于连接第一壁,遮挡部用于遮挡泄压机构,薄弱部用于连接主体部和遮挡部,薄弱部被配置为在泄压机构致动时破裂,以断开主体部和遮挡部的连接。遮挡部可以阻挡其它电池单体释放的排放物,降低泄压机构被排放物熔穿的风险。在该单体电池出现热失控时,薄弱部在高温高压物质的作用下破裂,以使高温高压物质及时排出。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04369A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380047973.8

    申请日:2023-01-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其中,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电极端子、电极组件和集流构件。外壳具有壁部,电极端子设置于壁部。电极组件容纳于外壳内,壁部被配置为支撑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极耳。集流构件设置于壁部与主体部之间,集流构件连接极耳与电极端子。沿壁部的厚度方向,极耳凸设于主体部面向壁部的一端,极耳的部分延伸至集流构件与壁部之间。这种结构的电池单体能够便于电解液跟随极耳爬升后进入主体部内,一方面能够提升电极组件的主体部被电解液浸润的效果,有利于提升电池单体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位于集流构件与壁部之间的电解液被浪费的现象,有利于提高电解液的利用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