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84495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151110.1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56 , C04B35/622 , C04B35/63 , C04B35/626 , C04B35/645 , C04B35/64
Abstract: 一种高强韧硬(TiZrVNb)Cx复相多组元碳化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它属于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单相多组元碳化物陶瓷的力学性能难以进一步提升的技术问题。方法:一、称取所需粉体;二、混合;三、烧结;四、脱模。本发明制备的高强韧硬(TiZrVNb)Cx复相多组元碳化物陶瓷材料为复相面心立方结构陶瓷,具有相分解特征,晶粒尺寸细小。本发明制备的一种高强韧硬(TiZrVNb)Cx复相多组元碳化物陶瓷材料密度均高于98.7%,室温下硬度为35~40GPa,三点弯曲强度为600~800MPa,断裂韧性为3.2~5.4MPa·m1/2。能够满足在核反应堆和超高温领域的工作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005400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151111.6
申请日:2024-02-0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56 , C04B35/622 , C04B35/63 , C04B35/626 , C04B35/64 , C04B35/645
Abstract: 一种高碳空位含量的非化学计量比多组元碳化物固溶体陶瓷的制备方法,它属于特种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高碳空位含量的非化学计量比多组元碳化物固溶体陶瓷粉体普遍存在致密度低、杂质多或工艺流程复杂且可控程度低,冷焊和易出现的氧污染的问题。方法:一、称取所需粉体;二、混合;三、烧结。本发明工艺流程简单、生产效率高,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实现非化学计量比多组元碳化物固溶体陶瓷的碳空位含量精准调控。本发明制备的高碳空位含量的非化学计量比多组元碳化物固溶体陶瓷的相对密度>97%,室温硬度为25~35GPa,模量为400~500GPa,断裂韧性为3~5MPa·m1/2。
-
公开(公告)号:CN118547329A
公开(公告)日:2024-08-27
申请号:CN202410679516.7
申请日:2024-05-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25B11/091 , C25B11/031 , C25B11/061 , C25B1/04 , C25D3/56 , C25D9/04 , C25D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电解水催化剂技术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S1、将过渡金属盐和氯化盐加入水中,混合均匀,得到电沉积溶液;步骤S2、将作为工作电极的泡沫镍基底与对电极同时置于所述电沉积溶液中进行电沉积,电沉积完成后,将工作电极取出进行清洗后,干燥处理,得到过渡金属催化剂;其中,所述电沉积的电流密度为400‑1500mA/cm2。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得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电解水产氢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产生“气泡屏蔽效应”,从而降低电解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8497867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33853.2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相电沉积装置及方法,涉及电沉积技术领域;该多相电沉积装置包括作为工作电极的基底、对电极、电沉积池和工作电源,所述基底和所述对电极分别与所述工作电源连接,所述电沉积池中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互不相溶的电镀液和密封液,所述电镀液形成厚度为h1的电镀液层,所述密封液形成厚度为h2的密封液层,所述密封液不导电,所述基底的长度为L,L与大于h1,h2大于或等于L。采用本发明提供的多相电沉积装置及方法,能够确保在一定的电流值下,在基底上获得更大的电流密度,因而能够确保在电流密度满足工作要求的情况下降低工作电流。
-
公开(公告)号:CN116477952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310515235.3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56 , C04B35/58 , C04B35/622 , C04B35/645 , C04B35/626
Abstract: 一种碳化钽铪‑硅硼碳氮陶瓷扩散偶的制备方法,它涉及扩散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Ta4HfC5/SiBCN陶瓷扩散偶难以结合,界面结合强度差,扩散行为不明显的问题。制备方法:一、高能球磨制备非晶相SiBCN粉体;二、粉体装填至模具;三、热压烧结。本发明用于碳化钽铪‑硅硼碳氮陶瓷扩散偶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803329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334832.0
申请日:2024-03-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小试样低温电学性能测试台,它涉及一种材料电学性能测试的低温台。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法无法测试厚度薄且尺寸小功能陶瓷的电卡效应的电学低温测试数据的问题。一种小试样低温电学性能测试台,包括控温系统和待测样品测试系统;所述的控温系统包括装配下底座、装配竖板、氮气输入孔、穿线孔、斜方出气孔、操作台外罩、操作台出气孔、热电偶插入口、装配上盖板、内部封闭保温液氮桶、多层哑铃状导热结构、导热连接杆、带有凹槽的板状铜块和操作台空腔上盖;所述的待测样品测试系统包括摇杆式探针和转接架定线器。本发明的优势在于适用于厚度低至0.05mm、低温时耐受电场可达33kV/cm、强度承受外力10N以下的样品测试。
-
公开(公告)号:CN117923911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087555.8
申请日:2024-0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58 , C04B35/56 , C04B35/622 , C04B35/645 , C04B35/65
Abstract: 一种制备高强超硬硼化物‑碳化物复杂成分陶瓷的方法和应用,它属于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旨在通过过渡金属、硼粉和碳粉直接混合制备宽成分范围的高强超硬的硼化物‑碳化物复杂成分陶瓷。方法:一、制备复合粉体;二、将充分混合的复合粉体置于模具中,再放入放电等离子烧结炉内进行烧结,得到高强超硬硼化物‑碳化物复杂成分陶瓷。本发明制备的高强超硬硼化物‑碳化物复杂成分陶瓷的晶粒尺寸更加细小,同时强度和硬度均得到显著提升。室温硬度为32~36GPa,三点弯曲强度为600~800MPa,断裂韧性为6~7MPa·m1/2。本发明可获得一种高强超硬硼化物‑碳化物复杂成分陶瓷。
-
公开(公告)号:CN11784338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54890.8
申请日:2024-01-1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4B35/80 , C04B35/628 , C04B35/58 , C04B35/66
Abstract: 一种优异高温力学性能C/C‑SiBCN喷管的制备方法,它涉及C/C‑SiBCN喷管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喷管无法实现轻质化及喉部区域结构强度的同时满足,而且解决现有PIP工艺制备C/SiBCN复合材料需要高温和压力导致碳纤维的损伤。方法:一、在碳纤维预制体内的纤维表面制备热解碳界面层;二、制备C/C‑SiBCN复合材料基体,实现较高程度致密化、轻质化和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三、通过精密机械加工制备出喉部区域外表面具有环向交叉加强筋的C/C‑SiBCN喷管。本发明用于优异高温力学性能C/C‑SiBCN喷管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7731432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782753.8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A61C13/08 , A61C13/083 , A61C13/20 , B33Y10/00 , B33Y70/10 , B33Y80/00 , F27B17/02 , C04B35/48 , C04B35/622 , C04B37/00 , C04B37/04 , C03C14/00 , C03C10/00 , C03B19/06
Abstract: 一种实现烧结一致性的高性能梯度义齿的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义齿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现有梯度义齿各功能层之间的烧结温度不一致,难以实现共烧,导致仿生梯度全瓷义齿各功能层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较差的问题。方法:一、混合粉体的制备;二、打印;三、脱脂及烧结处理。本发明用于实现烧结一致性的高性能梯度义齿的制备。
-
公开(公告)号:CN117185281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0956097.2
申请日:2023-08-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可定量评价骨靶向性能的碳点、基于链转移一步法合成它的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和应用。本发明属于骨靶向碳点及其制备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具有骨靶向能力的碳点链接方式未知并且无法定量评价骨靶向性能的问题。本发明碳点由钙离子螯合剂和聚合物单体在引发剂的作用下经链转移反应一步合成。同时基于荧光法,通过B‑H方程和双对数方程计算碳点对钙离子的螯合常数K和螯合位点数n,实现对碳点骨靶向能力的定量评价。本发明实现了骨靶向分子与碳点之间通过链转移反应形成化学链接并定量评价了骨靶向能力,所述碳点通过在骨缺损区域富集实现对骨缺损区域的定位,同时通过调控骨缺损区域钙离子促进成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