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61832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45642.0
申请日:2024-05-2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擦耗能式预压碟簧自复位钢筋混凝土连梁,包括两个钢筋混凝土短梁和部分嵌入两钢筋混凝土短梁中的复位耗能单元,复位耗能单元包括部分嵌入所述两个钢筋混凝土短梁中的开圆孔组合钢和开槽孔组合钢、由所述两个组合钢夹持的两个摩擦板、连接所述开圆孔组合钢与所述摩擦板和所述开槽孔组合钢的高强螺栓、布置在所述两个组合钢顶面和底面的两个传力钢板、通过锁力圆管和锁力螺母固定在所述两个组合钢顶面的传力钢板上面的蝶形弹簧组。本发明不仅具有良好的复位能力和稳定的耗能能力,还能简化现有自复位钢筋混凝土连梁的构造并降低其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796691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07772.9
申请日:2024-01-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黏滞阻尼墙,属于结构工程减震技术领域。该新型阻尼墙融合了自复位技术和黏滞阻尼墙减震技术,并引入了变黏滞阻尼特性。常规黏滞阻尼墙能在高频动力激励下大量耗能而降低地震峰值响应;变黏滞阻尼特性,能使其黏滞阻尼力在较大位移响应幅值时显著提升,兼顾低频动力激励下的减震效果;自复位技术可以在较宽荷载频域内降低结构的残余位移,提升结构在不确定性地震作用后自动快速恢复能力。该自适应黏滞阻尼墙在结构设计上更为先进,其刚度和阻尼可以按照预设控制目标自适应地改变,可实现在成本效益、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复位能力和舒适度等多方面的多目标协同减震控制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364948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170968.4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刚度自复位三维隔震支座,包括:摩擦摆隔震机构,其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布置且两两之间呈滑动摩擦接触的上支座板、上滑板、核心滑块、下滑板与下支座板;竖向自复位隔震机构,其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并固定支撑所述下支座板的压板、以及介于所述底板和压板之间的竖向隔震支座与竖向自复位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三维隔震支座构造简单,传力明确,承载能力强,在不同等级地震作用下发挥不同水平和竖向刚度,可实现多级性能的震、振双控目标,其三向隔震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可有效减少结构震后修复成本,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韧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459712B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210027993.6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回归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补偿方法,属于结构实验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根据振动台的结构特性,确定窗函数长度和补偿初始参数;二、实验开始时,将窗函数的起始时刻分别与预测位移和测量位移的初始时刻重合;三、当实验中预测位移和测量位移数据长度与窗函数长度相同时,建立指令位移和测量位移之间的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四、将指令位移代替测量位移带入第三步的建立的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获得下一时刻的预测位移,从而对振动台实验进行补偿;五、移动窗函数,重复上述步骤三到步骤四,直至实验结束。本发明的方法能同时对时滞和幅值误差进行补偿,从而提升了补偿效果,确保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56)对比文件JP 2021117855 A,2021.08.10US 2010100259 A1,2010.04.22US 2010232260 A1,2010.09.16US 4743821 A,1988.05.10王贞 等.实时混合试验的自适应时滞补偿方法.工程力学.2018,第35卷(第9期),37-43.郭彤 等.实时混合模拟试验作动器位移追踪的频域评价方法.工程力学.2014,第31卷(第4期),171-177.徐伟杰.实时混合模拟频域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 .CNKI博士电子期刊.2019,(第1期),34-56.徐伟杰 等.实时混合模拟逆补偿参数α 的研究.工程力学.2016,第33卷(第6期),61-67.
-
公开(公告)号:CN115331391B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210928161.1
申请日:2022-08-0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布式结构振动监测数据智能化报警与恢复方法,涉及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在数据识别与评估中使用了计算机图像视觉识别技术,提高了监测数据单次扫描的视野、扩展了数据的几何特征,故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分布式结构振动监测数据的特征提取、识别、报警,识别时间较传统数据时频域分析方法更短,识别准确度更高;采用两种自编码器结构实现异常数据的恢复,兼顾了单一测点的规律与组网型多传感器之间的信息关联性,所恢复的数据较现有技术更符合实际测量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401818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185087.3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0 , G09B9/00 , G06F17/1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瞬时参数的实时混合试验模拟及教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试验对象划分为试验子结构和数值子结构,设定液压伺服系统动力特性、选择积分算法、确定补偿参数,进行模拟,获得计算位移和测量位移;S2,对计算位移和测量位移进行时频分析,获得计算位移和测量位移的解析信号;S3,根据计算位移和测量位移的解析信号,获得瞬时幅值误差、瞬时相位差和瞬时频率;S4,根据瞬时相位差和瞬时频率,计算瞬时时滞;S5,确定瞬时时滞的有效范围,对超出范围的瞬时时滞进行修正。本发明基于瞬时频率得到的瞬时时滞和瞬时幅值误差,满足实时混合试验的瞬时特性,可以用于土木工程混合模拟试验模拟和教学。
-
公开(公告)号:CN116385703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189203.9
申请日:2023-03-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点云高精度参数化调整竣工幕墙模型的方法,包括S4、针对其中任一幕墙,在三维点云信息C2的X‑Y平面投影中,搜索以所述幕墙中点为半径,在搜索半径R范围的点云,获取寻找幕墙台面用的三维点云信息C3;S5、寻找幕墙台面:S6、获取幕墙点云特征点并形成矩阵A;S7、创建幕墙的BIM模型;S8、提取步骤S7中BIM模型上的设计特征点形成矩阵B,所述设计特征点与矩阵A对应;S9、首先将矩阵B带入ICP配准算法最优对齐算法进行求解,得到旋转矩阵;之后利用旋转矩阵调整所述幕墙的BIM模型,以完成利用点云对幕墙BIM模型的高精度参数化调整。本发明可避免人工主观影响而导致特征点定位偏差的情况,且有利于后期的幕墙维护检测工作。
-
公开(公告)号:CN114459712A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2210027993.6
申请日:2022-01-11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回归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补偿方法,属于结构实验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根据振动台的结构特性,确定窗函数长度和补偿初始参数;二、实验开始时,将窗函数的起始时刻分别与预测位移和测量位移的初始时刻重合;三、当实验中预测位移和测量位移数据长度与窗函数长度相同时,建立指令位移和测量位移之间的非线性自回归模型;四、将指令位移代替测量位移带入第三步的建立的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获得下一时刻的预测位移,从而对振动台实验进行补偿;五、移动窗函数,重复上述步骤三到步骤四,直至实验结束。本发明的方法能同时对时滞和幅值误差进行补偿,从而提升了补偿效果,确保地震模拟振动台实验结果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0044740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1910327180.7
申请日:2019-04-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一种缆索钢丝腐蚀疲劳损伤律的测定方法、应用、装置及夹具。具体内容涉及到四部分,部分一为腐蚀疲劳损伤律获取方法,是指通过处理服役工况环境谱以及载荷谱,来进行腐蚀疲劳试验,使用电阻法来衡量腐蚀疲劳试验总损伤和应力腐蚀损伤,两类损伤差值为腐蚀疲劳损伤,并使用公式拟合其规律;部分二是指腐蚀疲劳损伤律的应用,是指在得到试验规律后,使用高精度电阻测量仪测试当前电阻即可得到剩余寿命;部分三是指测定该损伤律的装置,包括双层腐蚀腔、盐雾箱、高精度电阻测试仪、恒温箱及疲劳试验机;部分四是指一种绝缘夹具,防止设备对电阻测试的干扰。上述四块的组合使用能够给出合理的复杂环境下缆索钢丝的剩余寿命,且便于工程实践。
-
公开(公告)号:CN113700138A
公开(公告)日:2021-11-26
申请号:CN202110941092.3
申请日:2021-08-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恢复功能巨型框架结构,包括主结构,所述主结构包括巨型柱、巨型梁、自复位梁柱节点和自复位柱脚节点,所述自复位梁柱节点连接所述巨型柱及所述巨型梁,所述自复位柱脚节点连接所述巨型柱与基础。集中了自复位机制和耗能机制,不仅可大大减少普通自复位结构的自复位节点数量,降低自复位技术施工难度,且可使主结构震后保持低损伤或无损伤,为结构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提供保障,自复位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显著提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