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直流动力电源用极性纠正插接组件及其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86808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510544009.3

    申请日:2015-08-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两极直流动力电源用极性纠正插接组件及其操作方法,组件包括直流电源侧的插接线面板和直流电器侧且与插接线面板配合使用的用电插头;插接线面板用直流电压极性纠正单元连接至直流动力电线。本发明适合面向直流动力电源插线面取电的方式,形式简洁;便于备用,不易积灰,不易脱落,易于维护;同时与现有国标交流插、接端口完全不兼容,有效避免了错误的将交、直流设备混插接;两极间距安全合理,能够满足400V(±200V)的直流电压的空气绝缘要求;能够确保直流输出的极性次序、不受系统直流极性反转影响,直流接入时也不必再核对各接线的极性,且其设计易于实现,可大大节约生产的技术成本和原料成本。

    一种基于典型场景识别的配电网动态重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29516A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510400907.1

    申请日:2015-07-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76 Y04S4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典型场景识别的配电网动态重构方法,通过确定各典型场景下的优化目标的权重;对配电网的日负荷曲线进行时段划分,得到重构日负荷预测曲线;识别重构日负荷预测曲线上的各时段所属的典型场景的类型;建立重构日负荷预测曲线上的各时段的多目标重构模型得到重构日负荷预测曲线上的各时段的最优开关状态;调整最优开关状态,得到配电网的最终动态重构方案。本发明提出的重构方法可靠性高且求解速度快,能够应对负荷变化根据不同典型场景获得有针对性重构方案;重构方案为最优且更加合理;保证了配电网的重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使得动态调整后的配电网更符合配电网实际运行的需要,提高了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一种基于交直流混合配用电的多端口电能交换器

    公开(公告)号:CN106229984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798806.9

    申请日:2016-08-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2J3/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交直流混合配用电的多端口电能交换器,所述电能交换器包括:由电力电子固态模块、固态模块控制器、保护与驱动模块、监测与传感模块、内部供电模块、电能接口模块和储能模块组成的电气物理层和由智能控制模块、通信模块和上层管理与应用模块组成的电气信息层。该发明实现了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的统一并网功能的管理,构建了统一的直流和交流线路,统一的电能质量控制,统一的能量管理。

    一种三相不对称配电网络电压暂降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52938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610105910.5

    申请日:2016-02-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相不对称配电网络电压暂降评估方法,方法包括:建立三相不对称配电网络的故障随机模型;建立三相不对称配电网络的DG随机模型;对故障随机模型进行正交变换,获取故障随机模型对应的不相关故障随机模型;采用点估计法对不相关故障随机模型和DG随机模型组成的随机变量进行处理,获取两组仿真方案的随机变量;对两组仿真方案的随机变量进行反分解,获取两组仿真方案的随机变量对应的两组相关的仿真方案的随机变量;通过Cornish-Fisher级数分别确定两组相关的仿真方案的随机变量中元素的概率密度函数;综合考虑配电网中故障类型与故障线路的相关性以及配电网中各种短路故障来仿真整个配电网的特性,为采取抑制电压暂降的措施提供参考。

    一种基于网络分解与区域协调的配电网无功优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098797A

    公开(公告)日:2015-11-25

    申请号:CN201510526117.8

    申请日:2015-08-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网络分解与区域协调的配电网无功优化方法,通过将配电网系统分解为多个配电网子网络区域;建立以等式为约束形式的无功优化分解协调模型;迭代求解无功优化分解协调模型中的各配电网子网络区域的初始化数据;建立各配电网子网络区域的含有拉格朗日乘子的目标函数;协调相邻配电网子网络区域之间交换边界节点信息,更新各配电网子网络区域的数据。本发明提出的优化方法,将大型配电网分解为多个互联区域,矩阵维度降低,占用内存减少;区域之间仅需交互边界变量,通信资源利用率高;区域之间耦合度低,方便进行并行处理,提升计算速度;区域之间的分解协调独立于寻优算法,各区域可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优化算法。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