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43881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143718.7
申请日:2022-09-20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 ,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 中国矿业大学 , 临沧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
Inventor: 张川 , 阎凯 , 许超 , 李博 , 李品荣 , 张田贵 , 湛方栋 , 黄钊 , 侯召雷 , 张耿杰 , 李效顺 , 刘淑霞 , 段青松 , 普建丹 , 李燕增 , 李媛 , 吴松 , 贺文保 , 李先培 , 李颖慧 , 李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态脆弱区草林地集雨蓄水灌溉系统,包括蓄水池,蓄水池的内壁不透水,蓄水池的上部设置有承重框架,承重框架的上端设置有土工布透水层,透水层的上端铺设有种植土壤;还包括多根第一吸水棉绳,第一吸水棉绳的上端设置于种植土壤内,第一吸水棉绳的下端伸入到蓄水池的底部;还包括多根排水管,排水管的下端向下穿出承重框架,排水管的上端向上穿出种植土壤,排水管的上端向下弯曲形成斜向下的出水管,排水管内设置有第二吸水棉绳,第二吸水棉绳的上端设置于对应出水管内。本发明可收集雨水和灌溉下渗水,用于缓慢持续性的自动灌溉植被,有利于植被生长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077498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317659.3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杨梅与苜蓿间作优化施肥的方法,包括:1)优化杨梅树底肥和追肥;2)清除杨梅树修枝及园内杂草;3)台地平面撒施与台地剖面开沟条施紫花苜蓿底肥;4)撒播与条播紫花苜蓿种子;5)覆土。本发明采用杨梅优化施肥结合苜蓿种植覆盖地表,既能达到控污减排、保土保肥的目的,又能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促进地表有效积温增加,还能抑制园内杂草生长,提高杨梅产量与品质。
-
公开(公告)号:CN115349318A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925186.6
申请日:2022-08-03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良矿区废弃地的方法,包括:采用黑麦草、菌渣、AMF对矿区废弃地联合进行改良。本发明提供的改良矿区废弃地的方法,通过在矿区废弃地种植黑麦草,可以实现对矿区废弃地的改良。通过将黑麦草、菌渣、AMF联合对矿区废弃地改良,可以使得黑麦草快速生长,从而提高了改良矿区废弃地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777101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087446.9
申请日:2021-09-1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伴矿景天细胞壁纤维素对镉胁迫响应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以伴矿景天为材料,通过盆栽实验;(2)研究不同Cd浓度处理下,伴矿景天地上部与地下部细胞壁半纤维素Ⅰ、半纤维素Ⅱ、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对Cd胁迫的响应;(3)对细胞壁纤维素含量与植株Cd累积量进行相关分析。本发明的伴矿景天细胞壁中纤维素组分与半纤维素组分参与了植物富集重金属Cd的吸收、滞留与转运过程,纤维素主要参与其固定和转运过程,半纤维素Ⅰ类主要参与其固定,半纤维素Ⅱ类主要参与其转运过程。随Cd处理浓度的增加,伴矿景天细胞壁半纤维素Ⅰ、半纤维素Ⅱ类、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
公开(公告)号:CN109122132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038208.7
申请日:2018-09-0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IPC: A01G22/20 , A01G22/00 , A01B79/02 , C09K17/40 , C09K101/00
Abstract: 利用与续断菊间作和钝化剂耦合降低玉米镉含量的方法,包括在垄上种植玉米,在相邻两垄之间的沟内种植续断菊的间作模式,在种植玉米的垄上施底肥的同时施入钝化剂LH或钝化剂LS或钝化剂PH,所述钝化剂LH为石灰150kg/亩和腐植酸1500kg/亩,钝化剂LS为石灰150kg/亩和海泡石1500kg/亩,钝化剂PH为钙镁磷肥100kg/亩和腐植酸1500kg/亩。在玉米拔节期,对玉米追施磷肥和钾肥,对续断菊仅施底肥。该方法在确保玉米产量、农民收入的情况下,与不施钝化剂的玉米单作、施钝化剂的玉米单作以及玉米与续断菊间作相比,大幅度降低了玉米籽粒的Cd含量污染,又保护生态环境。
-
公开(公告)号:CN108337951A
公开(公告)日:2018-07-31
申请号:CN201810181132.7
申请日:2018-03-0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治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减少坡耕地水土及土壤氮素流失量的作物种植方法,采用玉米马铃薯间作接种AMF能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及氮素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接种AMF的径流量比抑菌处理的径流总量减少了53%,接种AMF处理土壤侵蚀总量比抑菌处理减少89%。接种AMF总氮流失量比玉米间作马铃薯(现有技术)减少67%,比抑菌处理减少81%;接种AMF处理的马铃薯实际产量最高,比未接种AMF处理(现有技术)的马铃薯产量增加18%,比抑菌处理马铃薯产量增产22%;比抑菌处理增加20%。本发明接种AMF处理的经济总产值比抑菌处理高4%。
-
公开(公告)号:CN104969815A
公开(公告)日:2015-10-14
申请号:CN201510353875.4
申请日:2015-06-24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17/005 , A01G2/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滇池流域林地水源涵养能力的植物群落优化方法,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不低于1.5m、灌木不低于0.2m。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乔木以离原有乔木根部0.6m补种,灌木以互相间隔0.2m补种,构成乔灌搭配的复合植被体系。坡度
-
公开(公告)号:CN104221658A
公开(公告)日:2014-12-24
申请号:CN201410404948.3
申请日:2014-08-17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利用桃树与大豆间作控制坡耕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其间作为:两行桃树间种植8行大豆,桃树行距360cm,株距250cm,75株/亩,大豆行距40cm,株距20cm,8400株/亩;或两行桃树间种植10行大豆,桃树行距380cm,株距250cm,70株/亩,大豆行距35cm,株距20cm,9500株/亩;或两行桃树间种植12行大豆,桃树行距380cm,株距250cm,70株/亩,大豆行距30cm,株距20cm,11000株/亩。该方法使坡耕地地表径流量消减率达35~36%,总氮流失消减率达45~49%,SS流失消减率达39~42%,同时产值达6797~7431元/亩,显著地控制了坡耕地面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5136860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210940758.8
申请日:2022-08-0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种‑养‑生态沟塘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系统构建方法,包括在稻田下游出水口的位置配以生态沟塘和植物的定植,水稻季施底肥和追肥,底肥由新鲜牛粪和磷钾化肥组成,追肥为氮化肥,在水稻分蘖期和出穗期各施一次追肥,水稻牧草轮作;匹配适宜规模的奶牛养殖场,将收获的水稻秸秆、在稻田每次刈割的牧草以及生态塘内收割的植物用于饲喂奶牛。本发明构建了种养结合的最佳比例,形成封闭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系统,使在本系统内,水稻产量与使用化肥的常规产量相当的情况下,稻田地表径流中的氮排放达到零排放,磷排放也达到了零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稻田面源污染。
-
公开(公告)号:CN115136860A
公开(公告)日:2022-10-04
申请号:CN202210940758.8
申请日:2022-08-06
Applicant: 云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种‑养‑生态沟塘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系统构建方法,包括在稻田下游出水口的位置配以生态沟塘和植物的定植,水稻季施底肥和追肥,底肥由新鲜牛粪和磷钾化肥组成,追肥为氮化肥,在水稻分蘖期和出穗期各施一次追肥,水稻牧草轮作;匹配适宜规模的奶牛养殖场,将收获的水稻秸秆、在稻田每次刈割的牧草以及生态塘内收割的植物用于饲喂奶牛。本发明构建了种养结合的最佳比例,形成封闭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控系统,使在本系统内,水稻产量与使用化肥的常规产量相当的情况下,稻田地表径流中的氮排放达到零排放,磷排放也达到了零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稻田面源污染。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