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366192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385555.4
申请日:2020-12-0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L23/427
Abstract: 一种基于电场调控固液相变的电子元件散热装置,属于主动控制电子元件散热技术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电子元件的散热方式存在的散热效率低、散热速率不可控以及长期能耗的问题。风扇与电极板之间以及热沉与电子元件之间分别布置有散热介质,热沉、电极板及包装基座共同形成空腔结构,且空腔结构内填充相变材料,热沉连接至可调直流电源的阳极,所述电极板连接至可调直流电源的阴极,通过可调直流电源调控空腔结构内的电场强度。相变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实现主动调控相变强度,从而实现主动控制固液相变速率,进一步达到主动控制电子元件散热速率的目的。通过调节可调电源有效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的散热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减少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02589160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56836.4
申请日:2012-03-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圆柱与圆锥复合腔体式太阳能吸热器,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吸热器。本发明为了解决圆柱形腔体式太阳能吸热器底面处的金属管难于布满底面,存在吸热器吸收太阳能辐射热流死区的问题。吸热器壳体的内腔为圆柱与圆锥复合腔体,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缠绕在圆柱形壳体内壁上,吸热器底面圆锥形段盘管缠绕在圆锥形壳体内壁上,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的进口端与吸热器底面圆锥形段盘管的出口端连通,吸热器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矿渣棉保温层,工作介质出口管穿设在矿渣棉保温层内,且工作介质出口管与吸热器侧面部分盘管的出口端连通,工作介质进口管穿设在矿渣棉保温层内,且工作介质进口管与吸热器底面圆锥形段盘管的进口端连通。本发明用于吸收太阳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89434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8514.0
申请日:2025-01-15
Abstract: 用于电子设备的空间关联无序硅锗纳米线热电制冷系统,属于电子设备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空间关联无序硅锗(SiGe)纳米线的热电制冷系统;解决了传统的散热技术承载能力不足,无法满足集成度增加的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的问题;所述系统包括热端1、冷端6以及热电转换模块;所述热电材料层4用于响应所述电源驱动电路5提供的直流电流,发生热电效应使其两端产生温差,增强制冷效果;还用于通过调整所述电源驱动电路5提供的直流电流的电流值大小,调节热电材料层4的两端温差,进而调节热端1和冷端6之间的温差。所述的用于电子设备的空间关联无序硅锗纳米线热电制冷系统,适用于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
公开(公告)号:CN11972991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779514.1
申请日:2024-12-0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气窗口的宽谱段、小角度、非对称式热发射器,属于热管理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热发射器受困于热辐射相干性较差这一主要因素限制,无法实现热辐射在特定方向上的宽带集中发射这一技术问题。包括光栅结构、共振腔结构、金属反射结构和基底,光栅结构、共振腔结构、金属反射结构、基底顺次设置。本发明利用基于非互易波导的超定向辐射发射技术,通过对非互易波导和布鲁诺斯特效应的结合,在10~14μm波段范围内,热辐射能量集中分布在+30~+70度的发射角度,实现了在热辐射在一个较宽的波段范围中发射能量高度聚焦在指定区域内的可能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322585B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111649133.8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7D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温钢坯红外辐射余热的高效回收转换系统,属于余热回收利用领域。解决了现有余热回收系统无法有效且便捷的回收冶金过程中的红外辐射能量的问题。它包括黑体辐射接收器、选择性辐射发射器、倏逝波波导传输薄片和光伏电池,所述黑体辐射接收器位于钢材钢坯的正上方,所述黑体辐射接收器上方与选择性辐射发射器相连,所述选择性辐射发射器上方通过倏逝波波导传输薄片与光伏电池相连。它主要用于高温钢坯红外辐射余热的回收转换。
-
公开(公告)号:CN114322624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111613095.0
申请日:2021-12-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8D20/02 , F28F13/16 , F24H7/02 , F24H9/1818 , F24H9/186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分段式电驱动流耦合电加热的储‑释能装置,属于热电转换的高效储‑释能领域。解决了当前储‑释能过程中由于相变材料导热系数低导致的充放热周期长、装置整体化导致的停运维修成本大、储‑释能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调峰调频的分段式电驱动流耦合电加热储‑释能装置,其间隔板的上下两侧布置驱动电极;储能单元多个串联设置,被包覆于封装罐体中,间隔板的最上端布置若干流体入口导管,最下端布置若干流体出口导管,装置最外层布置隔热罐体。本发明采用电流体驱动和外热源加热的多途径强化热扰动方式,将不能直接存储的电/热能高效、快速地存储,进一步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1432258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111649133.8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F27D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温钢坯红外辐射余热的高效回收转换系统,属于余热回收利用领域。解决了现有余热回收系统无法有效且便捷的回收冶金过程中的红外辐射能量的问题。它包括黑体辐射接收器、选择性辐射发射器、倏逝波波导传输薄片和光伏电池,所述黑体辐射接收器位于钢材钢坯的正上方,所述黑体辐射接收器上方与选择性辐射发射器相连,所述选择性辐射发射器上方通过倏逝波波导传输薄片与光伏电池相连。它主要用于高温钢坯红外辐射余热的回收转换。
-
公开(公告)号:CN112268477B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011029528.3
申请日:2020-09-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直流电压偏置石墨烯的近场辐射热调谐器。本发明属于热调谐器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利用磁场主动控制石墨烯的磁光效应来控制近场辐射换热存在的磁场强度过大而导致实际生产无法提供以及强磁场会干扰电子元件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直流电压偏置石墨烯的近场辐射热调谐器由接收端复合结构、发射端复合结构和设置于二者之间的间隔物构成,所述接收端复合结构由接收端直流电压发生器、接收端基底和接收端石墨烯镀层构成;所述发射端复合结构由发射端直流电压发生器、发射端基底和发射端石墨烯镀层构成。本发明的调谐器能对近场辐射换热能力产生强烈的调节作用。同时,基于直流电流的调节不会对其余的电子元器件产生干扰。
-
公开(公告)号:CN104819774A
公开(公告)日:2015-08-05
申请号:CN201510194407.7
申请日:2015-04-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J1/4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微透镜阵列的火焰光场探测泛尺度分析方法,包括:高温弥散介质光辐射建模、高温弥散介质辐射特性计算、基于蒙特卡洛算法的光线追踪算法、物像重聚焦算法等步骤。通过模拟不同波长的光线从介质内部发射并经由介质的吸收、散射衰减、介质发射和散射增强等过程,对高温火焰的微透镜光场成像进行仿真计算。通过本发明的仿真计算,可实现对高温火焰的温度场重建,并为光场相机的标定、测量等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990761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510058513.6
申请日:2025-01-15
Abstract: 基于空间关联无序硅锗纳米线的高温余热回收系统,属于热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余热回收;解决了现有硅锗纳米线所存在的在热导率降低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高效热电转换的需求的问题;所述系统包括热电转换模块、冷源区以及电能输出模块;所述热电材料层用于响应热源区和冷源区之间的温差,发生热电效应产生电流。所述的基于空间关联无序硅锗纳米线的高温余热回收系统,适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温余热回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