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157443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410238530.X
申请日:2014-05-30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28B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直接空冷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直接空冷系统的防冻装置,包括空冷三角和百叶窗,所述空冷三角包括多个管束,相邻的所述管束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百叶窗能够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管束底部至顶部的1/4至1/3处的内侧壁上,从而打开或遮挡所述管束之间的缝隙。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冻方法,应用如上所述的直接空冷系统的防冻装置。本发明提供的直接空冷系统的防冻装置百叶窗通过电机正反转来开启和关闭,从而解决空冷系统冻结的问题且兼顾冬季深度调峰,便于人员操作。本发明采用积木法模块化、单元化设计理念,产品加工工艺简单、运输方便、安装快捷、系统投资费用少。
-
公开(公告)号:CN105322561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255164.9
申请日:2014-06-10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2J3/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网频波动幅度动态调整的一次调频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频率波动变化值;利用确定的频率波动变化值确定静态特性函数的斜率值;根据斜率值发送调频指令,指示阀门控制系统调节阀门开启量;实现了在电网频率发生波动时,根据网频波动大小调整静态特性函数来确定合适的调频量,从而使得阀门开启程度既能够满足电网的要求,又能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05221224A
公开(公告)日:2016-01-06
申请号:CN201410255094.7
申请日:2014-06-10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01N5/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余热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该汽轮机排汽余热回收系统包括汽轮机、直接空冷机组、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和排汽装置,汽轮机分别与直接空冷机组和锅炉暖风器连通,将汽轮机排汽的一路排至锅炉暖风器,一方面降低了直接空冷机组的排汽压力,提高了汽轮机的经济性,另一方面,锅炉暖风器可以提高锅炉暖风器出口的温度,进而使进入空气预热器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预热器壁温升高,从而可防止低温腐蚀,同时锅炉暖风器、疏水箱、疏水泵单元和排汽装置依次相连,从锅炉暖风器冷凝的冷凝水通过疏水箱和疏水泵单元后,被回收至排汽装置中,保证了回水循环和整个锅炉发电系统的动态平衡。
-
公开(公告)号:CN102192660B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110111009.6
申请日:2011-04-29
Applicant: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28B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轮机排汽用的蒸发式冷凝器散热模件,解决了现有设备规模大,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包括管束和汽水分离室,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上部封闭空间(10)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C段逆流冷却段管束(8),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B段顺流冷却段管束(5),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左侧设置有封闭的A段蒸汽进汽室(2),在A段蒸汽进汽室(2)与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之间设置有A段顺流冷却段管束(3);在中央汽水分离室(7)的右侧设置有与其左侧结构完全相同的管束和汽水分离室。本发明显著提高了机组的安全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192660A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1110111009.6
申请日:2011-04-29
Applicant: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28B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轮机排汽用的蒸发式冷凝器散热模件,解决了现有设备规模大,系统占地面积大的问题。包括管束和汽水分离室,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上部封闭空间(10)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C段逆流冷却段管束(8),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B段顺流冷却段管束(5),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左侧设置有封闭的A段蒸汽进汽室(2),在A段蒸汽进汽室(2)与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之间设置有A段顺流冷却段管束(3);在中央汽水分离室(7)的右侧设置有与其左侧结构完全相同的管束和汽水分离室。本发明显著提高了机组的安全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2141347A
公开(公告)日:2011-08-03
申请号:CN201110111012.8
申请日:2011-04-29
Applicant: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28B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联式尖峰蒸发式冷凝器,解决了现有制冷系统的管束沿程阻力大不适合于比容大的汽轮机冷却的问题。包括在连通汽轮机低压缸(14)与空冷岛(16)之间的低压缸排汽管(15)上连通有冷却单元(17)、凝结水箱(18)和凝结水泵(19);冷却单元(17)包括管束和汽水分离室,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上部封闭空间(10)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C段逆流冷却段管束(8),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B段顺流冷却段管束(5),在A段蒸汽进汽室(2)与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之间设置有A段顺流冷却段管束(3);提高机组的安全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202934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410238772.9
申请日:2014-05-30
Applicant: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空气冷却散热器,包括蒸汽分配管、第一单排散热单元、第二单排散热单元、第一凝结水联箱、第二凝结水联箱、风筒和风机,蒸汽分配管分别与第一单排散热单元及第二单排散热单元的一端连通,第一单排散热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一凝结水联箱连通,第二单排散热单元的另一端与第二凝结水联箱连通,风筒设在第一凝结水联箱和第二凝结水联箱之间,风机设在风筒中,第一单排散热单元和第二单排散热单元均包括基管和设在基管两侧的翅片,翅片为多个且均匀分布在基管上,翅片的迎风面与空气冷却散热器的来风方向平行。本发明有效地减小了空气流动时的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有效地降低了冷空气流过散热单元时的压损。
-
公开(公告)号:CN102141347B
公开(公告)日:2012-08-22
申请号:CN201110111012.8
申请日:2011-04-29
Applicant: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28B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并联式尖峰蒸发式冷凝器,解决了现有制冷系统的管束沿程阻力大不适合于比容大的汽轮机冷却的问题。包括在连通汽轮机低压缸(14)与空冷岛(16)之间的低压缸排汽管(15)上连通有冷却单元(17)、凝结水箱(18)和凝结水泵(19);冷却单元(17)包括管束和汽水分离室,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上部封闭空间(10)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C段逆流冷却段管束(8),在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与中央汽水分离室(7)之间连通有B段顺流冷却段管束(5),在A段蒸汽进汽室(2)与A、B段间汽水分离室(4)的下部封闭空间之间设置有A段顺流冷却段管束(3);提高机组的安全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203224508U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20165066.7
申请日:2013-04-06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维风速风向测量系统,解决了现有设备存在的结构复杂、体积大、测试精度容易受环境影响的技术问题。包括在传感器支架(1)上分别设置有三个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风速传感器,在三个在空间三维方向的反方向上又设置有另三个方向上的风速传感器,这六个风速传感器分别与各自的差压计的输入端连接,差压计的输出端与工业控制机(8)连接,所述的三维方向上的风速传感器均为梯形头皮托管,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测试方法。本实用新型可自由组合测量一维、二维风速,其结构简单、取材简单、工作性能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203224144U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20164863.3
申请日:2013-04-06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F28B7/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轮机乏汽余热利用吸收式热泵的蒸发器散热模件,解决了现有系统管束布置沿程阻力大和抽真空困难的问题。包括汽轮机乏汽进口管道(1),汽轮机乏汽进口管道(1)与热泵蒸汽分配室(2)连通,热泵蒸汽分配室(2)与蒸发器顺流管束(3)的入口连通,蒸发器顺流管束(3)的出口与乏汽凝结水联箱(4)连通,乏汽凝结水联箱(4)与蒸发器逆流管束(5)的入口连通,蒸发器顺流管束(3)与蒸发器逆流管束(5)呈非对称V字形设置,蒸发器顺流管束(3)与水平面成15度倾斜角,蒸发器逆流管束(5)与水平面成30度倾斜角。本实用新型可显著提升热泵蒸发器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余热利用效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