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力系统的可调节性资源建设方案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418614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16040.1

    申请日:2020-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力系统的可调节性资源建设方案确定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获取当前的电力系统的数据;获取电力系统的可调节性资源数据;对可调节性资源数据进行优先开发排序,得到当前的可调节性资源建设方案;根据电力系统的数据和当前的可调节性资源建设方案,采用电力系统机组组合模型确定8760小时下电源运行情况和弃风弃光情况;并每个时刻所述电力系统的爬坡灵活性需求及对应的弃风弃光率和调峰灵活性需求及对应的弃风弃光率;判断所述爬坡灵活性需求对应的弃风弃光率和调峰灵活性需求对应的弃风弃光率是否均小于设定阈值;进而确定目标的可调节性资源建设方案。本发明能够适应新能源发展,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防止资源浪费。

    燃煤供热机组供热期最小出力确定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84594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0296009.1

    申请日:2021-0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供热机组供热期最小出力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根据区域电网内多个燃煤供热机组的供热运行方式和热电关系,确定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热电关系;根据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热电关系,确定每个燃煤供热机组在各电负荷工况下的最大供热能力;确定最大供热能力工况下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机组负荷以及机组负荷的上下限;确定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供热负荷区间;以上述机组负荷的上下限、供热负荷区间为约束条件,根据每个燃煤供热机组在最大供热能力工况下的机组负荷、区域电网的供热需求负荷,确定供热期内区域电网的最小出力。本发明能确定燃煤供热机组供热期最小出力,指导区域电网的生产运行,增强调峰能力。

    燃煤供热机组供热期最小出力确定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984594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110296009.1

    申请日:2021-03-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煤供热机组供热期最小出力确定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根据区域电网内多个燃煤供热机组的供热运行方式和热电关系,确定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热电关系;根据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热电关系,确定每个燃煤供热机组在各电负荷工况下的最大供热能力;确定最大供热能力工况下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机组负荷以及机组负荷的上下限;确定每个燃煤供热机组的供热负荷区间;以上述机组负荷的上下限、供热负荷区间为约束条件,根据每个燃煤供热机组在最大供热能力工况下的机组负荷、区域电网的供热需求负荷,确定供热期内区域电网的最小出力。本发明能确定燃煤供热机组供热期最小出力,指导区域电网的生产运行,增强调峰能力。

    基于分布因子的主动配电网成本分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29607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10694469.2

    申请日:2019-07-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因子的主动配电网成本分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电网计算成本分摊时需要考虑的典型运行方式,例如夏季最大负荷场景;建立网损等值负荷模型;结合网损等值负荷模型,计算分布因子矩阵;计算发电‑负荷功率分配矩阵;计算负荷节点所承担的配电网分摊成本。本发明通过计算节点与拓扑的分布因子,可动态适应主动配网多变的运行方式,并通过网损修正和对线路的使用程度分析完善了分布因子法的直流潮流模型内核。该方法不仅对主动配电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还能够客观衡量不同负荷节点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对于线路的使用程度,有利于引导市场用户调整自身用电行为。

    基于分布因子的主动配电网成本分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29607A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910694469.2

    申请日:2019-07-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分布因子的主动配电网成本分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电网计算成本分摊时需要考虑的典型运行方式,例如夏季最大负荷场景;建立网损等值负荷模型;结合网损等值负荷模型,计算分布因子矩阵;计算发电-负荷功率分配矩阵;计算负荷节点所承担的配电网分摊成本。本发明通过计算节点与拓扑的分布因子,可动态适应主动配网多变的运行方式,并通过网损修正和对线路的使用程度分析完善了分布因子法的直流潮流模型内核。该方法不仅对主动配电网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还能够客观衡量不同负荷节点在不同运行方式下对于线路的使用程度,有利于引导市场用户调整自身用电行为。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