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高渗透率光伏柔性配电系统的实时电压-无功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726986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77798.8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高渗透率光伏柔性配电系统的实时电压‑无功控制方法,包括:1.考虑逆变器的实时响应功能,建立逆变器的下垂控制模型;2.设置柔性配电系统调控设备,包括拓扑可变智能软开关和光伏,并根据柔性配电系统调控设备,建立各类设备的模型;3.基于步骤1和步骤2中的模型,建立含高渗透率光伏柔性配电系统的实时电压‑无功控制模型,并通过求解该模型,输出柔性配电系统的实时优化控制方案。本发明综合考虑柔性配电系统的传输容量以及光伏的强随机性,通过拓扑可变智能软开关、预留一定的无功功率以及逆变器的下垂控制功能,从而保障了系统的实时电压安全和稳定。

    智能软开关与电动汽车协调优化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调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6593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173136.0

    申请日:2025-0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软开关与电动汽车协调优化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调度方法,包括:1.根据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在结构和潮流的灵活性,对电压源型换流器VSC进行显式建模;2.利用电动汽车(EVs)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可调度潜力,建立电动汽车交流慢充站(SCS)和直流快充站(FCS)的虚拟馈线(VPL)模型;3.考虑智能软开关SOP与有载分接开关、储能、VSC等多个调节装置的配合关系,建立各设备的模型;4.以最小化系统损耗和电压偏差建立SOP与EVs协调优化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模型;5.通过线性化和锥松弛将模型转化为二阶锥规划模型并进行求解,得到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优化调度方案。本发明能充分调动协同调动多种灵活资源实现灵活可控的潮流,从而提升配电网的安全性。

    考虑地埋管网络热交换特性的地源热泵电热功率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40217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90895.0

    申请日:2025-01-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地埋管网络热交换特性的地源热泵电热功率计算方法,包括:1、建立单个U型垂直地埋管的模型,得到单个U型垂直地埋管出口处流体温度与入口处流体温度以及钻孔壁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2、基于步骤1,推广得到多个U型垂直地埋管系统终端出口处流体温度与首端入口处流体温度以及钻孔壁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3、由每一个U型垂直地埋管出口与入口流体温度差计算地源热泵与钻孔壁及土壤之间传输的热量总和;4、精确建模地源热泵系统,获取其在加热和制冷模式下,加热量、制冷量及终端出口处流体温度与功率之间的关系。本发明能通过构建高效且精确的热传递模型,从而实现对地源热泵系统的精准控制与优化调度。

    一种基于重构的含可重组式软开关配电系统的优化运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96190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411757362.5

    申请日:2024-12-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重构的含可重组式软开关配电系统优化运行方法,包括:1、基于不对称电压源换流器容量和馈线选择的自储能型重组式智能软开关拓扑构造;2、对自储能型重组式智能软开关建模;3、对基于重构的含可重组式软开关的柔性配电系统建模,通过求解优化运行模型获得配电系统的最优运行策略。本发明能合理利用配电系统的多元可控设备,以提高传统多端智能软开关对电压源换流器容量的利用率,并能提高传统多端智能软开关的最大传输功率,从而能降低配电系统运行损耗、提高新能源消纳。

    考虑日内柔性负荷的分布式配电网低碳需求响应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09567A

    公开(公告)日:2024-12-27

    申请号:CN202411427938.1

    申请日:2024-1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日内柔性负荷的分布式配电网低碳需求响应方法,其步骤包括:1、建立电力系统中总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模型;2、建立需求侧响应补偿的模型;3、建立由电力系统中总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模型和具有日内柔性负荷的需求响应补偿模型组成的总模型;4、采用交替方向乘子法对上述总模型进行分布式求解,得到日内需求响应结果。本发明能通过补偿措施激励具有日内柔性的负荷改变其用电行为,实施分布式低碳需求响应机制优化电力负荷计划,并能实现削峰填谷,从而能显著减少电力系统的总碳排放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