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装置
    11.
    发明公开
    放电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137421A

    公开(公告)日:2023-05-19

    申请号:CN202211426997.8

    申请日:2022-1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放电装置。放电装置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放电装置具备壳体、放电电极和两个保护部。放电电极从壳体突出。放电电极通过放电而向空气中释放放电生成物。保护部与壳体独立分体。两个保护部以夹着放电电极的方式设置。保护部具有一对支承部和电极保护部。一对支承部设置于壳体。支承部朝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延伸。支承部的终端部配置在比放电电极的前端部更远离壳体的位置。电极保护部将一个的支承部的末端侧与另一个的支承部的末端侧相连。

    放电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85103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1980046027.5

    申请日:2019-07-08

    Abstract: 抑制起因于第一以及第二放电电极的放电生成物的减少。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之间的分隔板(14),高度较正侧以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的上端部高,且与风的流动方向平行,下游侧端部,存在于与电极最下游侧端部相同位置、或相较于此电极最下游侧端部靠上游侧,电极最下游侧端部存在于正侧及负侧放电电极(11、12)以及感应电极的下游侧端部之中的最靠下游侧。

    放电装置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716604B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1780013735.X

    申请日:2017-02-09

    Abstract: 使在安装了放电电极的状态下的输出检查成为可能。离子产生装置(1)包括:感应电极(31·32);放电电极(15·16),其在与感应电极(31·32)之间产生放电;箱体(11),其收容感应电极(31·32)及放电电极(15·16);输出检查端子(20),其具有与感应电极(31·32)连接的第一端部(20a)及露出于箱体(11)的外部的第二端部(20b)。

    蓄电池模块
    1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916142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210276293.7

    申请日:2012-08-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模块,所述蓄电池模块一体组装多个二次电池而构成,可以紧凑地组装而电池的温度分布不会变得不均匀,而且配线连接操作容易。一种蓄电池模块(M1~M8),具有如下构成:使用具备收容电极组(1)并且具有长边和短边的俯视为矩形的电池罐(10)的二次电池(RB1~RB4),将彼此的长边之间平行地分开预定间隔,并排设置两个二次电池,将该并排设置的二次电池在叠置方向上错开90°,将多个二次电池叠置为井字状。

    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954765A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211216248.2

    申请日:2022-09-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放电装置(1)具备壳体(11)、放电电极(30a、30b)和电极保护部(40a、50a、40b、50b)。壳体(11)具有一面开口的开口部(12)。放电电极(30a、30b)从开口部(12)突出。一对电极保护部(40a、50a)夹着放电电极(30a)相对,相对距离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不同。另一对电极保护部(40b、50b)也夹着放电电极(30b)相对,相对距离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不同。

    离子产生装置、放电基板以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3169528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1980077368.9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离子产生装置(11)包括:放电电极基板(2),安装有放电电极(5、6),并形成有分别连接到放电电极(5、6)的面电极(7、8);感应电极基板(3),形成有兼用作在与放电电极(5、6)之间产生放电的感应电极的复合电极(9、10);及绝缘树脂(4),至少填充在放电电极(5、6)与复合电极(9、10)之间,将放电电极(5、6)与复合电极(9、10)绝缘。面电极(7、8)以及复合电极(9、10)以分别至少一部分对向的方式配置。由面电极(7、8)、复合电极(9、10)、及介于面电极(7、8)和复合电极(9、10)之间的绝缘树脂(4)形成电容器(21、22)。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