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流电泳分离腔排气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31098B

    公开(公告)日:2015-04-01

    申请号:CN201310270077.6

    申请日:2013-06-28

    IPC分类号: B01D57/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化工技术领域的自由流电泳分离腔排气装置及其实施方法,排气装置包括充气筒、软管夹、橡皮软管、气液缓冲分离装置、自平衡回收装置、分离腔外壳、分离腔、废液回收瓶和回收三通阀。本发明利用气液缓冲分离装置的储液功能,首先将大于分离腔体积十倍以上的缓冲液储积在气液缓冲分离装置中,然后通过手动充气筒,使气液缓冲分离装置内储积的缓冲液迅速进入分离腔,由于缓冲液的速度较大,能够很快充满分离腔,从而将分离腔内的空气排净。本装置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用非常简单的操作将分离腔内的空气排出,解决了以往分离腔排气繁琐、困难的问题。本装置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等优点。

    扁平通道密封装置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63071A

    公开(公告)日:2012-07-11

    申请号:CN201110421131.3

    申请日:2011-12-09

    IPC分类号: F16J15/02 F16J15/06

    CPC分类号: G01N30/0005 Y10T29/4982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场流分离装置的通道罩,其可以在对流体进行场流分离时实现通道(20)相对于周围环境和分离膜(40)的密封。其具有第一通道壳体部件(10)和第二通道壳体部件(70),它们在组装状态下彼此连接并密封地围绕膜。膜在安装位置上以其上表面与第一通道壳体部件相接,在该区域中,第一通道壳体部件在第一密封面(11a)中通过与膜的平面接触形成内密封。在组装状态下,外密封处于两个通道壳体部件之间的区域中,特别是处于第一通道壳体部件上的第一密封面(121)和第二通道壳体部件上的第二密封面(71)之间的第二密封区(11b)中。利用密封元件(60)可以在该区域中确保外密封。

    间隔化场流分级
    1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262007A

    公开(公告)日:2011-11-30

    申请号:CN201110036334.0

    申请日:2011-02-10

    发明人: P·J·怀亚特

    IPC分类号: G01N1/18 G01N1/28

    CPC分类号: G01N30/0005 G01N2030/00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包含在液体样品等份试样中的粒子的场流分级器。如所要求的,所述分级器可为随后的移除用于捕获特定的预先确定的该粒子类型。基于交叉流或非对称流场流分级器,公开的分级器包括改变沿其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在多个位置施加的横流的方法。多个独立的隔间,其每个都位于不同的和对应的膜支撑可渗透玻璃体部段的下面。与中空纤维分级器结合后,相应的同心隔间实施达到同种类型的间隔化交叉流。

    由纳米级沟道的平面阵列构成的筛分介质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90560A

    公开(公告)日:2007-01-03

    申请号:CN200480036102.3

    申请日:2004-11-24

    申请人: 英特尔公司

    发明人: S·司贝特

    IPC分类号: G01N30/00 G01N27/447 B81B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小和/或结构对分子进行分离的装置和方法以及制造所述装置的方法。所述分离方法通常包括使含有具有不同有效分子直径的微粒的流体流经排列在衬底表面的多条敞开的纳米级的沟道。所述方法也包括获得所述流经流体的多个分段,使得每个分段包含含有具有相似大小和形状并基本上不含有更大尺寸与形状的微粒的主要部分。所述装置包含第一与第二衬底,其中每一衬底具有有其中排列了多条敞开的纳米级沟道的表面。所述表面结合在一起,使得第一衬底的每条沟道与第二衬底的至少两条沟道流体流通并且是相对于第二衬底的沟道偏离的。干涉蚀刻和阳极接合或倒装芯片接合技术可以用于所述装置的制造。

    间隔化中空纤维场流分级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01379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0922476.X

    申请日:2011-02-10

    发明人: P·J·怀亚特

    IPC分类号: G01N30/00

    CPC分类号: G01N30/0005 G01N2030/00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离包含在液体样品等份试样中的粒子的场流分级器。如所要求的,所述分级器可为随后的移除用于捕获特定的预先确定的该粒子类型。基于交叉流或非对称流场流分级器,公开的分级器包括改变沿其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在多个位置施加的横流的方法。多个独立的隔间,其每个都位于不同的和对应的膜支撑可渗透玻璃体部段的下面。与中空纤维分级器结合后,相应的同心隔间实施达到同种类型的间隔化交叉流。

    自由流电泳分离腔排气装置及其实施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31098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70077.6

    申请日:2013-06-28

    IPC分类号: B01D57/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化工技术领域的自由流电泳分离腔排气装置及其实施方法,排气装置包括充气筒、软管夹、橡皮软管、气液缓冲分离装置、自平衡回收装置、分离腔外壳、分离腔、废液回收瓶和回收三通阀。本发明利用气液缓冲分离装置的储液功能,首先将大于分离腔体积十倍以上的缓冲液储积在气液缓冲分离装置中,然后通过手动充气筒,使气液缓冲分离装置内储积的缓冲液迅速进入分离腔,由于缓冲液的速度较大,能够很快充满分离腔,从而将分离腔内的空气排净。本装置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用非常简单的操作将分离腔内的空气排出,解决了以往分离腔排气繁琐、困难的问题。本装置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等优点。

    元素分析装置
    1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245552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031325.1

    申请日:2013-01-28

    IPC分类号: G01N1/44 G01N1/2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元素分析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测定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试样而无需设置缓冲容器。所述元素分析装置包括:提取炉(1),用于加热坩埚(R)内收容的试样,从而使所述试样内所含的元素气化后成为样品气体;导入流道(L1),用于向所述提取炉(1)导入载气;导出流道(L2),用于从所述提取炉导出所述样品气体与所述载气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气体;元素分析部(3),设置在所述导出流道(L2)上,用于分析所述混合气体中所含的元素;支路流道(L3),从所述导入流道(L1)分路后与所述导出流道(L2)合流;以及阀(4),设置在所述支路流道(L3)上,该阀(4)的开度能调节。

    由纳米级沟道的平面阵列构成的筛分介质及其制造和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890560B

    公开(公告)日:2012-10-17

    申请号:CN200480036102.3

    申请日:2004-11-24

    申请人: 英特尔公司

    发明人: S·司贝特

    IPC分类号: G01N30/00 G01N27/447 B81B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大小和/或结构对分子进行分离的装置和方法以及制造所述装置的方法。所述分离方法通常包括使含有具有不同有效分子直径的微粒的流体流经排列在衬底表面的多条敞开的纳米级的沟道。所述方法也包括获得所述流经流体的多个分段,使得每个分段包含含有具有相似大小和形状并基本上不含有更大尺寸与形状的微粒的主要部分。所述装置包含第一与第二衬底,其中每一衬底具有有其中排列了多条敞开的纳米级沟道的表面。所述表面结合在一起,使得第一衬底的每条沟道与第二衬底的至少两条沟道流体流通并且是相对于第二衬底的沟道偏离的。干涉蚀刻和阳极接合或倒装芯片接合技术可以用于所述装置的制造。

    中空纤维接口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527235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110370485.X

    申请日:2011-11-14

    IPC分类号: B01D61/00

    CPC分类号: G01N30/0005 G01N30/60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空纤维接口(1),用于在中空纤维(50)和连接元件(30)之间或在中空纤维(50)和壳体(40)之间进行径向密封连接,特别是在用于场流分馏的装置中。在此,将中空纤维(50)设置在壳体(40)的壳体接口(41)中。根据本发明,中空纤维(50)相对于连接元件(30)或壳体(40)以及相对于周围环境的密封可以这样实现:借助于连接件(10),使环形元件(20)和连接元件(30)与壳体(40)或中空纤维(50)相耦合,并使中空纤维接口(1)通过中空纤维(50)和连接元件(30)之间的部段(35)得到密封,部段(35)通过环形元件(20)相对于连接元件(30)的轴向移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