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厚煤层沿空掘巷相邻巷道联合支护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14413B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610547347.7

    申请日:2016-07-12

    Inventor: 王志强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实现厚煤层沿空掘巷相邻巷道联合支护的方法,将工作面的区段回风平巷沿煤层顶板布置;确定实体煤侧的分区情况;依据煤体完整性、实体煤的应力分布,确定接续工作面相邻巷道布置位置及支护方案;通过向回采巷道靠近实体煤一侧的巷帮布置锚杆、锚索加固,为接续工作面相邻巷道的顶板支护提供锚固点;对接续工作面相邻的沿空掘巷顶部打锚杆与锚索,锚索的端部深入起坡巷道巷帮一侧支护范围内,形成联合支护。该方法沿空掘巷处于较低层位的完整实体煤内,且顶煤处于极限平衡区内,承载小,更利于巷道的掘进与维护,改善现有厚煤层底板巷道支护困难的现状。

    一种深部煤层的开采方法
    2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758521B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410011077.9

    申请日:2014-01-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部煤层的开采方法,包括:在待采煤层中确定保护煤柱,并将所述保护煤柱作为受保护区;对所述受保护区的左、右两侧分别进行开采,在所述受保护区的左侧形成第一采空区,在所述受保护区的右侧形成第二采空区,所述第一采空区和第二采空区沿工作面倾向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待采煤层的上覆岩层厚度的0.6倍,形成第一采空区的工作面之间以及形成第二采空区的工作面之间均采用无煤柱的巷道布置方式;对所述受保护区进行开采,所述第一采空区和第二采空区由于所述受保护区被开采而贯通。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开采所述受保护区后,实现地表均匀下沉,并最终呈现近水平状态,可以有效保护地表建筑。

    留煤柱开采下保护层实现上被保护层连续卸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50966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724543.2

    申请日:2015-10-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留煤柱护巷开采下保护层的方法,以实现矿井被保护煤层倾斜方向的连续、充分卸压,解决目前厚煤层留煤柱开采保护层造成的被保护层倾斜方向卸压不连续、不充分、留设煤柱造成被保护层的应力集中几个问题。本发明提出实现被保护层煤层倾斜方向连续、充分卸压,实现被保护层的连续与安全开采。采用在工作面之间留设煤柱支撑覆岩的方法,利用煤柱发生突变、失稳的原理,实现留煤柱回采保护层发生失稳而形成的被保护层倾斜方向的连续与煤柱失稳造成被保护层的多次采动影响,在留设合理煤柱尺寸的同时,实现被保护层倾斜方向覆岩的充分采动,进一步形成被保护层的连续、充分卸压。

    无煤柱采煤方法在下保护层开采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3266893B

    公开(公告)日:2015-08-12

    申请号:CN201310167178.0

    申请日:2013-0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无煤柱巷道布置在下保护层开采中的应用,所述无煤柱巷道布置包括错层位或者沿空掘巷的巷道布置,本发明在动力灾害煤层的下保护层开采中,采用无煤柱巷道布置,在相邻工作面之间取消对覆岩起支撑作用的煤柱,实现了采场沿倾向的连续回采,随着开采范围的增加,采场上方裂隙带升高,被保护煤层在裂隙带中的层位相对降低,拓宽了下保护层开采的应用范围,并且采动更充分、卸压效果更明显,被保护层不再受保护层留设煤柱的影响,实现了被保护层的安全、经济开采。

    一种应用区域动力规划控制矿井动力能量来源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777179B

    公开(公告)日:2014-08-20

    申请号:CN201210225910.0

    申请日:2012-06-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区域动力规划控制矿井动力能量来源的方法,以实现矿井设计、回采工作与自然环境的最优化组合,解决目前在矿井动力问题上被动防治的局面。本发明使用区域动力规划的结果,建立区域动力规划在矿井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结合区域动力规划得到工程技术方案,并进行计算机模拟,对比分析,选择出动力灾害发生几率最小的最佳方案,并针对危险区域进行防治,从而改善了区域动力规划的应用现状,实现了区域动力规划与采矿工程的结合,以及矿井动力灾害的主动防治。

    高悬浮物高矿化度矿井水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

    公开(公告)号:CN102491564A

    公开(公告)日:2012-06-13

    申请号:CN201110436193.1

    申请日:2011-12-23

    Inventor: 武强 王志强

    Abstract: 一种高悬浮物高矿化度煤矿矿井水的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在矿井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以使水中悬浮胶体微粒颗粒通过压缩双电层脱稳的常规处理之后,采用微滤膜第一级过滤、超滤膜第二级过滤、反渗透膜第三级过滤三膜逐级过滤技术。矿井原水经微滤膜第一级过滤后,出水水质可供煤矿井下生产需要;经超滤膜第二级过滤、反渗透膜第三级过滤逐级过滤,并经O3消毒,出水水质可供生活饮用需要。根据不同矿化度的水质采用不同的反渗透膜自动反冲洗技术和反冲洗化学药剂配方,解决了高矿化度矿井水反渗透系统的运行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出水水质和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煤柱群-顶板系统链式失稳防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33785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361084.X

    申请日:2025-03-2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矿房柱开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煤柱群‑顶板系统链式失稳防控方法;包括确定会导致煤柱群‑顶板系统失稳的煤柱,计算所述煤柱的充填体墙的最低强度;根据充填体墙最低强度确定充填墙宽度;在煤柱周侧施工充填墙对煤柱进行加固,充填体墙的高度与煤柱的高度相等。本发明针对房式采空区煤柱群‑顶板系统失稳(链式失稳)问题,提出对会导致煤柱群‑顶板系统失稳的煤柱,在其周侧施工充填墙加固的方案,且给出了确定充填体墙宽度及强度的计算方法,从而可以有针的配置注浆材料。本发明通过设置充填体墙对煤柱能够提供侧向支承压力,使煤柱恢复三向受力状态,煤柱的极限承载强度得到提高,同时充填体墙阻断外界物理环境对煤柱的影响。

    一种错层位无煤柱多采空区瓦斯联合抽采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45325A

    公开(公告)日:2024-01-05

    申请号:CN202311227018.0

    申请日:2023-0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错层位无煤柱多采空区联合瓦斯抽采布置方法,属于煤炭开采领域。该方法旨在解决留煤柱工作面相邻多个采空区之间难以实现瓦斯统一高效抽采的问题。通过采用错层位无煤柱巷道布置方式,实现了多个相邻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的高效联合抽采。具体而言,在煤层开采前采用地面钻井、顺层平行抽放钻孔、穿层钻孔等方法进行采前瓦斯预抽;在工作面开采中,利用顺层平行抽放钻孔、高位裂隙钻孔等多种措施对相邻多个采空区卸压瓦斯进行联合抽采,从而实现多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的可持续治理。该布置方法能够全面、全方位地综合治理多采空区的瓦斯问题,相较于留煤柱巷道布置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在安全、经济等方面都具备更为显著的优势。

    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二次复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748344B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1911142211.8

    申请日:2019-1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煤炭开采领域,尤其涉及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二次复采方法。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因放顶煤、煤柱留设造成的回采率低的问题,提出对采空区进行二次复采的方法。首先提出在采空区两侧原永久遗失的护巷煤柱内布置复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其中复采工作面回风巷道与回风上山或大巷、辅助回风上山直接贯通,利用该巷道对采空区遗煤进行超前注浆加固、降低自然发火危险,复采工作面进风巷道边掘进、工作面边回采,且掘进与回采之间保持一定错距,依据工作面煤壁稳定性情况可在进风巷内进行补充注浆,工作面通风方式为“Z”型。综合利用巷道掘进、辅助工艺、工作面回采与通风方式,形成了降低自然发火危险性、减小煤柱内巷道维护难度的厚煤层放顶煤采空区二次复采方法。

    双巷布置辅助巷转“负煤柱”单巷连续、顺序开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6318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800679.7

    申请日:2022-07-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井工煤矿的开采方法,尤其涉及双巷布置辅助巷转“负煤柱”单巷连续、顺序开采方法。结合超长推进距离传统双巷布置与掘进以及沿空掘巷技术存在的限制,回采率低、丢煤多、易出现孤岛工作面以及无法解决通风与物资材料运输等问题。据此,提出了适用于超长推进距离新型双巷布置、保障通风与辅助运输要求的双巷布置辅助巷转“负煤柱”单巷连续、顺序开采方法。本发明适用于工作面超长推进距离回采厚煤层,需要双巷布置与掘进,且煤层纵向能满足上、下两巷的布置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简单,避免接续工作面出现大量涌水;在煤质较硬、瓦斯含量较高、煤层及顶板具有动力灾害问题的矿井,可充分实现“一巷多用”功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